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6,comments - 0,trackbacks - 0
[内容摘要] “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概括,较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总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状况,课堂的真实教学情境同预设的音乐课时教学计划之间总会产生某些偏离。在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教学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

[关键词] 音乐课堂 动态生成
“动态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的一种新概括,较好地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发展观。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总会出现一些未曾预料的状况,课堂的真实教学情境同预设的音乐课时教学计划之间总会产生某些偏离。在教学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教学思路教学,而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如果能巧妙、灵活地利用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就能促进学生的新知识、新智慧、新激情在课堂中动态生成,进而较好地体现音乐的创造性发展价值。

一、巧用独特促生成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的情智。教学中,若能创造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可能和空间,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并将其用于课堂,服务于课堂,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会更出彩。

1、在律动中生成

律动是小学生喜爱的音乐活动之一,他们往往能通过动作、表情等来反映出内心对音乐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特点,让学生通过律动表达出音乐,并引导学生说出对音乐的理解、认识,那么学生会更乐于学习,效果也比教师的讲授好得多。

在教学《小宝宝睡着了》这首歌曲时,我原本计划让孩子们听音乐,然后由我来介绍“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在让孩子们听音乐、感受音乐的情绪时,我发现有个孩子将音乐书本当成“宝宝”,抱着“宝宝”轻轻地晃着,那样子认真极了。对啊,她的表现不就是对音乐的最直接感受吗?真聪明!我给她竖起了大拇指。其它孩子看见了,也相继模仿起来,都把音乐书当成“宝宝”,抱着宝宝轻轻地摇,抱的姿势也很多样,有的还专注地看着“宝宝”,跟着音乐哼着。音乐结束后我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A生说:“音乐很慢,摇宝宝的时候也要慢慢地,不然宝宝睡不着。”

B生说:“我觉得妈妈很辛苦,我刚才手都摇酸了。”

C生说:“音乐后面越来越轻了,宝宝慢慢地睡着了,所以唱歌的声音也越来越轻了。”

孩子们的话已经概括了“摇篮曲”这一音乐体裁,不用教师多说什么,孩子们已经完全理解了。

2、在编创中生成

编创是音乐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在编创的过程中,思维活跃了、碰撞了,产生的新思维也就多了。在教学中,如果能善于捕捉思维碰撞的火花,及时转化为新生物,用新生物来丰富、活跃甚至是引领课堂,那将会成为课堂的一大亮点。

在学习歌曲《春天举行音乐会》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利用身边的物体寻找声音为歌曲伴奏。大多数孩子选择用铅笔敲铅笔盒或者是敲打桌子来为歌曲伴奏。这是我发现有个孩子在演唱歌曲时分别用这两种不用的敲打方式为歌曲的不同乐句伴奏。这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于是我让那个孩子说说为什么要分开来敲。孩子说:“春雷轰隆隆的声音用铅笔敲太轻了,不像打雷,我就把它换了一下,用敲桌子的方式来模仿。”多聪明的孩子!我说:“对呀,音乐里四句歌词发出来的声音都是不一样的,你能寻找四种不一样的声音为歌曲来伴奏吗?找一找,哪种声音和哪一句最像?”孩子们的兴趣很高,一会儿就创造出了很多声音来。他们用敲铅笔盒为“春雨唱歌,嘀嗒嘀嗒”来伴奏;用摇动铅笔盒发出的“沙沙”声为“春天弹琴,沙沙沙沙”伴奏;用敲打桌子的方式为“春雷打鼓,轰隆隆隆隆”伴奏;用书本与桌面磨擦发出的声音为“春水鼓掌、春水鼓掌,哗啦啦啦啦”伴奏。孩子们找了了许多伴奏的声音,再一次丰富了歌曲,丰富了课堂。

二、巧用疑问促生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有不同的观点,会提出自己的疑问,会出现不同的结果,这些都需要进一步学习。而动态生成性的音乐课堂,可以有效地组织学生有针对性性地深入探讨,满足他们的求知欲。

1、在问题中生成

学生是好问、好学的,他们总是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很多时候是学生思维的产物,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如果能及时抓住这些问题,并巧妙地加以利用,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教学《不再麻烦好妈妈》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们来编创歌词。这时,突然有个男孩子举手了:“老师,我妈妈在外地工作,没有跟我住在一起,我没有麻烦妈妈。”孩子的话让我愣了一下,这时,旁边接二连三地又有声音响起:

“是呀,老师,我也没有跟我妈妈一起住,我跟我阿姨住……”

“我跟我爷爷奶奶住……”

学生的话把我难住了,怎么办呢?于是我让孩子们想想,有什么好的建议。这时有个孩子举手了:“老师,我觉得可以把‘妈妈’两个字改掉,跟谁住就唱谁。”孩子的话让我豁然开朗,对呀,我怎么没想到呢?还没等我说,旁边已经有孩子在唱了“阿姨,阿姨,您歇会儿吧,自己的事情我会做啦……”

“爷爷、奶奶,您歇会儿吧,自己的事情我会做啦……”

“叔叔、叔叔,您歇会儿吧,自己的事情我会做啦……”

学生们制造了问题,但也解决了,问题使孩子们变得更善于思考了,也使孩子们变得更知道关心他人了。如果没有这一意外的生成,没有好好地利用这一生成进行引导,我想课堂不会这么精彩了。

2、在质疑中生成

学生是好学的,更是好问的。学生们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敏捷的思考能力,只要将这些特点加以了解并运用,循循善诱,在教学中就能如剥茧一般地,逐步将教学中最完整、最亮丽的一面展现出来。

在教学《我的小绵羊》这一课时,在歌曲演唱时,有个孩子突然调皮地唱到:“我的小青蛙呀,你在哪里呀?我的小青蛙就在新的树丛里……”歌曲结束后,我让那位把歌词改编了的孩子再来唱一唱自己编的歌曲。唱完之后,就有孩子说了:“老师,不通顺,青蛙好像不是生活在树林里的。”

“对”另一个孩子接到:“青蛙应该是长在池塘里的。”

我说到:“那怎么办?能改吗?”

“能,把树林改成池塘。”

于是孩子们又高兴地唱起来了:“我的小青蛙,你在哪里?我的小青蛙就在新的池塘里……。”孩子们刚唱完又有人有问题了:“老师,‘咔咔马里咔嗨嗨’这一句应该也改一改,改成青蛙‘呱呱呱’的声音就更合适了。”于是孩子们又改了这一句,几乎把整首歌曲都改了。孩子们还编了很多不同的动物,并把他们的外形、特点、生活习性等编进了歌曲。

三、巧用错误促生成

在现实的教学中,学生的出错情况并不少见。教师对于“错误”的态度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也直接影响着对“动态生成”资源的把握与捕捉。其实,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资源,关键在于教师如果去处理,如何去挖掘。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错误”这一教学资源,使之为课堂服务。

1、在听错中生成

    学生在学习中难免会发生错误,若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予以引导,逐步向正确的方向靠拢,在错误中逐渐生成出正确,那么学生的记忆会更清晰,理解也会更透彻。

在教学《阿细跳月》时,我让孩子们听音乐并说出是几拍子的。有的说是二拍子的,有的说是三拍子的。我让他们分别用二拍子和三拍子的动作跟着音乐律动,孩子们都觉得很别扭,跟音乐的拍子不太一样,有的地方老对不上。这时我告诉他们:说二拍子的同学对,但只对一半;说三拍子的同学也对,但也只对一半。这时,就有孩子说:“那肯定三拍子和二拍子都有。”我肯定了孩子的说法,让他们听音乐思考,三拍子和二拍子是怎样合在一起的,又分别让学生用“2+3”和“3+2”的方式来跟着音乐律动,直到用3+2来跟音乐律动时,孩子们才不觉得别扭。在教学中,学生出现错误并不可怕,重要的是如果将学生从错误中引导出来,一步步地向正确靠近。学生在错误的同时,正确的思维也在一点点地生成,音乐知识也在一点点地积累,学习经验也一点点地丰富了。

2、在唱错中生成

在歌曲的教学中总会碰到许多音准、节奏上的难点。这些难点使学生对歌曲望而生畏。在教学中若能基于学生的角度,用学生即时、生成的方法来解决这些歌曲中的难点,效果会事半功倍。

在教学歌曲《这是什么》时,孩子们总容易把歌曲中第七、八小节的音唱不准,与第三、四小节唱成一样的。我让学生们进行了两个地方的比较后,让他们思考能不能想个办法提醒自己这个地方的音准。学生们想出了很多办法:写个字提醒;写句话提醒;作个记号提醒等等。征求大家意见之后,选择了“ ”这个记号来作为提醒的标记。果然,学生们在演唱时就好得多了。在以后的课堂里,每当碰上这些问题,我都让学生现场发明一些记号来解决难点。例如在音的时值较长,不易唱到时就用“ ”来提醒音长;音偏低时作个“ ”来作个记号等等。这些并不是我的发明,而是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需要即时生成出来的。这些生成的记号远比老师的讲授要有用得多。

在音乐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音乐课堂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未曾预料的精彩在师生共同构建的音乐新课堂中诞生,使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既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又获得了形式、技能的领悟。课堂是无法预料的,同时也是精彩的,我们要善于运用、利用这些无法预料的“生成”,引领课堂走向无法预料的精彩。

 

 

 

 

 

参与文献:

1、《中小学音乐教学案例专题研究》    主编:吴锐淼(浙江大学出版社);

2、《小学音乐课堂动态生成的探究》    作者:狄琼晓

posted on 2008-06-10 10:49 指尖下de黑白 阅读(57)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所属分类: 教学论文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