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的博客-润物无声  
既然捧着一颗心来,又何必惦记那半根草!
日历
<2024年3月>
2526272829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123456
统计
  • 随笔 - 130
  • 文章 - 6
  • 评论 - 1
  • 引用 - 0

导航

留言簿(2)

随笔分类

随笔档案

文章分类

文章档案

相册

搜索

  •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

 

2016年12月2日

人人都说,这是阶层固化的社会。我曾到一个非常富裕的家庭,给一个念中学的男生做家庭教师,对一件事情,印象深刻。孩子的一生,努力让自己变得优秀有多么重要,今天,允许颜老师为大家推荐这篇文章,告诉孩子,努力有多么重要!

  01

 

  这个家庭不仅富裕,还非常有影响力,所以这个家庭的每一个人,眼睛都是长在头顶的。但是那天,家里来了一个客人,一名只有20岁的大学生,家里的每一个人都突然变得卑微,如临大敌。


  孩子的父亲,原本应该不在家,在公司的,回来了......孩子的母亲则一早催促家里的阿姨准备水果和拖鞋,平常,这些事情,孩子的母亲是不会亲自过问的.......


  我十分好奇,想一会儿来的,是什么样的人呢?这样大的能量,是不是三头六臂?

  02

  终于等到了。

  全是失望。以我的目光看,外表就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不普通的,是他刚刚考入东京大学,而且是最难考的医学部。


  一切也就清楚了,我的学生是高中生,念的原本是国际双语学校,家里计划高中毕业就送去日本,在日本参加考试,考日本的大学,这位20岁的年轻人考得这么好,一定有很多经验可以向孩子传授,所以就成了这家眼高于顶的家庭的坐上宾。


  那一天,这个家里的每个人为了请他多为孩子传授一些经验,都竭尽所能。大学生走完,孩子的妈妈也是累了吧,向我感慨,“你知道这个大学生这么有出息,他爸爸妈妈是做什么的吗?”


  “不知道。”我当然不知道了。“他爸爸妈妈,是在市场补鞋的。”

  03

  这件事情给我的印象这样深刻,以至于我常常想起。偶尔去那个市场,见到大学生的父亲。


  知道他东京大学毕业,去了哈佛念哈佛医学院,留在了美国。知道他的父母亲不再在市场补鞋,住在非常宽敞的房子里,这个房子,是大学生念东大的时候,得到奖学金,为父母买的。


  知道每次大学生回国的时候,都会有很多人,其中不少是城里的达官贵人请大学生到他们家里做客,给他们的孩子介绍学习经验什么的。


  大学生的父亲说,有什么学习经验可以介绍呢?


  不过是大学生小时候,看到父母为人补鞋,难免被人瞧不起。有一个夜晚,漫天星光下,收完小摊后,补鞋的父母想起白天,客人包着鞋的报纸上,有一段话,是一个叫龙什么台的人说的,觉得很好,想学给孩子听,那段话很长,学不出来,父亲嗫喏了很久,千言万语憋成了一句话:儿子,你要逼自己优秀,然后骄傲地生活。

  04

  那一段话,是作家龙应台说的。


  龙应台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给你快乐。


  那位淳朴的,补鞋的父亲说不出作家龙应台的这样话,他只有一句话,逼自己优秀,然后骄傲的生活。

  05

  我们的身边,逼自己变得优秀,然后骄傲地生活的例子,其实有很多。或许是街边卖麻辣烫家庭的小孩,或许是我们小时候的发小,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世界的确是这样,这是世界的真相,你有多优秀,世界就会回报给你多少自由和尊重。


  人不是动物,不是野花野草,天生天养,依靠阳光雨露就能活着,就算野花野草,也为了更多的阳光努力争取长高,人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不去变得优秀?


  想孩子长大后体面,受人尊重,有选择,有自由地生活,就要舍得小时候逼孩子变得优秀。


  就算这个过程孩子会受苦,苦过前面的二十年,也好过后面的六十年一直被生活逼迫,身不由己好么。


  是的,这是一个阶层渐渐固化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努力,依然会有回报的时代。


  作为一名平凡普通的妈妈,我已经决定当孩子问为什要努力的时候,告诉孩子我做家庭教师时的这段经历,然后告诉孩子那位父亲的话:孩子,请逼自己变得优秀,然后骄傲地生活。


posted @ 2016-12-02 20:31 tllaobao 阅读(6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16年11月22日

记得九十年代,有个新闻是这样的,中国的孩子与日本的孩子比赛“吃苦”,爬山前,中国父母给自己的孩子喂奶、擦汗,一路紧跟。而日本孩子身边除了必备的一个老师外,再没其他人。爬山过程中,中国孩子被树枝刮破蹲地下哭,累那么一点就放弃,日本孩子被石头砸破后继续若无其事前行。最后12名日本孩子全部到山顶,而中国孩子只有4个勉强坚持到最后。可想而知,我们的孩子有多坚强?其实比赛前这个答案就非常清楚了,而我们却要在与其他国家同龄人比赛后得知。更可悲的是,当得知这个答案后到今天已过去二十多年,整个社会没谁去反思为什么。当时社会上只是简单的感叹几句:中国的“小王子”“小公主”们太娇气。难道仅仅是娇气这么简单的问题吗?

今年春天一个日本幼儿园视频轰动网络。一个4岁小男孩在跳鞍马,跳了几次后总是过不去,全体老师、家长和同学都鼓掌鼓励他,也不知道他跳了十几次或者是几十次后终于成功。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中国,那么我敢肯定的说,老师家长早就不让他跳了,并且家长十有八九会很心疼的爱抚他。

日本是个提倡体罚国家,尽管以前被禁止过,可后来社会强烈反对,目前进入模糊体罚阶段。当时日本教工会和很多社会组织要求恢复体罚的主要理由是:强大的民族必须要实行体罚制度。除了日本,还有美国、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实施体罚。尤其是新加坡,对体罚有严厉明确的规定。新加坡在对于体罚的解释中是这样说的:如果一个人不能承受羞辱、谩骂、误解、威胁、殴打,那么他将来一定会是社会的负担。新加坡对学生的体罚很特别,打屁股不要说了,劳动、值日、检讨是必须的,严重的话,家长还要在学校或体罚站陪孩子一起受罚。进入中学后,如果学生违纪严重或频繁,成人后是不会给他工作机会的,或者降低工作待遇。

目前世界上明令禁止不准体罚的国家只有这几个:中国、奥地利、芬兰、德国、挪威、瑞典、丹麦、冰岛、乌克兰和罗马尼亚。其余的国家或明令允许体罚或默许。这些国家中,只有中国是穷国家,其他都是发达国家,人文、社会素质非常高,犯罪率极低,教育程度很高。

英国在一战前废止了体罚,二战后受德国启发,开始恢复体罚,上世纪七十年代又废止。2006年经过国会同意又恢复体罚。国会当时对人民的解释书上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还记得二战中我们的人民是多么软弱的话,那么就从你的孩子开始培养吧。

我们再来看看我国禁止体罚后的教育生态。

首先,禁止体罚是保护孩子的人格尊严,这一点是积极的。至于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这一点目前世界上没有定论。但一味强调学生的人格尊严,而压缩甚至归零教师的职业权利、个体权利、人格尊严是顾此失彼。导致学生对老师不尊重,对知识轻视,对学习失去兴趣。这多年来,全国学生素质下滑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由于有“不被体罚”保护伞罩着,很多学生越来越桀骜不驯。高初中学生群殴事件频发,并且由向小学蔓延趋势。学生谈恋爱低龄化、性史小学生化、吸毒中学生化......这一切都是因为孩子从小没有“规矩”意识造成的。

再次,学生殴打老师时有发生,并且频率越来越繁,这已是很严重的信号。学生打老师后,家长道歉、学生检讨后就没事。一旦哪个老师打学生,哪怕象征性碰一下,那就是大问题,马上被媒体渲染的很厉害。赔款、处分是轻的,被开除的老师大有人在。当事教师自然是羞愤难当,甚至是一辈子阴影。这些老师以后很少有人还能保持以往的工作热情,其他的教师也会感到职业尊严的丧失,体会到教师职业的悲哀,会产生对待越来越难管的学生管得了就管,管不了也别太在意的想法。然而,教师出于自己对教育的使命感和对学生的责任感,还要顾及社会的压力,并不能轻易放松对自己工作的要求,这就使教师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工作和心理上的压力。

下面是2014年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一份数据: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到了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13岁以下的青少年犯罪明显增加,其中十四五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已成了一个比较严重的社会问题,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阻力。

研究会归纳原因有四条:1、当前信息社会,网络、黄赌毒引诱严重。2、家庭结构开始去传统化,父母陪伴较少。3、学校教育环境宽松。4、社会监督机制匮乏。

可见,学校教育环境宽松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之一,实行严厉的学校教育迫在眉睫。同样是华人社会的新加坡给全亚洲乃至全世界树立了一个典范,在体罚学生这个问题上,新加坡的机制完全可以借鉴。当然,我们也可以不借鉴新加坡的鞭罚。体罚学生应该放在教育手段之后,教育手段失灵后才能实施。

每学年开学,家长与学校签订一份协议,大意是学生在学校不遵守纪律,学校有权利如何处罚,严重到某种程度(比如:三次以上不做作业、三次以上迟到等等)学校有权要求家长到校陪伴孩子一同学习和受罚。如果家长做不到监督和教育孩子的责任,学校有权通知家长工作单位,让其单位出面管理家长。出台统一的体罚要求。比如什么样违纪行为要受到什么惩罚,(比如第一次违纪老师教育批评,第二次罚站,第三次打屁股多少下,第四次......)

英国、美国、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韩国体罚机制再一次为我们敲响警钟:学校加入体罚制度,不仅可以维护教师的尊严,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更可以让学生从小有规矩意识。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从小在被惩罚下体会磨难,长大后能做一个有胆识的人才。

posted @ 2016-11-22 08:46 tllaobao 阅读(5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这是一个真实的事情:两名高中男生围殴老师,还对着镜头嘶吼:“我是学生,你们能把我怎样?”这就是被《未成年人保护法》喂得无知无畏的初生牛犊!

  本文是一位老师讲述的三段小故事,告诉各位家长及孩子,亲爱的孩子,老师是不能把你怎样,但外面的世界可以。

  我有一个学生,喜欢钻研奥数,却走路慢慢吞吞总爱迟到,同学给他起了个雅号叫“奥特慢”。后来他被父母送到英国念高中。有一次回国,他给我们讲了个经历,却对自己感触很深。

  原来他假期去一家华人开的中餐厅打工,结果第一天上班就迟到了五分钟,于是被解雇了。他没有想到,第一次因为迟到所受到的严厉惩罚,竟是丢了饭碗。而最令他醍醐灌顶的,是那个华人老板的最后忠告:“小伙子,如果我不解雇你,你就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残酷!”

  在中国式教育的娇宠之下,让学生罚站也如走钢丝,迟到自然可以逍遥法外。但多年以后,因一种积习所引发的重创,这该是多么痛的领悟啊!

  有个新闻:一名中国留学生为了和女友约会,未经同意,私自闯入女友的寄宿家庭,被警察以“私闯民宅”的罪名逮捕了。这个热恋中的大孩子怎么都没有想到,一次浪漫的约会竟会约来荷枪实弹的警察。

  校园里的温和与包容,让我们已经习惯了肆无忌惮地侵犯别人的领地,可以把同桌的课本藏起来,可以在别人的背后画乌龟。但外面世界的秩序和文化却各不相同,所以,这次你不是被警告了,你被捕了!

  记得多年前,当班主任,处理过一起校园单车失窃案,案情很快就水落石出,主演就是班上的一个熊孩子。单车物归原主后我将他和他的家长叫来,准备和犯错的孩子和家长好好聊聊,他的父亲却说:“我们家不差钱,孩子就是一时贪玩,说多了会伤害他的自尊。”也许,这位天真的爸爸认为,有钱即不算窃,贪玩就不犯法。如果有一天,比尔盖茨突发奇想去难民营行窃,那就只能当做过家家吗?

  其实,我只是想叮嘱一句——孩子,长大之后没有儿戏,校园之外没有温室!请记住,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原谅你!

  是的,亲爱的孩子,老师是不能把你怎样,但外面的世界可以。家长,你可以原谅孩子,但外面的世界不会轻易原谅。孩子的成长没有儿戏。

  读后思

  我们总希望孩子学习高精尖的东西,但损失的是家教和门风,是做人的常识与底线。有一次聚餐,朋友带着孩子,孩子爬上桌,像飞轮一样转动菜台,什么好吃就往自己嘴里抢,大人根本没办法伸筷子。我问朋友,你不管管孩子?他说,现代教育要解放天性,不能拿老一套束缚孩子。

  他没有想过,一个孩子最后是要成为公民的,是要进入社会的,如果漠视别人的存在,当别人的权利受到伤害的时候,他的天性能保证他一生的幸福吗?如果一个孩子没有被自己的爹妈管教,那他被社会修理的时候会付出怎样的代价?

  所以说,好门风能教我们做人的涵养。好门风一代一代的传承,能让我们在这个迅疾变化的时代里,找到内心不变的温暖,找到属于自己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和秩序。

posted @ 2016-11-22 08:41 tllaobao 阅读(5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来自: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TgyMTM5MA%3D%3D&idx=1&mid=2656746752&sn=37506aa813ff2d0e2b7d63a5bd97eb78

最近,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登月无用,不如拿来改善民生”的说法有道理吗?

一千多个回答中,网友“太空精酿”一条不足500字的回答,赢得了最多的点赞。


全文如下:




600年前,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舰队。但当时中国人认为探索海洋无用。

我们失去了海洋,让给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这些未来的海洋霸主。

结果我们今天在海洋上顶着压力拼命补课,只为交上晚了几百年的作业。

100多年前,我们就有了中国第一辆汽车,但当时的皇室不能忍受司机竟然要坐在他们前面,就算司机跪着开,也觉得这奇淫巧技根本无用。

我们又错过了陆地,坐等德国、法国、日本、美国占完了市场。

多年来,中国这个大市场被国外蚕食,多少可能的民族汽车工业被摧残得不成样子,直到100多年后还未曾赶上来。


  80多年前,人家都在发展空军时,中国又没有全力以赴。结果被日本空军打得趴在地上不成样子,最后还得请美国人支援。


直到现在中国的航空业才刚刚赶上来,但依然被人家逼得加班加点依然感觉难以望其项背。

我们失去过海洋,失去过陆地,失去过天空!

现在有人告诉我们,那个全人类都只认识了一万万万万万万万万万分之一的太空没啥意义,别费钱了吧?

我们还要失去更多么?

船舶、汽车、飞机、航天器,都让人类的身体得到了极大的延伸。

然而,如果思想不愿意延伸起来,又怎么会有未来呢?

posted @ 2016-11-22 08:38 tllaobao 阅读(16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16年9月17日

来自http://www.modedu.com/Home/Article/index/id/26298

昨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组对外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份报告的出炉,其背景和意义是什么?要回答哪些实质问题?要依托哪些途径进行落实?……面对记者的一系列提问,课题组相关负责人一一作了答复。


记者:社会各界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十分关注,请介绍一下核心素养的研究背景和价值定位。



答: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为此,教育部在2014年研制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有三个背景:

首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迫切需要。党的教育方针从宏观层面规定了教育的培养目标,对于我国的人才培养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把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转化为学生应该具备的核心素养,更有利于其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 

其次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都在思考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哪些核心素养才能成功适应未来社会这一前瞻性战略问题,核心素养研究浪潮席卷全球。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升教育国际竞争力,也必须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最后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迫切需要。近年来,素质教育取得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应性不强;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等具体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是进一步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以“学生核心素养”为统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标准,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在价值定位方面,核心素养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是连接宏观教育理念,培养目标和具体教育教学实践的中间环节。党的教育方针通过核心素养这一桥梁,可以转化为教育教学实践可用的、教育工作者易于理解的具体要求,明确学生应具备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中观层面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引导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变革。



记者:核心素养研究的专业性很强,请介绍一下研究过程。



答:课题组访谈了十二个界别的608名代表人物,问卷调查了566名专家学者、校长和企业家等,汇总形成了约351万字的访谈记录和大量调查数据,为建构符合国情特点和现实需要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提供实证依据。

在此基础上,课题组召开专家论证会60余次,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的主要结论,初步提出了核心素养总框架。此后,又召开各种征求意见会20余次,对总框架初稿进行修改完善。



记者:根据课题组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指标?



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构成的核心素养总框架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等本质属性的观点,与我国治学、修身、济世的文化传统相呼应,有效整合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对学生发展的要求。责任担当等六大素养均是实证调查和征求意见中各界最为关注和期待的内容,其遴选与界定充分借鉴了世界主要国家、国际组织和地区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六大素养既涵盖了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品格与能力,又体现了核心素养“最关键、最必要”这一重要特征。六大素养之间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相互促进,在不同情境中整体发挥作用。为方便实践应用,将六大素养进一步细化为十八个基本要点,并对其主要表现进行了描述。根据这一总体框架,可针对学生年龄特点进一步提出各学段学生的具体表现要求。



1476354_B.jpg


记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答: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尽管素质教育已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完善评价标准入手,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记者: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

第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第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第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文/本报记者 凌月云


基本内涵


一、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1.人文底蕴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2.科学精神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基本要点。

二、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挖掘自身的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精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3.学会学习 主要是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乐学善学、勤于反思、信息意识等基本要点。

4.健康生活 主要是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身心、规划人生等方面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基本要点。

三、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5.责任担当 主要是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可、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6.实践创新 主要是学生在日常生活、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


posted @ 2016-09-17 20:25 tllaobao 阅读(87)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16年9月4日

陶西平:基础教育改革将走向何方

2016-09-01 现代教育报

课程改革进程的多种途径,信息技术应用的多种探索,给了我们许多启示,也为中国未来的小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新借鉴。

 

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了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未来发展的17项重要目标,其中之一就是教育目标。教育是实现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途径。所以,改革传统教育不适应未来发展的部分,就成为重要的教育命题。此次论坛形成的最大共识就是小学教育的改革必须坚持其总体目标,即面对未来的世界,为学生的一生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特别是正确处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

 

正如法国哲学,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所说:问题不在于他学到的是什么样的知识,而在于他所学的知识要有用处。他还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成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提出基础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为底线、底色和底蕴。我想这应该是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一是底线,懂得并且遵循做人、做事必须有的准则,就是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社会,对待自然,就是道德和良知;二是底色,生命的底色应该是明亮温暖的,充满阳光、自信和活力,也就是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品质;三是底蕴,即学生借助所学的文化知识形成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

 

近年来,课程改革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最大关注点,也成为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争论的焦点。课程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国家和教育发展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传统观念下,课程在培育人格功能上所能发挥的作用很小,然而现在则应该对实现教育的总体目标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中法的课程改革各具特色,但都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主题,改革的指向都趋向于:强化价值导向,增进身心健康,注重能力培养,加强核心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开展综合活动,尊重个性发展,加强补偿教育。

 

教育的信息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热点。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人类提出了新的挑战。有可能由于掌握信息技术水平的差距,而扩大国家、民族、地区、人群之间的贫富差距,从而形成数字化鸿沟。第一条数字化鸿沟来自接触计算机的机会,第二条数字化鸿沟则来自于应用ICT(信息、通信和技术)工具的能力。因此,减少数字化技能的不平等,既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

 

当前,教育的信息化包含三方面的任务,一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包括信息认识、信息思维、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使学生成为互联网服务和数字媒体的批判消费者,成为信息时代和智能社会的主人;第二方面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学习,合作化学习;第三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正在兴起的创客教室的建设将互联网、3D打印、虚拟现实VR以及增强现实AR结合在一起,为学生提供体验、探究和创造的空间,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当然还可能包括对未来学校的研究。

 

当然,技术可以放大杰出的教学,但是再伟大的技术也不能代替平庸的教学。所以,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教师应该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方面成为创新的动力。

(文章来源:现代教育报 文/陶西平(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世界联合会副主席、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名誉主席) 文章如有转载请注明来源,谢谢合作!)


posted @ 2016-09-04 18:18 tllaobao 阅读(97)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16年8月28日

     摘要:                                   &...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6-08-28 21:59 tllaobao 阅读(6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16年3月2日

     摘要:  第1个安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   自己的伤痛自己清楚,自己的哀怨自己明白,自己的快乐自己感受。  也许自己眼中的地狱,却是别人眼中的天堂;也许自己眼中的天堂,却是别人眼中的地狱。  生活就是这般的滑稽。  不要总疑春色在人家,关键在于自己心态的调整。过好自己的生活最重要,不攀不比。   第2个安慰:不做欲望的奴隶   人们总叹息“飞蛾扑火”...  阅读全文
posted @ 2016-03-02 18:26 tllaobao 阅读(112)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16年2月27日

回首2015,中国家庭教育热点频现。值此岁末之际,本报与《中国教育报》《中国妇女报》等多家媒体联合发布“中国家庭教育2015年度关键词”,家风、儿童权利、回归本真、起跑线、亲情空洞、家务劳动、政府主导、教育始于家庭、精神成长、二孩等十个关键词入选。

  1、家风

  2015年初,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2、儿童权利

  2015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副秘书长,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提交了《关于保障儿童亲子团聚权,根治留守儿童问题》的提案,建议国家立法机关对现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统筹协调,增加亲子团聚权的相关条文,制定补充性规定或司法解释。据调查,绝大多数父母并未意识到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家庭教育的起点和归宿,6000多万留守儿童的亲子团聚权亟待保障。

  3、回归本真

  2015年4月,“家庭教育核心价值观”引发社会大讨论。针对当下学校教育过度、家庭教育失责的现状,有专家呼吁全社会要重视家庭教育的独特属性和本质特征。家庭教育不是家庭学习,不该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庸。家庭教育要走出充当老师“助教”和孩子“拐杖”的误区,回归营造良好家庭环境的本真,发挥潜移默化的功效,给孩子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力量。

  4、起跑线

  2015年5月,热播剧《虎妈猫爸》再现了不同家庭教育观念和方式的较量,成年人的焦虑和孩子的困惑再一次引发人们对“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反思。中国工程院院士、教育部原副部长韦钰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原了“起跑线”的真实含义,并从脑科学、社会学、生涯规划等不同角度,梳理了十年来家长(微博)们的认识误区,再次强调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父母自身。

  5、亲情空洞

  2015年6月9日,贵州毕节四名留守儿童在家中服用农药自杀。这四个孩子并非因为贫困走上绝路,家里有粮有肉有钱,唯独没有父母的身影,他们是被骨肉分离、缺情少爱的亲情空洞吞噬的。6000多万留守儿童中,有多少这样经济供给功能尚在、父母亲职的教养育能力几无、亲属情感抚慰能力高度稀薄的家庭?家庭功能的丧失,社会支持的无力,源于人们对家庭价值的无知和漠视。

  6、家务劳动

  2015年8月3日,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少工委联合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微博)劳动教育的意见》,要求建立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氛围,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意见》引发社会对家务劳动的价值和误区的热议。国内外专家的大量调查和基层教育工作者的丰富实践证明,家务劳动是孩子的精神需求和成长权利,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途径。

  7、政府主导

  2015年10月20日,教育部印发《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了家庭教育政府主导的原则和“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工作格局,以求真务实的负责态度,回答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如何密切合作、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如何整合社会力量这两个核心问题,被誉为提升中国家庭教育水平、给几亿学生健康成长带来福音的文件。其中“探索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理论体系”的表述,是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历史性突破。

  8、教育始于家庭

  2015年10月31日,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承办,新教育研究院协办,全通教育公益支持的2015年家庭教育国际论坛在广东省中山市召开,来自美国、日本、韩国、奥地利、中国等多个国家的教育专家齐聚一堂,围绕“教育始于家庭”的主题,研讨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学术观点和实践经验在传统与创新、教育与科技、中国与世界、家庭与社会等不同维度融合、碰撞,达成了家庭教育才是真正的人生起跑线的共识。

  9、二孩

  2015年10月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发布公报,确定中国将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立刻引发巨大反响和热烈讨论,给家庭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未来学家认为“中国最宝贵的资源是孩子的潜能”,而如何应对大孩的激烈反应和二孩带来的教育难题,成为新一代父母的课题。父母和第一个孩子是否做好了准备,政府在教育、医疗、城市建设等方面是否做好了准备?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话题。

  10、精神成长

  2015年11月12日,“教育的未来——关注孩子的精神成长”2015年教育论坛在深圳召开,会上发布了“中国孩子精神成长需求调查”结果。北京、上海、武汉、哈尔滨、深圳等9个城市的近万名中小学生表达了他们对精神成长的四大渴望:渴望父母足够的倾听和认同、渴望获得友谊和学会做人、渴望有参与体验和实践的机会、渴望成为生活和未来的主人。

  数读家庭教育

  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整体状况趋好

  九成左右父母对未成年人家庭保护的法律规定表示认同;九成以上父母自我感觉家庭关系良好,八成以上觉得自己和孩子快乐;

  父母对自身教育职责的认识趋于理性,家长最看重的教育责任,排在前五位的依次是:“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教孩子明辨是非”、“教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家长以身作则”和“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

  父母的人才观趋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并且更加务实,父母首选是希望孩子成为“敬老爱幼有家庭责任感的人”,比例达到78.3%,其次是“身心健康阳光快乐的人”,达到76.1%,第三是“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人”,占65.7%。

  家庭教育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倾向性问题

  多数父母存在不同程度的养育焦虑。父母最担心孩子的事,排在前六位的依次是:“人身安全问题”、“学习成绩不好”、“没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问题”、担心孩子“身体不好”和“沉迷网络”;   

  家庭教育分工中母亲唱主角,父亲“缺位”近一半;

  父母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7成以上父母“陪孩子写作业”;部分父母缺乏对孩子劳动、运动等能力的培养,父母认为孩子最差的是“家务劳动能力”。

  家长在有关儿童法律的学习方面欠缺,认真学过的不足一成。

  家庭教育面临着互联网发展的新挑战

  互联网普及大势所趋,孩子上网近七成,66.8%的父母说自己孩子上网,农村孩子上网率达到57.7%。

  父母在互联网应用上不具优势,坦承“孩子比我强”和“我跟孩子不相上下”的超过六成;

  互联网对孩子的作用让父母喜忧参半;对孩子上网,高达95.6%的家长表示会管;

  七成以上父母利用互联网获得家庭教育知识和帮助,自媒体运用最多,获取家教知识和帮助的渠道排在前四位的依次是:“微信公众平台”、“QQ/微信家长群”、“孩子所在学校/班级网站”、网上家长学校”。

  (以上数据源自全国妇联儿童工作部最新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现状调查)

  □文/本报记者 滑经纬 整理

posted @ 2016-02-27 08:12 tllaobao 阅读(4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15年12月24日

http://tech.huanqiu.com/news/2015-12/8246781.html

硼烯在银表面的结构示意图(红色,暗红色表示硼原子的起伏)。 钟欣 摄

硼烯表面的褶皱(源自《自然》杂志)。 钟欣 摄

一个困扰世界凝聚态物理和材料物理界多年的难题近日被攻克。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中国南开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美国西北大学的科学家合作研究,首次获得了只有单原子厚度的二维硼材料——“硼烯”。该材料因其优越的电学、力学、热学属性,被科学界寄予厚望,或将成为继石墨烯之后又一种“神奇纳米材料”。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18日出版的《科学》杂志上。《科学》、《自然》分别刊登评论文章进行亮点报道。

■ 石墨烯有了“兄弟”

石墨烯是一种呈蜂巢状排列的单层碳原子结构,是目前已知的最薄、最坚硬的纳米材料。继石墨烯之后,科学家希望找到更多具有优良特性的二维材料。元素硼因是碳的“近邻”而成为首要目标。然而,被称为石墨烯“兄弟”的硼烯并非自然存在,只能人工合成。科学家对硼烯的理论结构预测已逾10年之久,但从未成功合成。即便有个别的薄膜等样品,其结构也是异常复杂。因此,硼烯的制备成为国际凝聚态物理及材料物理界公认的世界难题。

2014年,南开大学物理学院周向锋教授、王慧田教授和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奥甘诺夫教授等基于进化算法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预测了一个独特的二维硼结构。该研究进一步激发了实验学家挑战合成硼烯的兴趣。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南开大学、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和美国西北大学等研究单位合作,利用高真空原子溅射的方法,首次在银的表面成功生长出褶皱的单原子层硼烯。联合团队获得的实验结果与理论模型几乎完全符合。南开大学团队承担了该研究的理论计算工作。

■ 强度比石墨烯高

此次获得的硼烯材料具有优越的各向异性的电导性质和罕见的“负泊松比”现象。所谓“各向异性电导”是指由于硼烯的原子排列结构使得其表面呈现出“褶皱”,而这样的结构决定了硼烯导电属性具有方向性。而水平拉伸导致垂直方向膨胀的“负泊松比”现象也令硼烯的应用更加多样化。

众所周知,石墨烯是目前世界上最硬的二维材料。该研究显示二维硼在某个方向上比石墨烯的强度还要高。如此优越的力学性质,加上特殊的电学性质和热学性质,硼烯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宽广。

“不同衬底材料、不同温度、不同厚度等条件下生长出来的硼烯也会呈现结构的多样性,从而决定了其功能的多样性。我们的工作拉开了合成这个新材料的序幕,相信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特别性质的硼烯出现。”周向峰说。(记者 朱虹)

posted @ 2015-12-24 20:13 tllaobao 阅读(9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Copyright © tllaobao Powered by: 博客园 模板提供:沪江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