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张铁道

北京市大兴区进修学校副校长 刘芳

321日下午,我们和应民盟中央邀请承担了“烛光行动教师培训者培训”关于教师培训方法的专题研修任务。本次活动系民盟中央面向农村教师能力建设而开展的"烛光行动"的重要环节。活动在北京教育学院举行。参加研修的人员来自宁夏、贵州、四川和陕西等中西部十省区的教科所和教研部门负责教师培训的专业人员50人。

研修活动开始,刘芳先就北京市大兴区年初举办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专题研修:聚焦李淑环老师现场活动作了案例报告。她在报告中用投影和实况录像客观地呈现了此次活动的设计、实施和后续活动全过程。包括活动方案的研究确定、来自学生、家长、老师和教研员多视角评价李老师教学的生动场面,特别是主持人张铁道对于研修活动进程的把握、引导和提升能力,以及由此生成的显著研修学习成效给参与者留下深刻印象。(具体内容从略)

案例报告之后,张铁道组织全体与会人员借助上述案例对于以往教师培训进行比较反思:有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启示?

对于李淑环教学实践的同伴研修故事在各省区代表中引起很大反响,代表们纷纷发表感言。以下是来自十个省区的研修结果:

 一、“ 六盘风采”组(宁夏):

 我们的成员主要是一线教研员、教育管理者和学科教师。“ 六盘风采”组名源于我们生活、成长、也受教育在六盘山下。六盘山是当年毛泽东主席率领红军翻过的最后一座高山,他曾做过诗“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围绕李淑环的研修“案例”,我们获得了四点启示:

1、培训的生动性。没有意义和价值的培训是无效的,是徒劳的,是浪费老师生命的培训。案例给学习者提供了一个真实的话题,使人有话可说。

2、培训的实效性:注重交流和和互动,而且是多层面、高层面、低层面、同层面的,其中还有高人的提升。

3、提升到一定的科研性。它不是一次简单的培训,而是能够提升到一种理论性的、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性的例子。最精彩的是张院长中间的链接、点评,这对教研有很大启示:我们体会到,做完一件事之后要从理论高度加以点评。这个案例的科研性提升得非常好。

4、培训达到了培训的共鸣。

整个教学和研修共鸣聚焦到“爱”字上,李淑环一节课中,执教者体现出对学生的一种爱,同时引发出家长、学生等各方面人士对教育的爱。只有爱、充满了爱,世界才是温暖的,达到了一定的教育效果。

   二、“山城之音”组(重庆)

 我们小组认为,就形式而言,教研这样开展具有一定的科研的价值。说明我们应怎样创新教研活动、增进教研的实效性。的确是我们搞教研工作的人非常关注的问题。

1、今天案例的价值是巨大的,给我们一种全新的认识,方式方法具有一定普适性的价值。在形式方面,体现一种真实性,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之中,才能让老师们接受获得的感受。

2、组织方式而言,参与活动的教师并未从很高层面上、从理论上的获得很多,而是从一个教育背景、从活生生的、身边的老师那里得来的感悟。这种感悟因为有了专家的提升,而带有一定的理论色彩。从中所获得的实实在在的收获,对于他今后的影响是潜在的。这种方式的研修学习比由上至下的教育专家灌输的培训产生的价值更深远。

3、案例非常关注参与者的心理状态。因为研修对象是我们身边的人,展示的教学情景也是我们大家经常见到的,大家可以从一个平面上来思考这个问题,对参与者心理没有压力,能够唤醒大家心灵的一种渴望。而且,通过研修所获得的感悟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因为专家毕竟是少数,而广大的教师不可能成为专家,虽然大家目标是专家型的教师!

4、教师研修价值大,实施难度也很大。首先是策划的难度,这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这项案例的实施过程中,注重了活动的价值,准备方面固然有难度,但最大的难度是一定要有专家的提练,这是本项案例中最出彩的。

好的教研活动要能够激发人。我们回到重庆一定会学习、借鉴这项案例,对怎样开展好教研活动,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三、“多彩贵州”组(贵州)

尊敬的张院长、刘校长:我们组讨论很激烈,觉得今天的讲座有针对性、生动性、趣味性以及实效性。我们为今天两位共同完成的讲座鼓与呼!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茅塞顿开!我们讨论的结果有四条:

1、形式新颖。主动参与与被动接受、研修与培训的区别在于教师由被动变主动,参与度高了。

2、相比较,传统的培训显得很被动,课程设计好了,你是否接受、消化?没人能了解、更没人跟踪,多半流于形式,很难收到实际效果。

3、李淑环教学启迪我们:对学生要善于鼓励、赏识,关注他的反应:传递知识的程度、知识的信息量。周济部长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只有给学生无限的爱,他才有收获,教师才有成就感。李老师做出了很好的榜样。
    4
、人格与责任心 。没有高尚的人格、无限的责任心当教师是不成的。培训同样也需要有“高尚的人格与无限的责任心。”

四、“天府之国”(四川)

1、这样的培训、案例报告都很有实效。

2、整个培训关注同伴实践、善于挖掘我们身边的教育资源。不像以往培训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忽略身边教育资源,“捧着金饭碗要饭吃”,给我们的启示是:可以挖掘身边的资源。

3、培训工作研修化。我们感觉“经验”需要上升到一种“理念”,没有专家的提炼达不到。我们倡导专家型、科研型教师,培训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越、上升,其中经历了“开始观摩-大家探讨中-通过专家提升“,进而达到有理性化的升华。

4、李淑环老师多年的教学努力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人生,影响是巨大的。

五、黄河风情线(甘肃组)

1、我们的培训资源就在身边。有些经验就沉淀在教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当中。我们一旦发现并利用教师的现实经验资源,设计开展教师培训,就会取得非常生动和现实的培训效果。

2、本案例启示我们要从多元的角度来评价教学的成败。成功在哪?问题在哪,如何克服?通过现实的案例,提供了教研的示范。

3、教师培训往往是单向的,听的人没有机会参与讨论。今天的培训每个人都参与进来了,大家都在讨论。

4、今天的案例对我们改进校本教研更有意义。在学校中,老师们不一定了解同伴怎样上课,这可以使老师们共享经验、共同成长。我们认为,这样的教研、培训活动会更有实效!

我们希望更多地组织“参与式”培训,使大家都动起来。这要求我们要进一步提高培训活动的设计与组织能力。我们回去要开展尝试。

六、天山之声(新疆组)

我们的感触很深,不多说了,只谈几点:

1 这个李淑环老师好。她好在哪里?通过研修,找出该老师的优势所在,探究出一般教师成长位优秀教师的路子,做出一个模本来,效果更好。

2、培训和研修的区别在哪里?我们认为培训是推广经验,研修是探索和提升经验。当然,我们也认为,富有实效的培训应该是既有经验的推广又经验的探索和提升,它应该表现出,这种学习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有了这几点,效果就比较好。就像今天的培训活动。
  
七、燕赵之声[河北组]
  
我们认为,此次培训有以下特点:

1 多元参与
教学评价当中,从参与者角度看,全员、多元全过程参与,不同经历、阅历、

年龄人看问题的多种角度汇聚到一个人生上,这就有一个多元交流形成一个更为全面的评价。
   2
、资源观
  
案例显示,教师之间是可以互为资源。教研员、专家是资源。学生也是资源,阅历不同,看问题角度就不同,尤其学生的眼睛是最纯真的,他们看问题没有任何功利性。因此,教师培训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3
、平而不凡
  
李淑环老师就像我们周围许许多多老师一样,她能够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做好,但没发表过有力度的论文。我们思考:做好老师是否一定要发表论文、评高级职称?这位老师的确很平凡,这次活动她的价值才被大家发现,难得的是,在没被发现之前,她并没有因为未被发现而放弃自己的努力。通过此次研修活动张显了平凡教师的价值——平而不凡。
   4
、以点带面
  
这样的老师在我们身边都不乏其人。本次研修活动对她的关注让很多人意识到自己教学工作的价值。影响扩大了,把不同层面的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了,就会在不同层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八、三秦儿女{陕西组}
  
我们讨论之后,有三点感言:
   1
、师德、为人之道使李淑环老师取得了家长学生的信任。李老师这样的人越多,我们的教育才越好!
   2
、她的教学为别人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借鉴经验,使同行折服;
   3
、经验上升为理论与否并不重要,能让广大学生受益就可以了。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获得一个启示:培训不一定非要把大家组织在一起听报告,培训可以有多种形式和渠道。
   
九、山水之音,北观之声[桂林组]
   
我们之所以起了这样一个组名,用意在于:声音在心为“音”发出声叫“声音”。我们的体会感受,很不成熟,求教于大家。
   1
、研修案例真切、亲近、真实,来源于身边。它告诫每一个为师者要关注自己的同伴,注意从同伴身上汲取营养,从中获得不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
、这样一种教师培训、教师教育的途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实践模式,开拓了视野,由此让我们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教育源于爱,但绝不仅仅止于爱。
  
在各组报告过程中,主持人张铁道一边给与每个小组的精彩观点进行点评,同时及时将有价值的共识记录到黑板上。十个小组发言之后,他进行了简短的小结:
  
“我和刘芳老师非常高兴与大家共同分享我们的教师教育故事。来自十省区同行对于我们开展的以李淑环老师教学故事为线索的教师同伴研修所进行的高水平讨论。大家帮助我们不仅对于李淑环老师的教学经验进行了进一步总结,还结合案例对于如何认识和改进教师研修工作发表了很有价值的意见。以下,我仅结合自己现场学习得到的启发以及自己的思考做若干角度的归纳:
    1
、对于教师教育的认识。大家或许已经注意到,今天各位交流讨论结果发言中,更多的提到“同伴学习”、“教师研修” ,很少再提“教师培训”。这是因为,大家已经开始认同,每位教师作为实践者都具有平等的资源价值。所以教师教育更多的是建立在对于实践经验的积累、反思、总结和分享基础之上的。研修中一定要聚焦真实的、身边的人——向身边的人学习,才会有更大的激励性,可学习性。而我们过去只习惯向榜样学习,名师榜样不好学习、只能崇拜。大家已经开始认为,开展教师研修的有效资源往往是自己已有的实践经验和身边同伴的经验,而所谓有效的“培训”更多的价值在于位同伴提供了建设性的反思与分享学习过程。因此,教师研修一定要和教师的生活、工作的情景相吻合,才能具有“情境针对性”。
    2
、强调“学生视角”。以往我们谈教学,谈教师评价,往往是教师、校长、教研员或者专家主导,很少顾及到学生的实际体验。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教学的体验往往并不从课标规定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表达,而往往感念于对于任课教师的素养及其所代表的学科的亲身体悟。这恰恰是我们教育者往往容易忽略的一个很珍贵的视角。从学习者的视角,感受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判别教学的成效,会向我们昭示许多成年人未曾预料到的丰富的教育反馈。可以为教师评价和改进自身教育工作提供真实、深刻的资源。
    3
、如何认识和把握教师研修活动参与者的心态?我们主张创设相互欣赏、团队分享、共同学习的教研文化。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从活动设计、交流进程的引导和成果体现等方面都本着上取得“双赢”甚至“多赢”的学习目的进行了预设,并在实施过程中努力付诸实践。
    4
、对于“经验”的重新认识。“经验”一次具有多种含义。它是名词,不仅指老师对于教学工作的直接体验(具体可以说是“经历”),还可以指教师通过多年教学逐步积累下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及他们对于教学实践的理性认识。同时,经验也是动词,是教师通过亲身参与获得某种新体验的过程。这种体验,尤其是有预设的专项体验过程,若能够与问题解决过程相结合,将会成为富有意义的资源建构和能力建设性的学习过程。其实,今天我们和各省区小组的各位同行业开展了一次有预设的“基于李淑环案例故事认识当前教师教育实践”的一次高水平的研修体验。大家在这里所获得的既有对于我们实践案例的总结,更有对于利用教师实践经验作为资源开展研修活动的教研观的新认识。

5、关于教师专业学习形式。我们强调教师同伴互助学习应该和新课改倡导的体验式学习、资源建构式学习。大量事实表明,只有通过学习者亲身体验并通过反思、交流、实践改进形成的认识才来得更加深刻、更加有助于内化为学习者实践能力。“满堂灌”式教学或培训,不一定能干预到学习者的理念和行为,往往只能少数人受益;其实对培训者来说,“讲课”“做课”,如果不与手中的实际密切结合,很可能就是最能够一劳永逸的办法。我们依据这项原则,结合北京市石景山区地理特级教师王能智的教育生涯和大兴区李淑环老师的教学经验开展的团队研修活动中,都将参与教师作为资源建构主体贯穿学习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
、关于教师学习的情景创设。教师能否展开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学习的氛围。参与人员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学科背景、人生理想、学习方式的众多差异都要求组织者要作为一名反应敏感、善于吸纳、善于引导的教师学习促进者,善于组织不同视角的交流互补,结成互为学习资源的相互依存关系。为此,教师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工作责任心和自身的人格魅力都是开展基层教师专业发展活动所必需的基本素质。

 本次活动受到全体人员自始至终的热烈欢迎。会议结束时,活动组织者与参会人员约定,所有人都要回到本省开展相应后续跟进活动,刘芳将利用其教师研修博客为大家提供信息资源交流的平台。

(以上文稿根据现场活动实录整理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