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烂漫

灿灿蒲公英

2007年10月26日

秋声赏析

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所引起的心灵反应也不同。春光灿烂,多唱欢乐之调;秋风萧飒,易发悲凉之音。所以古今诗文中,甚多悲秋之作。 自古逢秋悲寂寥 宋玉悲秋,首传名篇。《九辩》开章即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是为闵惜屈原忠而放逐所作,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动人心弦。后被曹丕化用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两句。 杜甫悲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江岸,茫无边际,落木萧萧,俯视长江,奔流不息,江水滚滚。意境辽远空阔萧萧之声肃杀可闻,滚滚之势雄伟可见,透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欧阳修悲秋,作《秋声赋》抒怀。慨叹秋之为状:“其气 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实际上是欧阳修从肃杀的秋风中,看到丰草色变,佳木凋零,联想到“物既老而悲伤”,少壮长逝,盛年不再。 林黛玉悲秋,则与她的身世和遭遇密切相关。《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到一个秋霖脉脉之夜,她独坐窗前,听雨滴竹梢,更觉凄凉,心有所感,乃作《秋窗风雨夕》一诗。其中前四句是:“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深切地表现了一个弱女子在人生道路上挣扎的痛苦心情和寄人篱下的孤苦生活。 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为心声,其发为秋声者,亦因人而异。 刘禹锡这首《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意境悠远,读来神清气爽。他一反传统,认为“秋日胜春朝”,体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另有“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 簇人狂。”诗人爱秋甚于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清韵。 李白笔下的洞庭秋色:“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楚天万里,湘水悠悠,湖上秋光缥缈,显示诗人高旷清远的襟怀。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晚唐诗人杜牧的七绝写秋景尤多佳篇,《山行》中有:“霜叶红于二月花”,深秋日暮,霜染枫林,却毫无衰飒之感,而是生机盎然,春意洋溢。有《华清宫》有句:“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蕊暖泉香。”霜花万树,莲蕊飘香,一派阳春烟景,令人目迷心醉。 苏轼的名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荷老菊残,生机未尽,橙黄橘绿,秋色如春,令人精神为之振奋。这种优美的境界,是同诗人旷达的胸怀分不开的。 同样的三秋景色,却会谱出不同的秋声。正如陆机《文赋》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就是说文以情生,情因物感,这就是所谓的情与景相互转化的艺术辨证法。

posted @ 2007-10-26 10:41 张新 阅读(341) | 评论 (0)编辑 收藏

鲁迅小说人物的命名取号

人物名号虽然只是区别人的一种称代符号,但姓甚名谁之中,却大有学问,或抒志向,或怀希冀,或含苦衷,不一而足。鲁迅说:“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他自己小说人物的名号,就诸多研究。那么,鲁迅先生是如何为自己的小说人物命名取号的呢? 1、以名号写性格 《孔乙己》创作于1918年冬。小说通过孔乙己这一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科举制度的牺牲者的典型形象,深刻揭示了造成这个悲剧的历史与社会根源。用“孔乙己”作主人公之名号,是意味深长的。作者取“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之意,利用汉字音同形近的特点,改“一”为“乙”,“已”为“己”,简缩为“孔乙己”。既点出其孔子信徒的身份,又表明其读书人的出身,还暗示了他迂腐可笑、半文不白的畸形性格。“孔乙己”之名,和他潦倒至死都舍不得脱下标志着是读书人的破旧长衫,和他面对顽童也不愿放过卖弄机会的“多乎哉,不多也”的言语,互相映衬,使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另外,《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骤慕俄国文豪高君尔基之为人,因改字尔础,以示景仰之意”。连高尔基系音译都不懂,竟然得意洋洋地炫耀起来。“高尔础”之名,象一面镜子,活现出此人可耻可鄙、可怜可笑的嘴脸和灵魂。 2、以名号画世象 阿Q的命名,只要不是考虑人物本身的思想性格,而在体现别人对他的态度。鲁迅在《阿Q正传》的“序”中对此人名唤阿Q作了说明。因为低贱,阿Q连姓什么的权力都没有。一时高兴说了句与赵太爷原是本家,便招来横祸:赵太爷的嘴巴、地保的敲诈、众人的讥笑。世道的黑暗,世态的炎凉,正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世象”。正是这样的社会土壤滋生和制造了阿Q想革命而别人不准其革命,最终反以“革命”的罪名被送上杀场的悲剧。 3、以名号寓主题 小说《药》通过华小栓病殁和夏瑜被杀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使唤醒民众是疗救社会良药的主题得到有力的表现。夏瑜本为民众而反清而献身,民众却争睹他的被杀,甚至用他的鲜血治病,辛亥革命严重脱离民众的历史教训,在这里作了血淋淋的表现。夏瑜的被杀,不仅仅是夏家的悲剧;华小栓的病殁,也不仅仅是华家的悲剧。二者的死,表面上看决不相同,但实质上应该说是相通的——都死于不觉醒的时代。我国古称华夏,小说让悲剧主人公姓华、姓夏,不能只看作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匠心独运,巧妙暗示了他们的悲剧也是民族的悲剧,他们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 祥林嫂是旧中国不幸妇女的典型。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旁人的冷眼和取乐,使她欲生不能,想死胆寒,一个勤巧健壮的农妇,被生活的重压和精神的折磨,迅速推向了毁灭。她虽叫“祥林嫂”,却是人们眼中晦气的不祥之物;虽叫“祥林嫂”,却又命运多蹇,凄惨之极。“祥林嫂”之称谓,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蕴含深意,使小说的控诉更加有力,作品的锋芒更加锐利。 4、以名号讽作为 讽刺是鲁迅揭示社会堕落的重要武器。高超的讽刺艺术,使他笔下众多的反面形象栩栩如生,其中尤以四铭(《肥皂》)最为传神。小说中,四铭是以道学大家的面孔出现的,伪善是其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他满嘴仁义道德,平时庄严持重。实际上,却满脑子淫欲邪念,反动狠毒。四铭者,“示名”也,正是对他“虽然这么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这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性格的准确概括和绝妙讽刺。 鲁迅小说中,传神的名号还有不少,如假洋鬼子(《阿Q正传》)、豆腐西施(《故乡》)、何道统(《肥皂》)……无不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体现了鲁迅严谨的写作态度。

posted @ 2007-10-26 10:38 张新 阅读(267)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07年7月2日

吹向少年的风

当你觉得日子不再如以前开心,当你开始挑剔并不满自己时,当你的心被生活一巴掌打得苍凉时,你将以什么样的勇气直面人生? 我并不是要搅破你十几年来撑起的梦,我只想告诉你,只知道笑不是成熟,真正的成熟也不是依赖眼泪;我只想告诉你,父母不是你头上永恒的伞,最好的朋友也只是一缕炎夏的风,要想在生活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那个路口,你得一手握住生活,一手握住自己。 如果将平淡看作了痛苦,你会以为自己从来没有拥有过幸福,你渴望摆脱平淡时,反而离幸福更远。 生活不是人的心域,情感是银,冷静是金,一个轻易开口言明情绪的人,生活必叫他后悔不迭。 当你痛苦时,世界并不会因为你的痛苦而凝滞;当你欢乐时,世界亦不会因为你的快乐而沸腾;当你的内心经过一阵翻江倒海之后再看世界,世界依然故我。 生活原本不是一潭死水,何必企求不起涟漪;地球是圆的,何必奢望走一条笔直的路。 只是你不要太耽于自我,总是用自己的心用自己交谈会成为前进的桎梏,恍如陷入泥沼的人,用手拉头顶的发是枉然,只有借助岸边的大树或坚韧的草才有望解脱。 如果以为一切都是假的,就失去了生的乐趣;如果把一切都当真,就会活得太累。 别说朋友的誓言是美丽的谎言,当朋友不辞而去,轻轻为他祝福吧!别企求友谊永恒,永恒的是你不变的心,是你的善良与纯真。 相信生活中有善有真美,不然人类不会繁衍如此,只是风雨的剥蚀让美化成了散粒的珍珠,有待巧手的你串起。 别推辞你无法改变的世界,只要你做了就不会永远是零。 关键的时候莫走错,对知识保持永远的新鲜与渴求,时间会帮助你成熟,生活会给予你幸福。

posted @ 2007-07-02 12:11 张新 阅读(123) | 评论 (1)编辑 收藏

2007年6月12日

享受生活

国王是个喜爱花草的人,所以他的花园里种满了各种珍奇的植物。但是有一天,花园里的花突然都谢了,国王又伤心又奇怪,于是亲自到花园里找原因。 他问牡丹,牡丹说她虽有硕大的花,但结不出果子,她因此而自卑。 国王问梅花,梅花告诉他因为不能与其它花儿一同开在温暖的季节而烦恼。 夜来香说她对不能让人们在白天欣赏她的美丽感到不公平,与其开在夜晚无人问津,还不如不开。 …… 所有的花儿都有类似的感觉,她们都觉得自己应当更美,更被人喜爱。 国王听了很伤心,他不明白花儿们为什么不能快快乐乐地生活。 他走啊走,最后终于在角落里找到一片新绿,一丛小小的安心草舒适地沐浴着阳光。国王很奇怪,便问它:“安心草啊,所有的花儿都谢了,为何只有你活得这般自在?” 安心草在阳光中舒展了一下叶子,笑道:“如果您想要美丽的花儿,您会叫花匠栽棵牡丹;如果您想要株橡树,您也会叫花匠种上。您既然让我长在这里,就说明您也需要我——一株小小的安心草。所以我只需安心地生活,沉醉于身边的一切。即使卑微,被人看不起,我也要快乐地生存,一滴水、一缕阳光,都是我生命的元素。只要我还是安心草,就要认真享受安心草的生活。” 国王笑了笑,不再说什么,只是栽了一盆小小的、心满意足的安心草在自己的窗台上。

posted @ 2007-06-12 12:21 张新 阅读(7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成长点滴

每日朝而往、暮而归,大部分时间都给了我心爱的教育事业。不经意间,儿子已八岁了,对于他的成长,我介入得实在是太少了,只能在闲暇时,记下点点滴滴,作为他成长的记忆。 2004年4月6日 躺在床上,儿子满脸骄傲地对我说:“昨天爸爸给我玉米糖了。”我问:“那你给妈妈留没有?”他转了转眼珠,很策略地回答:“明天我给你苹果,妈妈,你爱吃苹果吗?”真是个小鬼头! 提到苹果,他马上形成条件反射,张罗要吃。此时,已经准备睡觉,所以我用严肃的口吻警告他:“吃苹果牙会长虫的!”“为什么呀?”“因为苹果有糖呀!”“那我喝水糖不就化了。”“那也不行,糖已进牙里了!”“那我多喝水还不吗?”看来,不吃到嘴是不能罢休了。削苹果皮多麻烦呀,我只好退而求其次,给他拿了一只香蕉。 于是儿子心满意足地小口小口吃起香蕉来。已将近九点,实在令人焦急,我只好激将:“你简直像个没牙老太太!”果然奏效,他马上大大地咬了一口。接着,大一口,小一口,紧一口,慢一口,转眼间,大半个香蕉进肚,只剩下一小截了。可是他却开始舔起来,急煞人也!百般启发也不见成效。猛然宝宝说了一句:“它们都到我肚里开会去了。”茅塞顿开,赶紧趁热打铁:“先前进肚里的已着急了,你手里的已迟到了,快!”只见宝宝闻言狼吞虎咽,转瞬结束战斗,捧起水瓶漱漱口,驱走作怪小虫。 好不容易安稳了。转而宝宝又想起老太太之说,于是赶紧表白心迹:“妈妈,我不想当老太太!”我暗想:那是自然,无论如何,他也成不了老太太。于是就逗他:“儿子,你想长大吗?”很响亮的回答:“想!”“你长大了,妈妈怎样了?”“妈妈不变老!”已然有急切的哭音。我赶紧抚慰:“妈妈当然不会变老,妈妈永远年轻!”释然、作罢。儿子转瞬进入梦乡,我起身记下这个普通而难忘的夜晚。 这就是我与儿子睡前的交流,每天的这个时刻,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儿子的童言稚语,驱走了我一天的疲劳。其实生活中我们真的应该珍视这些小小的爱意、小小的感动、小小的快乐。我随意记下的这些零零碎碎,点点滴滴,恰是漫漫生命旅途中的最美繁星。

posted @ 2007-06-12 12:17 张新 阅读(115)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07年6月4日

明年蒲公英花开,我还在这里

这一段时间,学校开展了“感恩教育”系列主题班会,看后,感慨良深。母亲是孩子心灵的根,没妈的人总觉得漂泊无依。看着同学们抱着自己的母亲,我的泪水禁不住肆意奔流,他们还有愧疚的时候,还能抱抱妈妈,而我已没有了喊“妈”的权力。希望孩子们能珍视自己的母亲,珍惜所拥有的。 同样,作为一个母亲,我的心中总是存有一丝遗憾和愧疚。儿子今年八岁了,而我一直通勤,每日早出晚归,甚至不归,对于孩子的成长,我实在介入得太少了。 记得孩子两岁时。有一天,我下班回到家,阿姨走后,儿子从熟睡中醒来,见我在床边,哭喊着叫道:“我要姨妈妈!”当时的酸楚真是无法言明。如今,家搬到吉林,与学校相距50多公里,加上工作繁忙,不能天天回家,每当孩子通过电波用一种满怀期望的语气问我:“妈妈,你今天回来不?”得到我否定回答时那语气上的巨大落差,听后我的心都是一沉。没办法,我不是旧式家庭女子,虽然母亲的情怀都是一致的,但我毕竟还有自己的事业,有另一群同样需要我介入成长的孩子,所以我必须要有所舍弃。我也有机会回到城市,回到孩子身边,但乡村的学校还需要我留下来,所以我还要无悔地在这里继续教育。 我喜欢这里的孩子,他们像蒲公英一样朴实开怀歌唱,从不掩藏真实;尽情开花,绽放最美的颜色。作为教师,我只希望自己是一阵风,可以帮助这些孩子把种子洒落天涯,去感受外面的精彩,去装点世界的美丽。只要在这里一天,细风就会源源不断地吹。我可以自豪地说:——明年,蒲公英花开的时候,我还在这里!

posted @ 2007-06-04 09:18 张新 阅读(13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07年5月28日

如烟似梦

我们常常感慨过去的事缥缈如云烟,迷茫似梦幻,因而有了“往事如烟”、“浮生若梦”一类的词汇。 这话没错,但往事的烟是何处的火燃起?若梦的浮生又是自何处生的呢?当我们感叹“往事如烟”的时候,其实正有一丝青烟在眼前飘过。它从我们面前的火炉中飞出,无声无息无知无觉地逸散在时间深处,永不回头。 当我们说“浮生若梦”时,人可能还在梦中,再淡泊的语气,再高深的语句都终归只是句梦呓。梦里的情景永远都只归梦有,既已醒来,为何还要一再坠入那惑人的梦呢? 那些感慨的话,由人口中吐出时总有那么点凄凉的味道,似乎观尽人间百态,早已看破了一切,而事实上要走的路还很多,要看的事还不少,过去的烟,过去的梦虽惊心动魄,虽温婉缠绵但都已属于那些被遗弃的时间,它们无论怎样美好都不及未来重要。烟终是会散的,梦终是要醒的。任何的感叹,悔过都是徒劳。 所以,当我们仰首感叹往事如烟时,不如低头拨弄一下眼前的炉火,添一两块薪柴,把握住眼前的光和热,不让它化做青烟时还未被适时地利用。当我们依恋枕边,想重拾昨夜美妙的幻梦时,不如振奋而起,牢牢把握住实实在在的今天。

posted @ 2007-05-28 13:18 张新 阅读(89) | 评论 (0)编辑 收藏

2007年5月24日

春风化雨润心田

敬业是教师的天职,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培养人的质量,乃至教育的成败。师德反映的是一种内在的修养,美好的内心世界转化为行动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只有这样,才堪称人师。 记得曾有人串改过老子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其中有一句我至今记忆犹新:“师生相斥”。在教育过程中,这确实是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教师愤怒,学生不服,教师与学生似乎永远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试想,在这样的局面下,教育能成功吗?教育教学是要成果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成果何谈?师德何谈? 想起刚参加工作时,我总是为自己年轻没有威严而烦恼,多少次从梦中惊醒,与学生争吵,甚至动手的情景久久挥之不去,使我无法再次入睡,在苦恼之中盼天明。那时,萦绕我脑际的总是那句话——严师出高徒。我无力成为严师,又怎会成就“高徒”?于是整日患得患失,多方请教,刻意板起面孔。无奈天生一副笑脸,年龄渐长,可是仍然威仪全无。 正在我深陷苦恼无法自拔时,一位年长教师的话使我恍然顿悟。他说:“你爱你的学生吗?如果爱,对他们笑吧!让他们知道。”是啊,所谓“严师”,当然并非专指严肃而言。“笑脸可做鲜花语”,人最美的语言是笑容,微笑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桥梁。生活需要微笑,学生更希望得到教师那暖人心怀的微笑。真诚、善意、由衷的微笑包孕着友好、同情、关怀、鼓励、理解、支持等珍贵的情感。学生会从教师的微笑中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怀和理解,师生之间的感情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学生欣然接受教师对他们的严格要求和教育。只有这样,方能“严师出高徒”。想到这,我释然了,不禁为自己的杞人忧天,为曾经的惶惑感到好笑。 夏丐尊先生说:“教育之没有感情,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爱是教书育人的基石,是融洽师生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这种爱在教育过程中,已经外化为会心的微笑。当学生在课堂上因紧张、拘束而回答不出问题的时候,老师的微笑对他是一种谅解和鼓励;当与学生促膝谈心时,老师的微笑已无形中消除了学生的戒备心理,两者之间有了心理的默契;当面对考场失意垂头丧气的学生时,老师的微笑往往使之如沐春风,重新焕发豪情斗志……学生呼唤教师的微笑,这是教学过程和谐与合作的需要,也是教育内化的必要条件。 威严是装不出来的,硬装出来的威严不会有力量;微笑是挤不出来的,强挤出来的微笑只能使人感到虚伪。只有对教育事业满腔热情,襟怀坦荡的人在学生面前才会发出真挚的、自然的、真正的微笑。让这微笑如春风,拂去师生之间的阴霾,如春雨,滋润每一个干枯的心灵吧!这是师德最直观的外现!

posted @ 2007-05-24 13:21 张新 阅读(12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  
<2024年4月>
31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1234
567891011

导航

统计

留言簿(1)

随笔档案

搜索

最新评论

  • 1. re: 吹向少年的风
  • 老师你写的文章很美,像一缕清风,或者像一米阳光,很舒心的感觉。
  • --阳光无香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