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14  评论-28  文章-49  trackbacks-0

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为此,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倡导个性化阅读是必然的。

不可否认的是,在教学实践中,这种开放式的民主教学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了高涨,学生的独特个性也得到了张扬,这带给了课堂特别的精彩,更带给了教师无限的喜悦。但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学生畅谈丰富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曲解文本或是脱离文本的见解,所谓的个性化超过了一个“度”。 譬如,在莫泊桑《项链》课外练习中,有一篇同名小小说《项链》,大致是这样的情节,高洋向从美国探亲回来的表姨要下了一条明光锃亮的项链,送给自己的女朋友,他的女友戴着它得意万分。后来高洋无意中在一个地摊上见到了同样的项链,打听价钱,两毛五。这篇小小说揭示了在改革开放初期部分人的虚荣心甚至崇洋思想,而类似莫泊桑的那个结尾增加了小说的讽刺意味。在开放式讨论其主题思想的时候,我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它反映了假冒伪劣的不良风气。这个见解可谓个性十足,是完全在我意料之外的,同学们也一片哗然。于是,我让这位同学具体阐述其理由。他的回答基本上是这样的:小说中表姨从外国带回来的项链,和地摊上的一样,可见假冒伪劣到处都是,即便是外国也是如此。学生有这样的回答,似乎是很合乎情理的,但是, 在这背后,我也看到了个性化阅读的浮躁面,学生忽视了小说中一些关键的情节。小说字数很少,但几乎有一半的篇幅是在进行高洋和他女朋友的心理描写,比如“不要白不要,这是西方最时髦的项链啊,至少值五百元吧”。而学生对文本的失落,必然导致对主题的歪曲,必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为此,我们要真正实现有效教学,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把握个性化阅读的“度”。

posted on 2006-06-19 20:32 岸畔 阅读(229)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所属分类: 教后反思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