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烂漫

灿灿蒲公英

秋声赏析

一年四季,景色各异,所引起的心灵反应也不同。春光灿烂,多唱欢乐之调;秋风萧飒,易发悲凉之音。所以古今诗文中,甚多悲秋之作。 自古逢秋悲寂寥 宋玉悲秋,首传名篇。《九辩》开章即慨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这是为闵惜屈原忠而放逐所作,睹物思人,触景生情,动人心弦。后被曹丕化用为“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两句。 杜甫悲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仰望江岸,茫无边际,落木萧萧,俯视长江,奔流不息,江水滚滚。意境辽远空阔萧萧之声肃杀可闻,滚滚之势雄伟可见,透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欧阳修悲秋,作《秋声赋》抒怀。慨叹秋之为状:“其气 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实际上是欧阳修从肃杀的秋风中,看到丰草色变,佳木凋零,联想到“物既老而悲伤”,少壮长逝,盛年不再。 林黛玉悲秋,则与她的身世和遭遇密切相关。《红楼梦》第四十五回,写到一个秋霖脉脉之夜,她独坐窗前,听雨滴竹梢,更觉凄凉,心有所感,乃作《秋窗风雨夕》一诗。其中前四句是:“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深切地表现了一个弱女子在人生道路上挣扎的痛苦心情和寄人篱下的孤苦生活。 我言秋日胜春朝 诗为心声,其发为秋声者,亦因人而异。 刘禹锡这首《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意境悠远,读来神清气爽。他一反传统,认为“秋日胜春朝”,体现出诗人乐观豁达的胸襟。另有“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 簇人狂。”诗人爱秋甚于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清韵。 李白笔下的洞庭秋色:“洞庭西望楚江分,水尽南天不见云。日落长沙秋色远,不知何处吊湘君?”楚天万里,湘水悠悠,湖上秋光缥缈,显示诗人高旷清远的襟怀。与王勃的《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有异曲同工之妙。 晚唐诗人杜牧的七绝写秋景尤多佳篇,《山行》中有:“霜叶红于二月花”,深秋日暮,霜染枫林,却毫无衰飒之感,而是生机盎然,春意洋溢。有《华清宫》有句:“零叶翻红万树霜,玉莲开蕊暖泉香。”霜花万树,莲蕊飘香,一派阳春烟景,令人目迷心醉。 苏轼的名篇:“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荷老菊残,生机未尽,橙黄橘绿,秋色如春,令人精神为之振奋。这种优美的境界,是同诗人旷达的胸怀分不开的。 同样的三秋景色,却会谱出不同的秋声。正如陆机《文赋》谓:“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就是说文以情生,情因物感,这就是所谓的情与景相互转化的艺术辨证法。

posted on 2007-10-26 10:41 张新 阅读(339)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2024年3月>
252627282912
3456789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31123456

导航

统计

留言簿(1)

随笔档案

搜索

最新评论

  • 1. re: 吹向少年的风
  • 老师你写的文章很美,像一缕清风,或者像一米阳光,很舒心的感觉。
  • --阳光无香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