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烂漫

灿灿蒲公英

鲁迅小说人物的命名取号

人物名号虽然只是区别人的一种称代符号,但姓甚名谁之中,却大有学问,或抒志向,或怀希冀,或含苦衷,不一而足。鲁迅说:“创作难,就是给人起一个称号或诨名也不易。”他自己小说人物的名号,就诸多研究。那么,鲁迅先生是如何为自己的小说人物命名取号的呢? 1、以名号写性格 《孔乙己》创作于1918年冬。小说通过孔乙己这一没落的封建知识分子、科举制度的牺牲者的典型形象,深刻揭示了造成这个悲剧的历史与社会根源。用“孔乙己”作主人公之名号,是意味深长的。作者取“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之意,利用汉字音同形近的特点,改“一”为“乙”,“已”为“己”,简缩为“孔乙己”。既点出其孔子信徒的身份,又表明其读书人的出身,还暗示了他迂腐可笑、半文不白的畸形性格。“孔乙己”之名,和他潦倒至死都舍不得脱下标志着是读书人的破旧长衫,和他面对顽童也不愿放过卖弄机会的“多乎哉,不多也”的言语,互相映衬,使人物性格跃然纸上。 另外,《高老夫子》中的高干亭,“骤慕俄国文豪高君尔基之为人,因改字尔础,以示景仰之意”。连高尔基系音译都不懂,竟然得意洋洋地炫耀起来。“高尔础”之名,象一面镜子,活现出此人可耻可鄙、可怜可笑的嘴脸和灵魂。 2、以名号画世象 阿Q的命名,只要不是考虑人物本身的思想性格,而在体现别人对他的态度。鲁迅在《阿Q正传》的“序”中对此人名唤阿Q作了说明。因为低贱,阿Q连姓什么的权力都没有。一时高兴说了句与赵太爷原是本家,便招来横祸:赵太爷的嘴巴、地保的敲诈、众人的讥笑。世道的黑暗,世态的炎凉,正是辛亥革命前后的“世象”。正是这样的社会土壤滋生和制造了阿Q想革命而别人不准其革命,最终反以“革命”的罪名被送上杀场的悲剧。 3、以名号寓主题 小说《药》通过华小栓病殁和夏瑜被杀明暗两条线索的交织,使唤醒民众是疗救社会良药的主题得到有力的表现。夏瑜本为民众而反清而献身,民众却争睹他的被杀,甚至用他的鲜血治病,辛亥革命严重脱离民众的历史教训,在这里作了血淋淋的表现。夏瑜的被杀,不仅仅是夏家的悲剧;华小栓的病殁,也不仅仅是华家的悲剧。二者的死,表面上看决不相同,但实质上应该说是相通的——都死于不觉醒的时代。我国古称华夏,小说让悲剧主人公姓华、姓夏,不能只看作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匠心独运,巧妙暗示了他们的悲剧也是民族的悲剧,他们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 祥林嫂是旧中国不幸妇女的典型。封建礼教和家族制度,旁人的冷眼和取乐,使她欲生不能,想死胆寒,一个勤巧健壮的农妇,被生活的重压和精神的折磨,迅速推向了毁灭。她虽叫“祥林嫂”,却是人们眼中晦气的不祥之物;虽叫“祥林嫂”,却又命运多蹇,凄惨之极。“祥林嫂”之称谓,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蕴含深意,使小说的控诉更加有力,作品的锋芒更加锐利。 4、以名号讽作为 讽刺是鲁迅揭示社会堕落的重要武器。高超的讽刺艺术,使他笔下众多的反面形象栩栩如生,其中尤以四铭(《肥皂》)最为传神。小说中,四铭是以道学大家的面孔出现的,伪善是其最突出的本质特征。他满嘴仁义道德,平时庄严持重。实际上,却满脑子淫欲邪念,反动狠毒。四铭者,“示名”也,正是对他“虽然这么想,却是那么说,在后台这么做,到前台又那么做”性格的准确概括和绝妙讽刺。 鲁迅小说中,传神的名号还有不少,如假洋鬼子(《阿Q正传》)、豆腐西施(《故乡》)、何道统(《肥皂》)……无不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体现了鲁迅严谨的写作态度。

posted on 2007-10-26 10:38 张新 阅读(258)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2007年10月>
30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31123
45678910

导航

统计

留言簿(1)

随笔档案

搜索

最新评论

  • 1. re: 吹向少年的风
  • 老师你写的文章很美,像一缕清风,或者像一米阳光,很舒心的感觉。
  • --阳光无香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