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文学

统计

最新评论

2006年1月21日 #

教 育 改 革 的 曙 光

 

2005116日《教师报》头版头条刊载了一条令人愉快的消息,《宁波推出骨干教师跨校兼课兼职制度》。同月又报导安徽省肥西县一中也做出了教师外出兼课的决定。这是向中国教育那潭死水里丢进了一个石头。对于盼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人来说,那是一声春雷、一线曙光,但对于那些长期垄断、打压、弄权的人和权力部门来说,却是一个悲哀的信号。下面从唱赞歌的角度来讲讲话。

一、此举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僵化的教育人事管理格局。过去,教师要想调到一个更理想、更能发挥自己才干的地方去,必须求神拜佛,走门路,有的人奋斗了几十年,直到垂垂老矣也不能成功。有的地方把有才干的教师长期控制于自己的掌握之中,但又不给人家学习、进修、重用的机会,直到把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奴役为一个迂腐古板的老先生。也有的地方把自己的大门关得紧紧的,似乎他那块宝地就是一个独立王国,进入他的领地比申请移民还难,没有权贵的特批,任何人都别梦想。教育是一个市场,教师是社会中的自由人,为什么自由人不能在市场中自由进出呢?这除了腐朽的官本位和利益保护,实在找不出一条能公开说明的理由。教育人事早该市场化了,是少数即得利益者在用种种落后封闭的理由抵制进步开放的教育改革。

二、拓展了教育人才市场,造就了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长期以来,很多教师都存在着怀才不遇,难展抱负的想法,如放开教师任教单位的限制,教师就能在较为广阔的教育市场中展现才华,发挥才干,扩大知名度,提高经济收入,实现人生价值。相反在一个狭窄、固定的工作环境中,人际关系复杂,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恶化,个人意愿不能受到重视,教师的才能则很难有施展的机会。人才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发挥更大作用,体现更大价值,同时也只有在流动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与发展。人才希望成为弄潮儿,庸夫希望端紧铁饭碗,优秀的教师希望教育市场放开。

三、学校间可以资源共享。优秀教师被其它学校聘用,这些优秀教师就成了社会资源,各校都有聘请的可能。薄弱学校聘请了名师,即可提高本校知名度,也可使普通学校学生接受到优秀教师的教导,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这还有利于各校间优势学科互补。

四、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高素质的教师到多所学校任教,即可让更多学生接受优质教育,还能使更多的教师受到他们的帮助与指导,从而使素质教育产生多米诺骨牌的效应。

五、有利于社会稳定。学生择校,主要是选择优秀教师和优质管理的学校。优秀教师和优秀管理人员的合理流通,有利于均衡各校的教育软件。这从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家长和学生对名师名校的渴望,从而缓解了学生择校风气、缓解了家长的不满情绪。同时也抚平了有真水平,而怀才不遇的教师的郁闷心情。

六、有利于教育科研成果的推广。许多优秀教师都是从教育科研的实践与探索中成长起来的,但因为校际间的隔绝与封闭,有些经验和成果得不到有效的推广,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跨校兼课、兼职以后,优秀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先进的管理理念自然能够渗透到更多的学校中去。同时兼职者也可以到另一所学校承担指导、组织、示范科研工作,这样以来教育科研成果就会象风中的蒲公英一样飞往广阔的天地。

七、有利于促进教师学习提高。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的特殊性,改革力度不大,从而导致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实行跨校兼职、兼课,教师间优劣立现,有无外校来聘请就是一块试金石。这样一来势必促使广大教师自找差距、自我施压、自觉学习。使大家都走上一条专业化、学者化的道路。最终造就出更多更优秀的教师。

八、有利于提高优秀教师的待遇。优秀教师受聘于其它学校,必定拿到更多的收入,他们再不需要象过去那样搞有尝家教,秘密办班了。他们可以凭自己的真才实学,理直气壮、光荣、光明地获得丰厚的报酬。这也是变堵为疏的一个科学举措。

九、有利于深化教育管理改革。教师的价值和前程,过去在较大程度上由管理者说了算。因管理者的素质、德行有别,许多千里马往往老死于槽枥之间。跨校兼课,迫使主管部门改革校长选拔制度,任用真正的人才,也迫使管理者放弃手中的部分权力,以适应教育市场的需要。跨校聘用对教师职称的改革也是一种强力冲击,那些吃资格饭,靠弄虚作假享受高职称高待遇的的南郭先生会立马暴露真相。这也使得教师评聘多了一个衡量标准。

十、建议

1、为了推动跨校聘任这项工作,在时间上,教师原任职单位应给每位教师四个半天的自由支配时间,使其能有到校外任职的更大可能;那些无外校聘任的教师,在此种情况下再也不会搓麻将、钓鱼、侃大山了。他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进修读书学习充电提高。

2、教育局应规范聘任市场,要规定教师兼课的工资上限、课时上限、兼职校数的上限,以此保证教师的工作质量、身体健康,也保证了学校间、教师间的有序竞争。为了有效推动教育市场的开放,还要规定每一所学校聘请外校名师兼课的课时比例,要保证每一个班都有校外优秀教师前来兼课。

3、要放开教育市场。让握有教师证的非在职教师有被学校聘任的可能,而不一定非得要主管部门招聘后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让更多更年轻更有朝气更热爱教育事业的青年走上教育工作岗位,中国教育才有希望。

4、政府要按一定比例平均拨付给每一所学校聘请兼课教师的薪酬资金,这也是均衡教育的必要。

5、宁波的跨校聘请只限于省市名师,其实还有大量的真正优秀教师,因受名额和其它方面的限制未能享受到荣誉称号。而学校间、教师间对外校名师也是有所了解的;是否名师,让教育市场说了算,有些假名师在真正的教育市场中会原形毕现的,而有真才实学的教师必然会门庭若市。

希望宁波能摸索出一条有效的成功的经验,供全国学习,也希望中国的教育改革由此走出徘徊往复的盘陀路,走上一条宽广大道。

 

posted @ 2006-01-21 15:57 绿雪斋主 阅读(256)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嘻嘻,教授、白菜帮

嘻嘻,教授、白菜帮

 

少年时,一听说某某是大学生便肃然起敬,至于教授、副教授,心想只有在绿树精舍纤尘不飞的大学象牙塔里才会有,但那肯定是没有特别证件,我等平民百姓是见不着的。他们可都是出口成章下笔成篇,搞研究搞发明的大知识分子大学者呢。

不曾想,到了去年,在下也成了个副教授。好一阵兴奋,好一阵自豪。但兴奋自豪之后,又有些茫然,意识中问道:我就是副教授?副教授就是我?可证书和工资卡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你就是副教授,副教授就是你。但不知道人家怎么看。

听说北大那样的高级学府里有学术腐败,有教授抄袭别人的论文。我想那是个别人的事,国家之大,发生点什么不也足为奇。去年报上有消息称某大学卖饭票的、打开水的、看大门的        都成了教授、副教授;心想这只能说明,我们国家教育水平提高了,国家整体文化层次提升了,这是值得庆贺的事。我辈不能以我穷乡僻壤的状况来推测国家的事。

可接下来的事,好象让人吃了绿头苍蝇。安徽宿州师专六个讲师,共买了人家十五篇论文,每篇花了10001500元不等,说是为了评副教授。我真为这些先生委屈。委屈什么呢?有据可查的消息称,在某某国家级教育科学研究刊物上发表文章,只需每篇300元版面费。1500元可以发表五篇呢!大概是这些大学讲师成天教书教晕了头,不知道这些市场行情,也或许大学讲师工资高,随手一甩,你去办吧,我在家等着见书。后来他们真地拿到了正规的书刊,明明白白地署上了他们的大名,副教授也就快要到手了。

接下来,又从报上读到上海某大学、浙江某大学二位讲师因无论文发表而评不上教授,据说他们的课却讲得很精彩,很受学生欢迎。可是二人情况有别,据说上海那位是明确表态鄙视论文坚决不写论文;而浙江那位是写了四年,还在修改之中。鄙人认为,大学教师理应出口成章,你讲的话,记下来就应是逻辑严密、层次清楚、观点新颖、词语准确的好文章,是可以在正规刊物发表的文章,否则你怎么到课堂上去糊弄大学生呢?大学生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我相信上海那位说的是真话,但是你不要跟自己过不去呀!也不可跟学术过不去;浙江那位想必是存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这倒可理解;曹雪芹一生也就写了一本《红楼梦》,文章在精不在多。但评委们是否可以看看他的书稿,只要有水平、上档次,先给评了不很好?如果你只注重刊物上的作者名,那就会出现1500元发表一篇抄袭文章或劣质文章的事,倒不如浙江那位的书稿货真价实。

实际上,前几年身边就有了中学高级教师,也就是副教授。可在那些人身上拿放大镜也找不着一点高级知识分子的物质出来。

上半年在国家报纸上看到,有两个省教师评职称不再要论文了,有人欢呼,他们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可以放下来了,因为不写论文也可以当教授、副教授了。教授和钱可都是好东西。

我只觉得滑稽可笑,教授、副教授竟然不用写论文不会写论文,不会写文章也可当教授副教授。我只当这教授副教授是街头摆地摊的,甚至是摆地摊者撇下来的白菜帮。

不管他人,即然国家给了我那个证书,又给了我那个标准的工资,我就要写文章,写我自己的教学实践,写我的生活和工作,写一些与教育有关或无关的东西;写给报刊去发表,写给学生看,写给同仁看,否则名不符实,拿那份工资心虚。我只努力不做白菜帮。

posted @ 2006-01-21 15:55 绿雪斋主 阅读(333) | 评论 (3)编辑 收藏

建议给校长们进行信息测试

                     建议给校长们进行信息测试
      
        校长的文化素养和教育理念以及把握时代脉博的水准和状况对学校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是长期以来,一部分中、小学校长对国内外教育发展现状的无知,对教育科研最新成果的不了解,对前延教育信息反应迟钝到了令人难以置信、无法容忍的地步。因此,在很多地区教育面貌年复一年地在低层次中徘徊。在那些地方人才受到压抑,改革者受到排挤,优秀教师外流,新课程不能开展,素质教育不能实施,教育质量日见降低。

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电视、报纸、刊物、网络每时每刻都在传递着最新信息。《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教师报》等三大报刊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做出了及时地报道,深刻地剖析,教育理论探索的文章经常见诸报端。特别是“现代校长”、“视点”、“教改新干线”、“名校扫描”、“局长论坛”、“教育理论”等栏目思想新颖,理念先进,理论联系实际,指导性和示范性极强。如果每位校长拥有其中一份刊物,学习其中三分之一的文章,接受其中十分之一的理念,借鉴其中百分之一的经验,那么这个校长就能成为一位出类拔萃的好校长,就能诞生一所质量优良的好学校。从大量“现代校长”、“名校扫描”的文章中看到:成功的校长无一不是好学善思、理念先进的人士。

现实的问题是,许多校长不是把自己定位在思想管理者、学术带头人、教育专家上,而是把自己定位在行政官员的位置上。部分校长日常的工作是上传下达文件,是发号施令,是通过考学生来督促教师工作。至于报纸、刊物中宝贵的文章他们不屑一看。这正是导致某些学校长期落后的主要原因。

笔者建议教育部(或教育厅)要明令规定中、小学要订购前面所讲的宣传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领导教育改革潮流的三大报刊;每年由省市根据三大报刊出题,对校长们进行统一考试,并且要按照一定比例象淘汰教师一样,实行末位淘汰。最好将此类考试延伸到对县级以下教育管理者的任免、选拔及考核工作中去。

如此以来必能较为有效地避免某些管理者长期社交精明学识浅薄不学无术的现象。只有这样国家的教育方针才能贯彻到底,教育科研成果才能转化为教育行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posted @ 2006-01-21 15:45 绿雪斋主 阅读(417) | 评论 (1)编辑 收藏

仅列出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