posts - 490,  comments - 150,  trackbacks - 0

教育的国际视野》读后有感

                                     光明初级中学     高飞

近日路过一所重点中学,校门口打着一条鲜艳的横幅,上面写着“庆祝我校连续三年高考升学名列全市第一”,在校门两侧的大红纸上,写满了考入清华、北大、全国重点大学的莘莘学子的名单。我在旁边也驻足观看,听到旁边有不少人在议论,“这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就是好,这么多学生考取了好大学”,有的说,“是啊,将来我也要我的孩子考到这个高中,进了这个高中我也就基本放心了。”

听着这些议论,我一方面为这些能进入大学深造的学生感到高兴,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些思考。自己也是从学生时代走过来,按照初中、高中、大学的程序,每一步的首要动力就是升学,中考和高考,就是横在面前必须跨越的两大障碍。可以说,对于考试,感觉上是很自然,很理所当然的了。但是这种想法,在阅读了黄老师推荐的《教育的国际视野》一书后,有了新的突破。

《教育的国际视野》是由一位教育学博士所著,通过对早期教育中外差异、学校教育中外差异、学生素质中外差异、中国教育现实问题四个方面的阐述,使我们开阔了教育视野,帮助我们对当前中外教育中的优劣有更清醒的认识,从而进行恰当的“拿来主义”,使我们的教育改革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本书站在一个比较高的角度分析问题,但所分析的正好是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需要面对、甚至是经常感到困惑的问题,具有实在的指导价值。

通读全书,结合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我有几点体会较深:

首先,要给学生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

“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教育思想是教师中两种常见的、对立的指导思想。对于知识教学中的直接传授、满堂灌,已经是广受批判、不得人心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但我感到,在德育过程中,同样要防止简单的口号式、直接式教育。德育体现人的内心世界,是需要学生在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累积的。在重大节庆、纪念日或者是主题教育的时候,我们要利用一个时间段,把教育主题分解、渗透下去,“润物细无声”,给学生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有反思,有感悟,即使碰到挫折,也是走向成功的有价值的一种经历。学生对口号式教育很反感,这样的德育教育光有形式,造成学生能说、会写,却不能改变思想和人的素质,与德育的实效性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重视学生的兴趣培养,拓展“成功”的内涵。

由于文化的不同,我国的教育倾向于“熟能生巧”、“勤能补拙”,把学生的毅力培养、智力发展作为成功的标志,而国外非常重视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找到符合自己特性的发展道路。从这个角度看,国外教育对成功的内涵有更宽泛的认识,更加人性化。虽然现在在教学中,教师也更多地注意培养学生听课、学习的动机与兴趣,但这多是服务于考试升学的,还没有从学生的长远出发,没有认识到兴趣在成功中的重要作用。高考成功,也不代表这个学生就真正喜欢学习,不代表他的今后发展就一定成功。在了解了多元智能理论后,我们可以知道,学生的发展道路是可以有所不同的,他们的兴趣所在、成功之处和他们的不同智能突出方面相关。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用某个学生不足的一个方面去否定其突出的其他数个方面,是多么的不合理。这也是多年来学生缺乏自信,产生厌学情绪的根源所在。所以,我们对“成功”的定义需要重新认识,了解学生兴趣所在,帮助他们获得自信心、持久兴趣和成就感。

再次,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当务之急。

限于目前条件,学生在校时间长,课程学习压力大,缺乏生活常识和动手能力,但更应解决好人文素养低的问题。人文素养是综合素质的体现,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为理性的思维、宽阔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仅仅把目光聚焦到课本上,这样只能造成知识面狭窄,综合能力低。扩大阅读面,注重能力培养,学会信息搜集、处理、研究、探索,是我们在教育学生的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教育的国际视野》一书使我站在新的角度反思当前的教育和自己的工作,带来了学生观、成功观等方面的思想冲击,有不少先进的教育思想值得借鉴。

posted on 2006-08-01 15:54 我们的工作室 阅读(292)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