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自然

率性、自我、随心...
posts - 61, comments - 82, trackbacks - 0, articles - 2
  教师博客 :: 首页 :: 新随笔 :: 联系 :: 聚合  :: 管理

学生为何困惑

Posted on 2006-06-05 11:59 周泉 阅读(219)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所属分类: 教学案例

一、          案例背景

这是河北版小学科学四年级《导体和绝缘体》一课,一位教师执教的易地教学研讨课。

 

二、          案例描述:

【片段一】:

让学生回忆电路的组成后,教师就让学生分组用事先放在桌面的实验材料连接简单电路。

然后问,“如果把电路中的开关拆掉,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灯泡再亮起来?”, 这时学生纷纷举起手来,提问了两个学生,都答:“直接连起来”。老师示范连接导线的外层,“为什么不亮?”学生的观察都很细致:“要连铜心!”

“能不能加入其它物质?”老师引导说。

学生似乎对这个问题感到意外,不知道怎样回答,一片迷惘。

老师进而引导:“我们能不能把其它物体接上去, 如回形针?”但还是有很多学生呆在哪儿,老师只好演示了 ……

 

【片段二】:

老师:“猜猜桌面的材料哪些放入电路中能使灯泡亮想来?”所有学生开始动手拿起桌面的材料,猜了起来。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在好奇好的驱使下,把材料一个个连入电路,做起实验来了 ……

两分钟后,老师问:“如果实验中灯泡坏了实验结果准不准确?”

学生:“不准确!”

老师:“如果实验时灯泡坏了,怎么办?”

学生1:“要小心使用 ……

学生2:“换一个灯泡 ……

老师:“为了防止灯泡坏了影响实验结果,我们在实验前要先检测一下灯泡 ……

 

【片段三】: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几组学生出现了意见分歧。有些学生认为铅笔芯能导电,是导体,有些学生认为铅笔芯是绝缘体;有些学生认为铝片是是导体,有些学生又说实验时把它放到电路中不能使灯泡发光,是绝缘体。

老师:“哪组同学愿意上来用老师的材料做一做?”

很多学生举手。

有一个小组被老师选中,两个同学到教坛在展台对铅笔芯和铝片进行测试,并在老师的协助下,使电路中的灯泡亮起来了。

“说明了什么?”老师问。

“铅笔芯和铝片都是导体”部分同学回答。

刚才认为铝片是绝缘体的那个同学还不死心,举起手来,“老师, ……

不知道是担心时间不够还是其它的原因,执教老师没有让这位同学发言。“刚才在实验过程中有不同的结果的,可能是材料的问题,大家下课后拿老师的材料再做一次,好吗?”

那位学生一脸的迷茫 ……

 

三、          听课反思

课堂是师生互动、思维碰撞的舞台,是通过思考和实践去更新各自的知识结构的过程。该老师虽然能归案按照科学探究的模式(问题——猜想——实践——整理——结论)来组织课堂教学,但可能因为易地教学的关系,没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好问题,没有能抓住学生出现的分歧将它生成教学的资源,没能引导学生擦出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的发展,使不少学生感到了困惑。

1.      问题设置

老师问题设置得好,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不仅能引起学生参与到探究活动的兴趣,更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参与。本节课中老师的问题设置,可以看出她也希望借助问题,导引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顺利地进行探究。但可能事先对学生现有水平了解得不够, “能不能加入其它物质?”、“我们能不能把其它物体接上去?”、“如果实验时灯泡坏了,怎么办?”等问题非但对学生没有能起到一个正确的引导作用,反而使学生更加迷惘,不知所以。其实在这些时候,可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列举多个答案,然后让学生对这些答案进行判断,选取最可行的办法。如片段一可以这样问:“如果把电路中的开关拆掉,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小灯泡再亮起来?”——》“导线不够长怎么办?”——》“没有导线可不可以加其它的东西?”这样可以一步一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加入其它东西能不能使灯泡发光?加入什么东西才能使灯泡发光?”的问题上来,这就可以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产生了探究的欲望并知道了研究这问题的方法——把物体连到电路中去。片段二可以直接问:“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问题?”让学生在头脑风暴式的回答中明确要注意的问题。

2.      科学思维

科学思维是一种实证的思维方式,一种建议在事实和逻辑基础上的理性思考。在本课中,老师表面上能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活动去认识客观的世界,能学生对未知的事物做了猜想,并让学生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主观猜想,似乎很“尊重事实”,很“科学”。但在学生的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老师不是让学生找出出现分歧的原因,而是让两个学生上台用教师的材料再做一次测试,而根据这次的测试结果去下结论:铅笔芯和铝片都是导体。科学的思维是只相信事实不相信权威的思维,只有在全面地考察事实之后,才能做出结论。课中那教师的材料和上台同学的公开测试就像权威,他们测出教师心目中的结果了,教师就匆匆让学生下结论,那些持反对意思,相信事实的同学当然会感觉迷惘——自己测结果的明明不是这样的。在这里,老师可以把持反对意见的同学请上台,用他们自己组的材料公开做一次实验,让全班同学一起找找他们的结果与人不同的原因,这样,既不会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全班同学的科学思维——相信事实,用更多的事实来证明结论,对不同的结果学会反复验证,找出偏差的原因。让学生知道,科学的结论是可以反复验证的,并且科学的结论不能“少数服从多数”,必须是通过对事实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而得出的。

3.      开放课堂

现在的课堂是一个开放的课堂,老师和学生能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休与观念,以求共同发展。本课执教的老师没有意识到教学的一方面是暴露学生的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如果老师能让那持反对意见的学生上台进行公开测试,不仅能让全班同学对科学探究的严谨性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更能使持反对意见的学生获得一次展示自我的机会,使他在同学的帮助下发现自己出现偏差的原因,不用带着疑惑下课,他的情感将会得到更大的满足。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