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490,  comments - 150,  trackbacks - 0

《全球化时代与民族精神》

上海市商贸旅游学校 李冰飞整理

报告人:复旦大学   于海教授

地点:   黄浦区教育学院   三楼会议厅   (汉口路 50 号)

时间: 2006 6 7   上午: 8 30

于海网页: yuhai_1998@yahoo.com (邮箱) /www.ssdpp.fudan.edu.cn/yuhai (网页)

一、            民族精神教育研究的意义

1.      道德教育:

作为一种国民道德教育、民族精神要唤起的是青年(青少年)学生对养育自己的家庭、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和培养自己的国家感恩之情进而激发对亲人、同胞和祖国的服务之心和报效之志。

2.      中华民族未来复兴之路

中国的现代化当然应该参与全球的经济合作但必须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像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起来,不应当也不可能设想依赖任何别的国家,而必须也只能把事情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的基点上,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这当然包括从我们自己的文化中发现启发和创新的资源。因此弘扬民族精神,就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对民族未来复信之路的探索和开创。

3.      全球化时代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

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文化受到西方强势文化的强烈造成冲击和破坏,民族国家的主权遭到剥削,普遍遭到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危机,置身于跨国公司的经济威力之下,民族国家如何保持其文化的独特性,如何维护其国家主权和安全已经成为严重而紧迫的问题。这样,通过弘扬民族精神来加强民族文化和国家认同就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二、            Get Ready for Chinese Century

多伦多〈环球日报〉:中国崛起

英国〈经济学家〉:中国专稿

· China is only one of the world economy’s emerging giants,along with India,Brazil and Russia

· A hungry dragon

News week · Does the Future to China?

            · A new power

Time: · China’s  New Revolution (The U.S. and China are intimately linked-for better or worse. Can we make room for each other?)

李光耀谈到:“中国崛起”。China is becoming very powerful and is not averse to making its power felt.

People who Nattered 2005: <石油问题> A golfer, a spy, a Chinese executive……

三、            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的困惑

(一)国籍选择:

      初中生:3成想做外国人(13.1% 美, 6.8%日, 11.5%其它)

      高中生:36.9%美, 14.9日。

(二)语言环境:

     在对上海几条主要繁华商业街道的店招和标识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全部179(店)上用英文:36.5%,占1/5,这已经到英文压倒中文歧视中文的地步。

(三)公共界很多人在学北京话

     The new ‘must-learn’ language is likely to be Mandarin(北京话)。

(四)全球化时代的国家利益

      全球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四.民族精神的内涵和实质

1. 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2. 民族精神的实质:族群归属

归属于最大的族群,是国家认同;

归属于久远的族群传统,是文化认同;

归属于内化于个体的知、情、意中,则为国民人格,在当代社会则为公民人格。

3. 文化认同: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民族语言、民族历史和人文传统)和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既重视人际和谐、民族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自然的和睦(谐),在今天这样一个多极的且纷争不已的世界,中国文化的“爱好和平”及“和为贵”的智慧能为国际秩序提供一个合理的战略柜架;也强调自强不息,与时俱进。文化传统教育只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民族自尊。文化自信,为中和民族的伟大崛起而奋斗。

4. 公民人格:中国传统文化极度重视个人(体)的道德修身,人格养成,以“内圣”为个体人生最高目标,留下极其丰富的精神资源。古人挺立的皆为传道德人格。并没有公民人格的内容,我们并不苛求封建社会,产生公民人格。但今天弘扬传统美德,必须提出发展现代公民的人格要求。

5. 民族精神教育的问题。

Ø       课堂教学就是各个课程对于民族精神教育的贡献,特别是课程的核心作用语文、历史、地理就是这样的核心课程。世界各国都重视的课程教育作用。在没有走火入魔的应试教育的阴影下训练青少年如何正确的表达、培养青少年对民族语言文化的热爱与灵感;对祖国历史文化传统资源地理了解与热爱;这三门课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在我国现行的应试教育活动中,人文教育历史博大精深的传统教育、地理丰富多彩的乡土教育、受到的削弱恢复三门课程民主教育的主导地位,为当务之急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Ø       环境教育是社会工程。首先教育必须体现在全部环境中。从青少年生活的社区以及临近的街区到城市的各个公共空间。在场合中至少有不能削弱国家的意识、不利于文化体系有损公共道德的环境内容、我们对公共环境要有更多的指导和监督不使民族语言成为陪衬、甚至边缘化。让标识和广告激发青少年的兴趣活力而不是贪婪欲望。比如, 我们的公共环境要体现主旋律——价值的主旋律、文化的主旋律、和社会道德主旋律。创造安全互动绿色工的理念。

6. 培养民族精神教育。 广场绿地和阶梯花园的一切公共场所中,都要努力使所有环境发挥正面教育功能时,应注意不同环境的各自特色性。生活设施为青少年的身体发展提供安全丰富和健康的活动环境,老式街区因尚佳保护和利用本地资源,发掘其文化功能公共空间。为什么我们主张开放所有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场所、具有丰富历史意义和价值的场合,免费向青少年开放?因为在一次次的现场解读后,我们才能使那些有益的历史价值真正生动和活泼起来,成为青少年人性成长的寄宿,激发青少年的参与和发挥。

 

 

以上仅是我个人听报告后匆忙的整理,如有问题,请指出,不胜感激,谢谢!

posted on 2006-06-27 09:30 我们的工作室 阅读(215)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