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14  评论-28  文章-49  trackbacks-0

v 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

v 第一诗段 作者秋夜江边送客忽闻琵琶声。 ( 诗的引子 )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第一层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起因、自然环境,全诗一开始就笼罩着悲凉的气氛。在远离京都的浔阳江边送客,这不是一般的离愁别恨 暮色暗淡,更使人惆怅惜别;霜叶衰草,秋风萧瑟,更显出荒凉寥落。 主人下马客在船, 互文,即主客都下马登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助兴的音乐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第二层 写与客人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没有音乐助兴,只能对饮闷酒,借酒浇愁,更反映出失意谪居的冷落寂寞。一个 字,直抒胸臆,真实表现了当时的场面气氛和人物心境。最后借用秋江月影,烘托出主客之间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以上这些描写,为悲剧性的人物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悲凉的气氛。)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三层 概括写出主客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的神往,从侧面表现了琵琶曲强大的吸引力量。这两句,从感情上来说,是由抑郁到惊喜的一个转折;从结构上来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先闻其声,后见其人。   

 

v 第二诗段 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情景,着重表现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琵琶声所流露的幽愁暗恨。

寻声暗问弹者谁?   琵琶声停语欲 ( 迟疑 )。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第一层 写邀请琵琶女的经过。 ”“ ”“ ”“ ”“ ”“ 开宴 ”“ ”“ 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 欲语迟 、夸张 千呼万唤始出来 和行动描写 犹抱琵琶半遮面 ,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这中间有自惭身世,本不愿再向人献艺却又拗不过作者盛情相邀的不得已之情,也有在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束缚下的犹疑和顾虑。准确描绘了琵琶女真切的个性,复杂的心理和特有的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如见其态。    

 

 

v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  低沉抑郁 声声 ), 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 (随手) 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写琵琶女的调弦、音调、感受、神态,包含丰富的切身生活体验,为下文弹奏有情作铺垫,是情的根源。这里略写,预示以后琵琶女自叙身世的一段叙述。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写指法,即演奏者对各种技法综合的、熟练地运用,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接着写以高超的技巧所奏的名曲,然后对音乐展开大段描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用“急雨”、“私语”的比喻 对比在不同弹法下产生截然相反的音乐效果 用大珠小珠落在玉盘的比喻来概括音乐的美。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比喻声音的特色, 指流利畅通,像善于歌唱的黄莺在花间鸣叫一样流畅、悦耳; 指滞涩阻塞,就像人低声哭泣,气咽声堵,又像冰下泉水,阻塞难通。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形容声音越来越低沉,以至停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停止后,让听众想象和感受琵琶女的幽愁暗恨,因此暂时的寂静无声,比连续不断的铿锵之声更能撩拨人们的心弦,增加一层对比 : 有声无声。 银瓶 (突然) 破水浆迸,铁骑突出 (奔突而出) 刀枪鸣。 (比喻琴声在沉咽、暂停后忽然又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是全曲的最强音。)     

 

曲终收拨当心 (对着琵琶中心) 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写乐曲收束时的动作和声音。
第二层: 弹奏琵琶的过程,乐曲旋律的变化 : 舒缓流畅 --- 逐渐沉咽 ---- 间歇停顿 ----- 激越雄壮。 ( 全诗描写重点,最精彩的地方 )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精炼的笔墨,突出琵琶感人的艺术效果。 悄无言 ,说明乐曲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它虽然结束了,但听众还是曲意未尽,仍然沉浸在动人的音乐中,神情恍惚,如醉如痴。这是一种 间接描写,更突出了音乐的魅力 , 是画龙点睛之笔。 秋月白”, 把动态的音乐凝固在静态的画面里,曲终已经收拨,乐声已经消逝,但人们的欣赏活动仍在继续。眼前是江水茫茫,无边无际,四周寥落,万籁俱寂,中天一轮明月,江心倒映一派光辉。人们凭着诗意的想象,似乎感到这秋凉的夜色中弥漫着音乐的气氛,这粼粼的波光中荡漾着动人的旋律。这是 以景衬情 的典范。

第三层 : 听众的反映。

 

v 第三诗段 : 写琵琶女自叙身世。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显出庄重的脸色)。

(第一层 : 过渡句,琵琶女由弹奏结束到准备自叙时的动作和神情。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 (借代其他歌女) 妒。五陵年少 (京城富贵人家子弟) 缠头 (送给歌女的锦帛) ,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 (镶着金花的银钗) 击节 (打拍子) 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 (借代年月) 等闲 (平常) 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容貌衰老) 。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 (地名) 买茶去。去来 (离去。“来”,助词) 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纵横错乱)。

 

第二层 : 琵琶女自叙身世的话,叙说前后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

 

本段运用对比、手法 : 用琵琶女昔日的年轻美貌,对比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的纨绔子弟争相追逐,对比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恣情 欢笑 ,对比后来的满腹辛酸。)

 

 

v 第四诗段:写作者政治上的失意的感慨。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叹息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写出了自己与琵琶女之间身世的共同点。 现成了人们表达同病相怜,互相慰藉的名句。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溢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呜。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 ō uyā 单调的乐声 嘲哳 zhāozhā 繁杂的声音 难为听。 着重表现诗人谪居江州后的凄凉生活和郁闷心情,先说无音乐,再说听惯了伤感的啼鸣和山歌与村笛之难听。一方面突出处境的凄清孤苦,另一方面反衬琵琶女演奏的优美绝伦。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对琵琶女的赞扬与请求。

 

v 第五诗段 : 写琵琶女重新弹奏,诗人为之泪下。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写琵琶女对诗人自述的反应,包含了非常复杂的感情,有对诗人不幸遭遇的同情,也有得到诗人的同情,受到尊重的知遇之感,所以满腔激情通过琵琶声自然流露。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皆掩泣 比前 悄无言 程度更深,表现大家对两个不幸者的深切同情。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用设问句表现自己伤感程度之深,全诗在哀怨之情达到顶峰时突然收束,给读者留下充分的回味余地

 

 

posted on 2006-06-18 21:39 岸畔 阅读(210)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所属分类: 教案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