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了娄湘生老师“如何分析教材备好课”的专题讲座,记忆最深刻的两句话是:

第一句:“备课”实际是教师自身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
教师培养的主阵地在课堂。严格说,每一课的教学只是备课成果的最终呈现。以课论课式的研讨势必只能隔靴搔痒。
解读文本有“知人论世”之说。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一定要博取,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文本创作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特点等,这样才可能“通历史又晓人情,进而以窥文情”(《文心雕龙》)。

第二句:年轻教师,拼来拼去最终拼的实际是文化底蕴!
六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代,很不幸的受到“蔑视文化”时期的波及,阅读量背诵量少得可怜,自身积淀十分匮乏,这和教育界的前辈先学们相比应该是“一种说不出的痛”。教师发展日益被提高重要位置以来,有志向的教师在同通过各种途径恶补自己的亏缺,但得门而入者不多。新生代教师们中能佼佼于当今教坛的一定是那些原本酷爱文学、有很好的书香家世、曾幸遇绝好导师的那一类人,有些积底不够,十分向强的同仁们在“交谈”十分奋力,但所获了了。真正的根基在于储备自己,沉下心来、少些功利,求厚积薄发才是正路!   这是教学水平提高、艺术形成的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