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6,comments - 0,trackbacks - 0

[ 案例背景 ] 翻开新的音乐教材,会发现它较以前的教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内容多元了,不再像以前那么单一了;涉及的领域广了,不再局限唱歌、欣赏;形式变得丰富、活泼了,不再单调、呆板了……这些新的变化让音老师们与学生们都更喜爱音乐了。而这些变化,也同时给音乐教师提出了难题:如何为学生展示出教材上的各地方音乐文化,让学生走近教材、走近各地方音乐?而多媒体技术恰巧能帮助教师解决这些问题。如今,以网络为载体的多媒体课件使教学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增大了课堂教学的容量,改善了传统教学媒体的表现力和交互性,促进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全面优化,提高了教学效果。如果能将信息技术巧妙地与音乐教学进行整合,那就能解决在音乐教学中碰到的难题,为音乐教学服务,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 案例描述 ]

在二年级《生活多快活》这一课中,展示的是我国少数民族壮族、彝族的音乐文化特点。课上,我在简要地介绍了壮族、彝族的风土人情、音乐特点后,就让学生学唱歌曲《同坐小竹排》和欣赏《阿细跳月》。出乎意料地,学生的学习热情不但不高,反而露出厌倦的神色。我懵了:平时学生都很喜欢音乐,尤其这节课上的是少数民族的音乐,非常具有地域特色,学生怎么会不喜欢,提不起兴趣呢?课后,我问了几名同学,从他们的言辞中我才了解到:壮族、彝族对学生来说非常遥远,他们并不了解,虽然我介绍了,但学生的感受仍然不是很直观、清楚,因此学习起来十分费劲,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感受不深,音乐,感染不了他们,学生的兴趣大大降低了,音乐学习变得空洞、苍白了。我思考着:如何利用有效的资源改变这一现象呢?我想到了借助多媒体,让多媒体带领学生走入精彩的少数民族,让学生了解壮族、彝族,并喜欢它们的音乐。

再次上这一课,我将教学内容作了调整,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试图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地感受、了解这两个民族的音乐文化特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音乐的学习。课上,我在介绍壮族、彝族的同时边用课件展示壮族、彝族在我国的分布情况、秀丽风光、服饰特点等,当这些画面一幕幕地映入学生眼球时,我发现,在学生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与兴趣,多媒体课件将学生带入了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少数民族之中了。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壮族、彝族的风土民情之后,我又逐步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壮族的乐器、音乐特点及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知识内容,让学生通过大屏幕进一步了解壮族的音乐特点及歌曲的文化背景。课堂、学生与上节课形成强烈的对比,课堂不再沉闷、呆板,学生也不再厌倦、疲惫了。多媒体,使学生在音乐课上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得到了更多的快乐。

在让学生了解彝族“火把节”时,我也摒弃了上节课所采用的口述法,而是利用多媒体放了一段火把节的录像,让学生进行了观看,在学生观看之后,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1 :很热闹、很好玩,中间都生起了火。

2 :他们是围着火,围成一个圆圈在转,边转边唱歌、跳舞。

3 :嘴巴是还念着“嘿嘿”。

……

学生们已经替我说出了火把节的特点,并深深感受到了火把节的热烈气氛。不需要教师多作解说,不需要教师多作渲染,录像把学生们带到了火把节现场,学生已经非常直接地感受到了火把节的气氛,并跃跃欲试了。课堂不再是学生听老师一板一眼地指挥,被动地学习吸收知识,而是生动地学习、体验、感受音乐。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课堂教学效果也比上节课好得多了。

 

[ 案例反思 ]

1、 左翼——“活”了课堂

从地理位置到秀丽风光,从漂亮服饰到独特火把节,课堂成了一个宝盒,里

面的东西应有尽有,应接不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全靠多媒体课件。学生需要什么,想知道什么,都能透过多媒体呈现出来,课堂,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冲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把遥远的民族音乐文化带到了学生的身边。多媒体也用其独特的功能创造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大环境,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让学生置身于这些环境之中,充分感受到多媒体的魔力及音乐的魅力。显然,没有多媒体的帮助,课堂成了一潭死水。而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一浪高过一浪,把课堂一次又一次推向了高潮,课堂,“活”起来了。

2 、右翼——“活”了师生

    从壮族的风土人情到彝族的火把节,学生的视觉、听觉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冲击最大的还是他们的心灵。通过多媒体学生了解到了不一样的民族、不一样的风土人情、不一样的音乐,这些“不一样”对学生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他们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的地大物博,音乐的五花八门。使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思维活跃,兴趣浓厚,课堂中,学生们活了,他们不再是枯燥地面对陌生的学习领域,而是生动活泼地吸收着、了解着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对于教师来说,多媒体好比是一个魔术师,总量能变出所有教师所需要的、学生所渴求的东西。从图片到音响,再到声、像一体的录像,教师的教学手段不再受客观条件所限制了,变得灵活了。对溶剂的调整也更游刃有余了。单调的风土人情解说由一幅幅精美的图片代替了,不言而喻;难以用言辞来表达的火把节氛围由录像来呈现、渲染了。多媒体“活”了学生,“活”了教师。

posted on 2008-06-10 10:36 指尖下de黑白 阅读(50)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所属分类: 案例反思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