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23  评论-0  文章-0  trackbacks-0
浅谈中国“读书无用论”是一个伪命题的理由

大庆广播电视大学  商江


提要: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关键词: “读书无用论”; 伪命题; 理由;


2006年3月13日,大江网发表张雪锋的文章《“读书无用论”,永远只是一个伪命题》:一个以读书为无用之举的家庭,永远都没有兴旺的希望;一个视读书为无用的社会,必定是一个无法前进的社会;一个在读书中无法找到真正价值的民族,永远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因而,读书,从小的说,是一个人和一个家庭的希望,往大的看,则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的希望所在。不管时代如何地变化,让我们把读书视为一种最崇高的行为。“读书无用论”,永远都只是一个伪命题,不管是在战乱时期,还是和平时期,一些名人的人生经历,都在告诉这个时代的我们,读书,是一门永远都不可放弃的人生必修课。
2006年4月18日,北京青年报《大学生读书无用论是伪命题 更像是对农民工羞辱》:在我看来,在人们的内心深处,读书的意义和地位,从来就没有降低丝毫。传统惯性也罢,现实考虑也罢,至今人们仍然把读书当作是一条实现身份转换和谋取物质利益的重要而神圣的渠道。基于这种理性,人们宁愿把高昂学费和负债累累,当作是在进身之路上所必然付出的代价。而他们之所以一次次地高喊“读书无用论”,我想,这仅仅是人们在不堪重负的教育成本面前,发泄不满情绪的方式。
2006年4月19日,快报网-《现代快报》(江苏教师肖余恨)《教授眼中的读书无用论》:在我看来,除农村以及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沉重经济压力下上大学读书,最后却很难获得理想的期望值,让他们抱怨“读书无用”或可理解的话,其它所谓的“读书无用”多是自嘲、牢骚和埋怨。归根到底,上大学踏踏实实地读书,老老实实地学习做人,兢兢业业地磨练技能,辛辛苦苦地积累知识才是正道。所以,所谓的读书无用论,如果不是媒体在误导,就是一种假命题、伪命题,不足以说明问题的,也没有人真的会选择“不读书”来对抗社会的这种“不公”了。对于所谓的新读书无用论,我们不必当真。
2006年7月6日,南方周末发表徐怀谦的文章《新“读书无用论”是个伪命题》(P1169225):我坚持认为新“读书无用论”是一个伪命题。问题的焦点不是读书到底有用还是无用,这个问题已经不需要再争论了,答案明明白白摆在那儿:读书有用,而且有大用,知识改变命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现在是一个理性的时代,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高精尖人才吃香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谁不渴望读书?这哪里是读书无用,分明是读不起书啊!这种提法本身折射出的是社会的浅薄和遇到问题绕着走的思维定式。他们不去为解决农村孩子上学难的问题支招,却不合时宜地推出什么“新读书无用论”,真让人觉得不知今夕何夕。
既然,大家都试图证明“读书无用论”是一个伪命题,我也凑凑热闹。

一、中国在校读书的人口证明“读书无用论”是一个伪命题
  
判断读书有用或者无用的标志之一是看人们愿意还是不愿意读书,在学校读书的人是多还是少。
《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05年全国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进一步提高,达到95%以上。2005年全国小学招生1671.74万人;在校生10864.0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5%,其中男女童入学率分别为99.16%和99.14%。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为98.42%,比上年提高0.32个百分点。全国初中招生1987.58万人;在校生6214.94万人;毕业生2123.43万人。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5%,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69.68%,比上年提高6.78个百分点。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职业高中、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成人高中、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1533.39万人,比上年增加145.68人;在校学生4030.95万人,比上年增加381.97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2.7%。2005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普通高等教育共招生504.46万人,比上年增加57.12万人,增长12.77%;在校生1561.78万人,比上年增加228.28万人,增长17.12%;毕业生306.8万人,比上年增加67.68万人,增长28.3%。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先看入学率。2005年全国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15%,全国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5%,全国高中阶段毛入学率52.7%。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这么高的入学率说明,愿意读书的大有人在,足以证明“读书无用论”是一个伪命题。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再看在校学生数,2005年全国小学在校生10864.07万人,全国初中在校生6214.94万人,全国高中阶段教育在校学生4030.95万人,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1561.78万人。
10864.07万人+6214.94万人+4030.95万人+1561.78万人=22671.74万人
这么多人在学校读书,足以证明“读书无用论”是一个伪命题。

二、中国的人口学历提高证明“读书无用论”是一个伪命题
  
  判断读书有用或者无用的标志之一是看人们受教育的时间长或者短,是看接受各层次受教育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1号)》:根据国务院的决定,我国于2000年11月1 日进行了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登记工作。 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共126583万人。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4571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4109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45191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有如下变化: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为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为33961人;具有小学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为35701人。祖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8507万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为6.72%,下降了9.16个百分点。
《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于2005年底开展了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工作。根据调查数据推算,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为46735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为40706万人。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具有大学程度的人口增加2193万人,高中程度的人口增加974万人,初中程度的人口增加3746万人,小学程度的人口减少4485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口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我国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实行9年义务教育。但是,人们在接受9年教育之后,还在想方设法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
2005年年末总人口为130756万人。全国人口中,具有大学程度(指大专及以上)的人口为6764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的人口为15083万人。高中程度(含中专)以上的人口为21847万人,占总人口的16.71%。
2007年1月11日,新华网(记者程义峰)《中国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10日发布的《“十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与“十一五”期间中国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援引的数字表明,2000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18年,2005年达到7.48年。
接受高层次教育的人口增加,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足以证明“读书无用论”是一个伪命题。

三、中国的读书热情高涨证明“读书无用论”是一个伪命题

判断读书有用或者无用的标志之一是看人们对教育事业的关心程度。是看人们的读书热情高与低。
2007年1月15日,中国青年报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城市中的教育迷狂:"不合经济规律"的狂热投入》:在今天大多数的中国城市中,并不存在学生辍学问题。在这里,教育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家长们不惜工本追求的目标,这种追求,无法用纯粹经济学的规律来解释。2003年,上海市社科院研究员徐安琪在以徐汇区为样本进行的调查中,教育费在孩子的养育成本中所占份额一路上升,幼托占30%,小学为22%,高中上涨至34%,大学为41%,接近一个孩子所有生活成本的一半。2005年,《中国青年报》披露的数字是上海拥有18岁以下的孩子的家庭,孩子的教育消费占到全家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左右。
2006年7月26日《中国教育报》《国家助学贷款已资助240万学子累计审批金额201.4亿元 其中新机制实施以来审批金额占65%》:在7月25日召开的教育部第16次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自1999年开展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以来,全国申请贷款累计总人数395.2万人,银行审批人数240.5万人;申请贷款累计总金额305.6亿元,银行审批金额201.4亿元。其中,自2004年6月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以来至2006年6月底,全国申请贷款人数211.1万人,银行审批人数154.3万人;申请贷款金额171.8亿元,银行审批金额131.7亿元。与2005年年底相比,审批人数和审批金额分别增加33.9万人和29.1亿元。
可以设想,如果读书无用,人们会投资教育吗?会贷款上大学吗?
2004年8月23日,新京报A08-A09版(采写:本报记者周奇王佳琳王荟王海陶春刘英才)《记者调查:农民工子女百分百愿读书》:记者对120余名小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调查中,100%的孩子表示愿意上学,100%的孩子表示家长非常支持自己上学。中国社科院社会学专家王春光:从调查结果来看,农民工子女有比较强的读书愿望,特别是其中有比较多的孩子想上大学,甚至读硕士、博士,这说明他们的家长对子女充满了期望,农民工子女对自身的期望值也很高。他们的这种要求是合理的,不能因为他们经济还不富裕,就忽视了这种要求。
2007年8月29日,新华网内部版2005年第9期(半月谈记者 孟昭丽  李嘉  刘媛媛 刘伟 张周来)《“两免一补”:如何卸下西部农村教育的沉重包袱》:“‘两免一补’政策是‘民心工程’,是‘阳光工程’!”在广西、宁夏贫困山区农村,提到“两免一补”,当地的教育工作者和农民们无不拍手叫好。他们认为,“两免一补”政策的出台,减轻了贫困家庭教育支出的压力,提高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入学率,让许多因贫困而走出课堂的学生再次回到学校,加速了我国贫困地区“普九”的进程。  记者从宁夏教育厅财务处了解到,宁夏义务教育阶段55.77%的学生都享受了“两免一补”政策,8140名中小学生因之重返校园。“两免一补”的实施,给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同心县教育局计财股股长哈生虎说,“两免一补”加快了“普九”的速度。国家“普九”要求学生的入学率在95%以上,辍学率在3%以下。“两免一补”实施后,仅今年春季开学,同心县初中学生的入学率由原来不到70%,增加到了今年的70.6%。辍学率由以前的0.9%,降低到了0.6%。在各乡镇干部和各学校老师的劝说下,学生人数增加了600多人。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开发区教体局张付荣副局长说,“两免一补”政策确实给当地的教育带来了活力,红寺堡有中小学生20541名,仅今年春季一下子就增加了1200多名,主要集中在小学。目前这里初中和小学的教室都显得十分拥挤,一些教室里甚至出现了两张桌子坐6个学生的情况,最大的班级学生人数达到了70多人。80%以上增加的学生是“两免一补”的实施所带来的。红寺堡属于移民开发区,农民的经济收入普遍很低。“两免一补”政策实施后,当地的政府大力宣传,很多农民知道后,就让一直在外地读书的学生回到家里读书,还有许多贫困家庭把家里一直没有读书的孩子也送到了学校读书。
社会普遍关心教育事业,人们的读书热情高,足以证明“读书无用论”是一个伪命题。

四、学历与收入正相关证明“读书无用论”是一个伪命题

读书有用还是没用,可以从不同学历人口的收入和发展预期找到答案。
目前,全国属于“上流社会”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有学历准入条件。有人把毕业证书称为高收入行业的“敲门砖”。有的大城市把高学历作为门槛,把低学历的拒之门外。更有甚者,有的大城市不仅要求高学历,还要求名牌大学的稀缺专业。
2004年4月16日,《中国青年报》(郭月娟 记者周凯)《上海发布毕业生工资指导价位 学历影响工资收入》:今天(15日),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发布了毕业生工资指导价位,涉及管理、专业技术、服务技能和生产技能等共100个职位。 据上海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人士介绍,此次发布的毕业生工资指导价位是通过对部分2002年从各类学校毕业,并在2003年全年工作的人员税前工资收入调查后确定的,目的是为了给应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提供准确的薪资信息,使供需双方在约定工资水平时有一定的参考依据。据悉,上海市各类毕业生2003年度年工资收入的高位数为61974元,中位数为26498元,低位数为11180元。与前几年相比,毕业生就业第一年的工资收入有所下降。其中,学历成为影响工资收入的重要因素,学历越高,工资越高。博士、硕士、本科生、大专生、“三校生”(中专、职校、技校学生)年工资收入的中位数分别为61061元、48433元、30817元、23909元和19261元。 
2006年2月16日,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斌)《大学生身价等同农民工 高等教育出现结构性问题》:国家统计局最近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知识和收入成正比。在2004年的城镇居民的平均年收入中,小学文化程度为8744元,初中为10269元,高中为12204元,大专为17290元,本科为22995元,研究生分别为37880元。
2006年3月2日,新华网浙江频道(施予)《浙江调查表明:学历影响收入》:就业者学历成为收入高低的决定因素,这在浙江城调队去年对全省5984名城镇就业者的抽样调查中也得到说明。 2005年,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就业者人均就业收入最高,为39894元,比上年增长14.5%;其次是大专学历,人均就业收入34099元,增长9.1%;接着是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均就业收入为23374元;初中机小学文化程度分别为18524元和14832元。
2006年8月8日,今视网-都市消费报(记者全来龙)《南昌城市居民高学历者收入 是低学历者的7倍》:记者昨日从南昌市统计局获悉, 南昌市统计局对全市300户居民家庭进行调查后显示:今年上半年个人总收入多少与知识水平成正比,小学文化程度的收入最低,为1490元。最高的是研究生,达11796元,比排在第二位的大学本科生收入多出78元,是小学程度者的7倍多。而居民中高收入者较多地集中在35-55岁这个年龄段,该年龄段的人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精力充沛,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人际关系,经济基础较好,事业有成,收入较高而且稳定。根据上半年南昌市城市居民收入与消费分析表明:知识水平越高工资就越高,其中研究生文化程度的人收入最高,是小学文化程度者的7倍多。看来,读书无用论是站不住脚的。
半月谈内部版2006年第10期 (半月谈记者  黄豁  侯大伟)《和谐社会应满足底层人群向“上”流动的发展诉求——成都、重庆、西安社会阶层流动调查》(教育:社会流动主机制不能再“去公平化”)成都、重庆、西安三地的城市调查队近3年来的调查显示,收入水平与受教育程度呈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学历越高,收入平均水平也越高,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均收入是小学学历的3倍以上,是从未上过学人员的9倍。
2006年12月6日,京华时报(记者梁燕军) 《解密2006年毕业生“定价”》:根据中华英才网日前公布的最新企业薪酬调查结果,专科生毕业首年税前总收入为21689元(中位数,下同),本科生为32746元,硕士(不含MBA)47834元,博士72122元;比例关系是1∶1.51∶2.21∶3.3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较高的学历可以带来较高的起薪。
新华文摘2006年第15期第123页摘自《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第2期发表的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岳昌君和莱芜职业技术学院刘燕萍的文章《教育对不同群体收入的影响》:我国城镇居民的个人教育收益率已经超过10%,普通最小二乘法的回归系数为12.3%,中位数回归系数为10.8%。从分数回归的结果看,“弱收入能力群体”的教育收益率显著高于“强收入能力群体”的教育收益率。
2007年1月24日,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杭州百人中有十四辆私车 学历继续拉大收入差距》:国家统计局近日出台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杭州市区居民在过去的二零零六年人均收入为一万九千零二十七元,继续保持二零零五年全国第六水平。报告对浙江省五千九百三十一名城镇就业者抽样调查显示,最高学历组就业者年收入与最低学历组就业者年收入之比为两点六倍。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就业者人均就业收入为四万四千一百八十六元,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就业者人均就业收入为一万六千八百三十三元。
2007年2月9日,中国日报网环球在线(作者:杜鹃)《大学文凭究竟价值几何 英国研究人员给出调查结果》:一张大学文凭究竟价值几何,英国研究人员给出了答案。英国高校联合会7日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有大学文凭的人比没有大学文凭的人一辈子多挣16万英镑(约合32万美元)。
   综上所述,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21世纪,以高新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事实充分证明“读书无用论”是一个伪命题。

《浅谈中国“读书无用论”是一个伪命题的理由》发表在《眺望中国教育   商江教育论文汇集》(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 统一书号ISBN 978-7-5601-3687-5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7)第141171号)。责任编辑刘子贵(博士、副编审、全国首届百佳出版工作者奖获得者)  。第270 页---第 278页。

作者:商江 1953年2月出生 汉族 男 籍贯:黑龙江省大庆市 1974年7月毕业于大庆师范学校数学专业 1985年10月毕业于黑龙江大学党政干部基础科(自学考试) 1998年12月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经济管理专业 1986年评为经济师后从事公务员、教育行政管理工作 2007年1月自聘为虚拟模糊研究员(游戏) 研究方向:教育科学/教育经济
工作单位:大庆广播电视大学
地址:黑龙江省大庆市萨尔图区东风新村纬二路8号
邮政编码:163311
电话号码:0459-6376965
传真:0459-6363026
移动电话:13644692185
E-MAIL:dqddsj@vip.163.com
E-MAIL:dqddsj@yahoo.com.cn

2007年10月9日,半月谈“学生论坛”《我看新“读书无用论”》编者按:近年来,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农村贫困家庭孩子上学有了更多的保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一些农村地区目前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辍学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其中之一就是“读书无用论”沉渣泛起。大学生就业问题、上学费用与打工收入的比较等,都使得一些家长、学生产生了错误认识。殊不知,也许“文凭改变命运”的说法已经不像以往那么确定不移,但是,从长远来看,“知识改变命运”却是永远不会错的。对于保障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这一点,未成年人保护法已经有明确规定。希望各位家长认真学习这部法律,不要违法,并从孩子一生的发展考虑,让其充分接受教育,以免影响他们的前途和人生。
posted on 2007-11-16 19:09 大庆商江 阅读(62)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