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的博客-润物无声  
既然捧着一颗心来,又何必惦记那半根草!
日历
<2024年5月>
2829301234
567891011
12131415161718
19202122232425
2627282930311
2345678
统计
  • 随笔 - 130
  • 文章 - 6
  • 评论 - 1
  • 引用 - 0

导航

留言簿(2)

随笔分类

随笔档案

文章分类

文章档案

相册

搜索

  •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本文来自  http://edu.sina.com.cn/zxx/2015-02-25/1436458291.shtml

posted @ 2015-02-25 15:34 tllaobao 阅读(4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南都讯春节期间,一个上海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在微信朋友圈及微博等社交媒体疯传,截至昨晚9点,该文在微信公众号“市政厅”上阅读量已超过4.6万多次。近似“疯狂”的转发量让作者王磊光感到不安和不理解,在他看来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自己不过是“不小心卷入了其中”。

  作者否认美化绿皮火车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80后博士生王磊光,如今在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上学。他平时喜好文学,对乡土问题比较关心,本科毕业后曾在某中学担任语文老师,随后继续考研深造。在这篇笔记中,他描述了自己返乡的见闻:交通没有以前那么拥挤,但家乡人与人之间联系渐渐疏远,而农村里年轻人的婚姻受到了物质的压迫,知识的无力感也十分强烈。

  没想到,就是这些在他眼里看似普通的乡村生活见闻,却触动了一大批读者,在春节返乡之际引发了人们对乡土的思考。许多网友都用“感同身受”四字评价,但也人指出返乡笔记有“美化”嫌疑,网友“Walter”评论道:“什么素质,绿皮火车脏乱差,打牌外放音乐严重影响他人,居然还好意思美化……”

对此,王磊光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有人读出了美化,我身边的朋友都为我担心,觉得我将家乡不光彩的一面说出来了。至于我提到慢车及其生活状况,从来都没有赞美—我讲述记忆中的交通时,已经说到了慢车上的那种糟糕的情况。我这里提到慢车,目的在于说明它在当下存在的必要性;同时,指出慢车上的那种人与人的联系,是人间应该有的自然联系。”

  “知识的无力感”观点引发论争

  此文也让中国农村的现状,在春节期间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并收获诸多回应,有肯定的声音,也有争议之声。前日,一篇署名为“古鱼”的《又一篇博士生返乡笔记:从一而终的稳定生活更可怕》在澎湃新闻发布,以另一位来自乡村的文科博士生视角看乡村。古鱼对农村大学生“近年情更怯”的现象表示不认同,在他看来读大学的观念应该改一改:“无论乡村还是城市,读书不会无用,因为知识是有用的,读过大学的人相对而言会有更高的成长空间,以后贡献越大,拿钱也就越多,而不是一毕业就能兑现很多钱或一毕业就加入体制内获得某种‘人上人’的身份优越感。”

对于返乡笔记引发的争议,王磊光回应道,自己从未说过读书无用,只是强调知识的无力感。“本来读书出来是应该有所为的,但是回到家乡却不能做什么。”

这篇笔记其实是应邀写的演讲稿

  除夕之际,王磊光不断接到朋友、以前学生的电话,他才知道自己的返乡笔记在这个春节火了。这是他没有预料到的,他感到不安,也不能理解:“我很少去看别人的评论,因为在我看来,这只是一个媒体事件。”

  事实上,这是王磊光应邀为2014年2月举办的“我们的城市论坛”所写的一篇演讲稿。他反问记者:“你有没有发现这篇文章就像一个提纲?很多内容和细节没有展开。”春节前,上大现代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罗小茗告诉他,媒体有意发表其返乡手记,王磊光答应发表。当时的题目仅是《近年情更怯》,最终见报标题为《一位博士生的返乡笔记:近年情更怯,春节回家看什么》。因此,他把返乡手记爆红的原因归于媒体的传播。

  王磊光这篇笔记也获得了自己的导师—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教授、主任王晓明的称赞:“分析很真切,文化研究的视野开始有点形成了,好!”博导王晓明表示,读了返乡手记最后一部分“知识的无力感”,也同样感到心情沉重:“从现代早期到上世纪90年代,从农村出来到城市求学的人,总体上是能够以自身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让其他没有这个机会的人信任‘求学是人生正道’的,有这个信任在,城市里的进步力量反哺乡村的可能就存在。但现在的情况,似乎越来越像80年代晚期90年代初的上海:出租车司机每月赚1400元,当得知我一个大学副教授每月才600元的时候,很同情地看着我:‘算了,下海吧!

“突然出名”让他感觉很不真实

  王磊光觉得,自己这篇文章没什么了不起,也不是他理想之作,这种“突然的出名”让他感觉很不真实。网友们不断在网上评论博士生返乡手记,王磊光在手记发布的第一天看了看评论之后,便很少关注。他知道,不管自己说什么,都会有各种评论出现。

  更何况,真正生活在文中所述乡村的人们并不知晓博士生返乡手记的走红,王磊光也从来没有向生活其中的长辈们提及文章的事情。“他们都是很本分的人,如果看到我将身边的事情写了出来,一定会为我担心。

  对于自己的文章引发的有关农村大学生出路问题的讨论,王磊光则表示,“我所说的,是80后大学生出路难的问题,这里有一个背景,即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学毕业生相比,当时他们大学毕业之后是能够改变自己甚至家庭的命运,而如今的80后大学生承载着家庭的希望,但绝大部分人的出路是艰难的。”如今,媒体陆续找到他,但王磊光希望人们不要关注他本人,而去关注现实的中国。

[返乡笔记经典段落]

  “你会发现,普通火车与动车的氛围完全不同。在动车上,相对比较安静,大家不是玩电子产品就是睡觉,相互间很少交流;但是,在普通火车上,熟悉的、不熟悉的,都在热烈地交流,还有打牌、吃东西的,做什么的都有,也有用劣质手机放歌曲的,大家都不担心打扰到别人,也没有人认为别人的做法对自己是一种干扰。慢车上的风格是粗犷的,是人间生活的那种氛围。”

  “我觉得,当前农村的亲情关系,很大程度上是靠老一辈建立的关系维系着。在老一辈那里,这种关系处在一种相对稳定的时空里,但对年青一代来说,大家的关系早已被现实割裂了……大家拜年,不再是为了亲戚间互相走动,馈赠礼物,交流感情,而只是为了完成传统和长辈交代的一项任务。悲哀的是:如果老一辈都不在世了,新一辈的联系也就慢慢断了。”—王磊光

(本文来自)
http://legal.gmw.cn/2015-02/25/content_14913333.htm?utm_source=so.com&utm_medium=ppc&utm_campaign=onebox

相关链接:http://news.hsw.cn/system/2015/0225/223609.shtml 

一位博士的春节返乡笔记:知识的无力感



posted @ 2015-02-25 15:25 tllaobao 阅读(6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本文来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c996a901018yhl.html


潍坊广文中学经过倾听学生声音,获取了“学生最喜欢的课堂”十大特征。根据孩子们的需求,他们大力推动“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建设。
       学生喜欢的课堂十大特征
      1、开放式课堂。师生互动多,课堂气氛活跃,能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
      2、注重学生实践体验,实验、活动课、室外课、角色体验、课外调查等。
      3、教学注重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能从课本知识延伸到学生实际生活当中。
      4、老师语言幽默、不死板、讲课生动有趣的课堂。
      5、师生关系融洽,老师与学生相互尊重,建立朋友式地新型师生关系。
      6、布置作业适量,不布置重复性的、惩罚性的作业。
      7、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和内容,条理性强。
      8、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
      9、备课充分、讲课认真,多强调重难点。
      10、教师认真负责,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由此可见,学生喜欢的课堂排在前两位的,是对课堂教学形式的要求。“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满足了学生对课堂的愿望,受到了学生普遍的欢迎。“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走进了广文中学的每个学科、每间教室。
 
      但是,学生喜欢的课堂一定高效吗?
      广文中学每年都要进行“课堂教学研讨月”活动,课堂展示为主体活动项目。其中有入职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示课、成熟教师示范课。透视这些课堂,他们发现了问题:
      三类课堂,均从专家组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学生对课堂满意度评价和课堂目标达成度三个维度进行对比。有不少课堂出现了相反的情况,有的青年教师的课堂目标达成度低。
      课堂教学不仅追求师生愉悦,更要实现高效。
 
      那么,影响高效愉悦课堂的要素有哪些呢?广文中学由此明确了建设“高效愉悦课堂”的课堂改革目标。
      面向教师、学生进行的“愉悦课堂”的调研结果显示,教学环节、师生配合、教学内容成为师生共同关注的关键要素。
      在面向学生进行的“不愉悦的课堂”的要素调研中,师生配合、教学环节、课堂气氛成为关注度最高的三个要素。
      透过400多个数据,高效愉悦课堂的关键要素浮出水面:
      教师语言     
      学生状态
      教师状态
      课堂气氛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配合
      教学方法
 
      广文中学是一所用“数据”追梦的学校,他们坚持“把自己的行动拿出来研究,把研究的成果再转化为具体实践”,迈入了行动研究的正确轨道(《潍坊新教育》2008第二期)。
      赵桂霞校长,一位研究型的、专家型的女校长,正带领4900名师生,将这所百年老校带入山东乃至全国名校之列。
      反思我们自己,一所农村学校,无论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师资队伍建设,都处于一个低层次水平。当下我们要做的,就是痛定思痛,正视差距,认清基础,找准学校发展的突破口,着眼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着力于教师专业化发展。当然,我们的办学经费还比较紧张,物质环境还相对较差。但是,我们不能在办不到的事情上耗费精力,需要马上行动起来的,便是我们每一个教职员工,以学校发展为己任,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积极投身于课堂教学改革中。另外,读书的事情是丝毫不能懈怠的,静不下心来,随波逐流,不但浪费了自己的生命,更毁了学生们的未来,与良心与责任,我们都无法向自己,向家长们交待。
      也许,有人认为我唱高调,但是,我不怕这些。一个人,一辈子可能做不出什么大的成就。但是,当我们老态龙钟,回首往事的时候,至少不能因为我们的庸俗而懊悔。
posted @ 2015-01-22 11:31 tllaobao 阅读(64)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今天,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很多家长也心浮气躁,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而将主流文化、道德的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汲取精华,继承、发扬,使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国家、地区长期封闭,往往会坐井观天,夜郎自大,盲目自满;而一旦开放,又往往走向另外一个极端,产生民族虚无、民族自卑的思想,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这是常常发生的历史现象。    

  对于外国的文化,要坚持“洋为中用”的原则,理直气壮地大胆学习、借鉴,为我所用。与此同时,对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认真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继承发扬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精华,为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也是非常必要的。二者不能偏废,家庭教育尤其不能“去中国化”。    

  在这个大背景下,提出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家庭教育研究这个课题,尤为重要。    

  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也要为经济基础服务。家庭教育也是教育,也属于上层建筑,也要为经济基础服务。    

  以往,人们只关注家庭的生产、生活职能。其实,家庭不仅是生产单位、生活单位,也是文化、道德的载体,承载着传递传统文化、道德的历史责任。    

  几千年来,我们的传统文化、道德一直延续到今天,家庭功不可没。在传统社会,学校教育并不发达,绝大多数人没有机会入学读书,家庭教育成为保存、传递传统文化、道德的重要渠道。    

  在今天,虽然学校教育已经相当发达,学校自然是传递主流的文化、道德的重要渠道,但与此同时,家庭和家庭教育仍旧以它独特的优势,担负着传递主流文化、道德的社会责任。    

  家庭是一种私人教育,有很大的自主权,任何人都不能强制家庭教育传递主流的文化、道德。但实际生活中,绝大多数家庭都自觉不自觉地传递着主流的文化、道德,这是为什么呢?    

  传递主流的文化、道德对家庭的和谐有积极的意义。优秀的文化、道德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调节人际关系的准则,有利于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常言说,家和万事兴。家庭的和谐,会促使家庭兴旺发达。    

  传递主流的文化、道德有利于建设良好的家风。家风,对内不仅有利于建立家庭成员之间和谐的关系,对外也有利于树立家庭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良好的社会评价、广泛的人脉,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    

  传递主流的文化、道德,对家庭里的未成年人尤为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教育就是家风的熏陶。家风就像是物理学中的磁场,未成年人长期生活在其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会不知不觉地朝着家庭所期望的方向发展。    

  今天,整个社会都比较浮躁,很多家长也心浮气躁,只重视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学习成绩,而将主流文化、道德的教育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这既不利于家庭的和谐,也不利于孩子健康发展。    

  为促使家庭正确地行使职责,当务之急是认真研究传统的家庭教育在传递传统文化、道德中的经验,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家庭教育理论体系,改善今天的家庭教育,使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赵忠心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名誉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posted @ 2015-01-08 11:09 tllaobao 阅读(14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爱因斯坦出任荷兰莱顿大学特邀教授时,给学生讲的第一堂课是:成功的秘诀。

 

  爱因斯坦拿着一个盒子走上讲台,他一言不发,从盒子里拿出一枚又一枚骨牌,在桌子上摞起来,摞到20几枚时,骨牌哗啦倒了,他不紧不慢的捡起来接着摞。

 

  当爱因斯坦摞到四五次时,平静的礼堂开始骚动。但爱因斯坦依然慢条斯理摞了倒、倒了再摞……

 

  30分钟过去了,学生们开始纷纷离去。也有的学生帮爱因斯坦摞起来,这时他们发现,盒子里大约有50枚骨牌,他们摞起不到40枚就倒了,想把50枚骨牌全部摞起来根本不可能。

 

  学生又一个个离去,最后,只剩一名学生仍然执拗地摞。又过了一个小时,那个学生终于将50枚骨牌全部摞了起来。

 

  爱因斯坦高兴地开口了:“祝贺你成功了,有什么感想吗?”学生思索了一下,说:“每摞一次,都有新的发现。”原来,他在摞骨牌时,发现有的骨牌略带磁性,能吸合在一起,他就把带磁性骨牌全摞在下面,倒了再摞时,他又发现骨牌轻重不一,他又把重的摞在下面,就这样反复几次,便全部摞了起来。

 

  爱因斯坦说:“成功就是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做,所以成功的秘诀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

 

  那位摞骨牌的学生就是后来爱因斯坦的同事,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惠勒。




美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惠勒,除了是爱因斯坦的同事,更是爱因斯坦在荷兰莱顿大学做特邀教授时的学生。他曾撰文回忆过爱因斯坦在莱顿大学给他们上第一堂课的情形。
    惠勒说,爱因斯坦手里拿着一个盒子,在学生们的注视下平静而缓慢地走上讲台,什么话也没有说,就把盒子里的东西拿到桌面开始堆起来。大家细看,才知道是骨牌,原来,众人景仰的大师第一堂课是要给同学们表演堆骨牌。
    爱因斯坦把骨牌堆到二十多块的时候,骨牌就“哗啦啦”地全倒了。他又把骨牌捡起来,重新接着堆。
这样堆了四五次,总是在盒子里的骨牌没有堆完的时候,他的骨牌就倒了。每一次,他都又重新堆,似乎想一定要把骨牌堆完。慢慢地,教室里开始还安静的人群喧哗起来,有人吹着口哨,有人直接在那里谩骂,还有的人在那里议论,整个教室,成了一锅沸腾的粥。大家都不相信这是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学家给他们上的第一堂课。
    但爱因斯坦依旧一言不发,还是一如既往地堆他的骨牌。尽管骨牌还是一倒再倒。半个小时过去了,很多学生觉得实在无趣,便中途离场了。也有的学生觉得他堆得太辛苦,就决定到讲台上帮他堆。
走到讲台上的学生才发觉爱因斯坦之所以试了这么多次都没有成功,是因为盒子里的骨牌多了点,共有50枚。要把这50枚一次性堆在一起,还真不是个容易的事情。围着讲台的学生们多数都来尝试了一下,感觉想要成功,几乎无望,也都陆陆续续地离开了。
爱因斯坦默默地站在一旁看着学生们堆骨牌,听着他们的议论,观察着他们的表情,仍然一言不发。
惠勒说,最后,讲台上走得就只剩下他一个人,但爱因斯坦还像最初一样仔细观察他堆骨牌。又经过了一个小时,尝试了多种方法,惠勒终于一次性把50枚骨牌堆好了。
    教室里响起了爱因斯坦祝贺的掌声,惠勒也高兴极了。爱因斯坦笑着问惠勒:“你终于成功了,有什么感想?”惠勒想了一下,说:“每堆一次,就会有新的发现。”
    接着,惠勒就把在堆骨牌的时候的发现告诉了爱因斯坦。原来,在堆骨牌的时候,惠勒发现骨牌的轻重不一,磁性的轻重也不一。在不断失败的过程中,他逐渐找到重的和磁性强的骨牌,把它们堆在下面,把轻的和磁性弱的堆在上面,终于,他就成功了。
    爱因斯坦高兴地告诉惠勒:“沉下心来,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你就能成功。第一堂课我想借这个实验告诉你们,成功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你坚定不移地朝既定的目标重复不断地前进。”
    惠勒还说,他永远也忘不了。因为爱因斯坦教给他的这个成功秘诀,让他在踯躅不前的时候坚定信心,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

posted @ 2015-01-08 11:08 tllaobao 阅读(25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http://v.youku.com/v_show/id_XMzE5MDI1MjQ0.html
posted @ 2014-12-25 15:44 tllaobao 阅读(11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上联:一名教师
两千工资
三餐不定还要
四处奔忙
弄得五脏俱伤
六亲不认
却得七点出门
八点上班
人称老九
十分辛苦
还需向家长政府
百依百顺
实有千种艰辛
万般无奈;
下联:万人唾骂
千夫所指
百年树人已然
十分扯谈
费尽九牛之力
八斗之才
累得七窍生烟
六神无主
五官僵硬
四大皆空
仍要对无德学生
三跪叩首
逼得两腿一蹬
一命呜呼
横批:教师光荣
posted @ 2014-12-06 08:23 tllaobao 阅读(106)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教师:又名老师;洋名:teacher;曾用名:先生;小名:师傅;假名:灵魂工程师;别名:教育工作者; 昵称:园丁;外号: 蜡烛;经济学定义:低收入阶层;社会学定义:生存型生活者;政治学定义:老九;经常性称呼:知识分子;政府给的名字:事业人员;民政定义:温饱型;真名:穷人。
 教师不易,注意身体!天气渐寒,望各位同志保重!
posted @ 2014-12-06 08:21 tllaobao 阅读(46) | 评论 (0)编辑 收藏
 
经人社部核实,关于追认孔子同志正高级教师一事不符合条件,决定不予受理。 
    原因如下:     
    1.无国家承认的学历学位;
    2.无教师资格证书;
    3.无英语证书;
    4.无计算机等级证书,继续教育证书缺失;
    5.任教学科学段不明确;
    6.经常外出游学,教学工作量达不到有关要求;
    7.没有教学工作总结,教案不够齐全;
    8.虽有弟子三千,但贤人才七十二人,优生率仅为2.4%;
    9.无学术专著,未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其作品均为弟子整理;
    10.传播不健康言论,师德修养不高,如“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有歧视妇女倾向。
     鉴于以上十点,不批准追认孔子正高级教师的申请。望孔老夫子来世努力提高教学业务水平与思想政治素质,积极创造条件,待条件成熟,来生再报评审。
posted @ 2014-12-06 08:20 tllaobao 阅读(73)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四月的纪念
(男)二十岁,我爬出青春的沼泽,象一把伤痕累累的六弦琴,喑哑在流浪的主题里,你来了
(女)我走向你
(男)用风铃草一般亮晶晶的眼神
(女)你说你喜欢我的眼睛
(男)擦拭着我裸露的孤独
(女)孤独,为什么你总是孤独
(男)真的
(女)真的吗
(男)第一次
(女)第一次吗
(男)太阳暖融融的手
(女)暖融融的
(男)轻轻的
(女)轻轻的
(男)碰着我了
(女)碰着你了吗
(男)于是,往事再也没有冻结愿望
(女)冻结愿望
(男)我捧起我的歌
(女)捧起你的歌
(男)捧起一串串曾被辜负的音符
(女)捧起一串串曾被辜负的音符
(男)走进一个春日的黄昏
(女)一个黄昏,一个没皱纹的黄昏
(男)和黄昏里不再失约的车站
(女)不再失约,永远不再失约
(男)四月的那个夜晚,没有星星和月亮
(女)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那个晚上很平常
(男)我用沼泽的经历,交换了你过去的故事
(女)谁都无法遗忘,沼泽那么泥泞,故事那么忧伤
(男)这时候,你在我的视网膜里潮湿起来
(女)我翻着膝盖上的一本诗集,一本惠特曼的诗集
(男)我看见,你是一只纯白的飞鸟
(女)我在想,你在想什么
(男)我知道,美丽的笼子囚禁了你,也养育了你绵绵的孤寂和优美的沉静
(女)是的,囚禁了我,也养育了我
(男)我知道,你没有料到会突然在一个早晨,开始第一次放飞,而且,正好碰到下雨
(女)是的,第一次放飞就碰到了下雨
(男)我知道,雨水打湿了羽毛,沉重了翅膀,也忧伤你的心
(女)是的,雨水忧伤了我的心
(男)没有发现吧
(女)你在看着我吗
(男)我湿热的脉搏,正在升起一个无法诉说的冲动
(女)真想抬起眼睛看看你
(男)可你却没有抬头
(女)没有抬头,我还在翻着那本惠特曼的诗集
(男)是的,我知道我并不是岩石,也并不是堤坝
(女)不是岩石,不是堤坝
(男)并不是可以依靠的坚实的大树
(女)也不是坚实的大树
(男)可是,如果你愿意
(女)你说如果我愿意
(男)我会的,我会勇敢地以我并不宽阔的肩膀,
和一颗高原培植出的忠实的心,为你支撑起一块永远没有委屈的天空
(女)你说,如果我愿意
(男)是的,如果你愿意
(合)如果你(我)愿意
[1] 


posted @ 2014-11-30 18:37 tllaobao 阅读(7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共13页: First 2 3 4 5 6 7 8 9 10 Last 
 
Copyright © tllaobao Powered by: 博客园 模板提供:沪江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