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第四章内容“对理想驾御的追求”,遗缺教育都是理想的教育,都是为了理想,追求理想的教育。强调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教学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又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种种关系,其中师生关系是最重要的一种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石,也是学生成长中有益的助力。新课程的实施,必定带来新的师生关系的变化,所以,如何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也就成了我们实行新课程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 民主平等 尊师爱生
1
.民主平等
民主平等是实现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人是生而平等的,没有高低之分的,但在现实世界中,由于种种客观原因,造成了人与人之间许多方面的不平等。传统的师生关系就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而新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理念上、层面上要求教师与学生确立“我与你” 的关系,即摒弃传统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我与他”的师生关系,走向主体与主体对话、“我与你”的师生关系。
2
.尊师爱生
在人格上师生是完全平等的,作为教师不仅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还要尊重学生的权利,维护学生的尊严。学生是未成熟者,在教育学生处理好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应显示其主动性,不能等学生先“尊师”了然后才“爱生”。因此“尊师爱生”又有其更深刻涵义。冰心老人在单独会见北大附小的教师时殷切地说,“我一般不讲尊师爱生,我只讲师生是最好的朋友。”这句话含着真知灼见,启发我们: 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管孩子,而是爱孩子,做学生最好的朋友。所谓尊师,是相对于学生来说,对教师要尊崇、尊敬、尊重。
对于教师来说应尊重学生,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不体罚、不辱骂、不冷落、不羞辱、不嘲笑学生,尤其要尊重所谓“差生”的人格。其次,尊重学生还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再次,尊重学生还应欣赏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肯定和赞赏。师爱应广泛地公平地洒向每个学生,尤其是学习落后的学生。在尊师爱生的师生关系中,师生双方都是既有权利也有义务的。师生之间互尊互爱,这样才能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
(二) 积极对话 教学相长
1
.积极对话
对话就是通过语言形式所进行的交流,它与权威式的“告诉”或“灌输”不一样,它是主体之间的交流。目前,“对话•互动”就成了教育过程的核心,正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环境之间的多向互动与对话,参与者们批判性地讨论各自的观点,新的阐释、新的意义可以层出不穷,知识也就不断得到丰富。教师在与学生对话、互动中,首先是一个学习者,运用叙述的技巧,在课堂中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每一个对话空间里都能学会听到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回答,特别要倾听来自“弱势群体”学生的声音,而不能让“强势群体”独霸课堂。其次,教师应当是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建构知识和经验的指导者,这一角色和以往简单的单纯的“告诉”、“传授”不同,其主要表现是一是要为学生学会自我建构对于世界的理解,这实际上是“资源顾问”;二是在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学习方法、疑难问题等方面给予一定的、适时的建议与指导,以体现教育的“引导”和“塑造”职责,当然,这种“塑造”决不能象过去那样,以“圣贤”的身份、“权威”的姿态居高临下地出现,而应该以“顾问”的身份出现。再次,教师还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与促进者,这一角色内在地要求教师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物理时空与思维时空鼓励学生把话语从其科学领域的积淀中解放出来,焕发出无穷的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
.教学相长
在新型的师生关系下,教师要放下架子,走入学生中,加入学生队伍,与他们一块探索,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而传统的师生关系,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一厢情愿”的“培养”活动,过分强调三个中心:教师,书本,课堂。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这是一种真正的“教学相长”的局面。教师与学生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当中,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三) 交流沟通 加深了解
1
.交流沟通
沟通是人与人交流的桥梁。广义的沟通则是人类整体的社会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不仅交换观点、思想、知识、情绪等信息,而且交换相互作用的个体的全部社会行为。 [6] 课上要多些微笑和多些鼓励,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能够从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如果学生上课的时候总是低着头看自己的书,而不听你的讲课、不看你的面孔,这常常是由于教师居高临下,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而造成的,或者因为老师讲得不生动,调动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多一些微笑,多看学生的表情,多几句鼓励的话语,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坚持 多鼓励,少批评 的原则。课下要多些关心和多些谈话,教师平时应和学生们多聊一些关于他们的生活、兴趣以及其他功课的学习等各方面的话题。
2
.加深了解
通过彼此的沟通,更利于师生双方对彼此的了解。教师要学会专心致志地倾听学生的心声,面对面平等地谈话,蹲下身子倾听学生的谈话。像一个朋友般地听学生诉说,从而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启发。平时细心观察学生的一言一行,了解学生目前身心发展的状况等各个方面的情况。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我们应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因材施教。
(四) 相互理解 相互信任
1
.相互理解
人与人需要理解,而师生之间更需要理解。没有理解,师生之间就不能很好地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曾有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说过这样的话:“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教育教学活动是作为整体的人在其中的活动,它的任务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过程,通过师生的对话、理解,从而使双方受到精神的教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师生之间彼此用自己的愿望、追求价值来把握他人,或者“设身处地”以他人的期望、追求价值来把握自己、规范自己。
2
.相互信任
师生之间应相互信任,特别是作为教师来说,一定要做一个信任学生的好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一个班级难免会有调皮的学生。如果我们只看到他们的缺点,一味批评指责,就会使他们失去自信心,破罐子破摔,不给他一个希望或机会的话,他们就不会有积极上进的一天。教师要善于掌握学生的特性,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巧妙地使用信任,鼓舞学生士气,提高自信心,使学生健康成长,这才是教师的高明之举。
 
新世纪期待着新型的师生关系,对于广大的教师来说是个挑战。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提高自身修养,开拓知识视野,热爱学生,爱岗敬业,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教育风格,努力成为富有个性魅力的人。学生再也不是只知道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求知欲望更加强烈,情感更加丰富,个性更加张扬。这就必须建立一种以民主、平等和促进个性全面发展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是真善美的统一体,也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现实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