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有一些评价学生行为习惯的标准,事实上也有一些多年来的积习,导致课堂很多时候会听到、见到“手背后”“坐直了”的现象。以往一直以为这样做可圈可点,实在也没做深究的思考,直到今天,在北京市音乐学科的一个课题结题会上见到这样一幕:课堂流淌的是《运动员进行曲》的旋律,讲台前的老师随着乐曲微微颔头、点手,似乎陶醉于旋律之中,五颜六色的专用音乐教学凳儿上,全班的孩子手背后,身子挺得直直的,目不斜视的望着前方,尽管老师努力地加大动作幅度吸引学生参与,可能是“直直的身板”导致了“直线的思维”吧,孩子们一个个始终面无表情、目光执著,严肃至极——可以想见此刻的孩子们在进行的是“听觉训练”而非“艺术享受”。当然,这样揣测并不是对音乐课上的听觉训练微词,恰恰相反,我个人觉得在音乐教学中进行一些思维训练、一些体现学科特点的思维训练相当必要,很有价值。我内心感到不舒服的是孩子们课堂这种坐姿,这种使人的神经高度紧张、思维势必滞涩的坐姿!
还课堂以自然,换学生的学习生活异常台吧!我像这样未必会影响所谓“行为习惯”。
和有识之士探讨:课堂习惯不抓不得了,坐没坐像,站没站样,这对孩子身体发育、精神品质都不利!真正得行为习惯教育和培养,该怎样落实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们既不能用矫枉过正的急切,更不能因噎废食!
怎样才不偏不倚?值得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