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4, comments - 3, trackbacks - 0, articles - 2

2011年1月5日

 

左半边翅膀

 

 

右半边的翅膀,

中了猎人的子弹,

殷红的鲜血,

涌了出来。

 

望着那碧蓝的天,

我渴望,

我渴望飞向蓝天,

在蓝天白云之间遨游。

 

不气馁,

不放弃,

因为……

我还有左半边翅膀。

posted @ 2011-01-05 13:34 闫慧菲 阅读(144) | 评论 (2)编辑 收藏

 

大树与蘑菇

 

     一棵高耸的大树生长在森林中,那是一棵非常大的树,三个人都抱不过来。所以,它天天沐浴在阳光中,得到充分的营养。它的旁边有一棵小蘑菇,长得很饱满,但它认为这是不够的,它想长成像它旁边的树一样高大。

    一天,小蘑菇突然间想明白,是因为大树的绿阴挡住了太阳光,而大树则沐浴在阳光之中,自己却没得到。它越想越嫉妒,越想越难受。就对大树说:“兄弟,能不能给我晒一下太阳。”大树连忙说:“不行不行,你应该生长在潮湿的地方,太阳的光太强烈,你会被晒干的。”“你是不是怕我到时候比你高比你强,就嫉妒我呢?”蘑菇生气地说。“不,我不是那个意思,”大树忙说。“那你是什么意思!”蘑菇怒不可遏的说。大树劝不住蘑菇,只好把绿阴移走了。

   太阳越升越高,小蘑菇越来越坚持不住,最后被太阳晒干了。

   这篇寓言说明了小蘑菇不听大树的劝告,自作聪明,为了胜人一筹,却枉送一条性命。

 

posted @ 2011-01-05 13:32 闫慧菲 阅读(270) | 评论 (0)编辑 收藏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原则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二者密切结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恰当而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循循善诱,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还要充分发挥教学民主,建立和协融洽的师生关系。科学地、灵活地实施激疑,是实现上述要求的有效途径。

一、科学地实施激疑,创设最佳的学习心境

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有意义学习的内在动力,这种动力又可称为内驱力。因此,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标,充分认识学生心理因素的能动作用,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这一课时,一个教师设计了以下过程。(1)新课开始,教师指导学生复习了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为本节学习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提供了激疑的源头。(2)教师让学生任意报几个数,老师迅速说出能否被3整除,其他同学用笔算验证。当学生说出的数都被教师判断出能否被3整除时,学生露出了惊奇、佩服的表情,个个跃跃欲试。(3)学生的求知欲被激起后,教师组织学生讨论"395739"这两个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迅速说能被3整除。这两个数确实是能被3整除,但当老师问到为什么时,学生回答说:我想个位上是369的数都能被3整除,所以395739能被3整除。学生这样回答,一是受到了根据个位数来判断的思维定势的影响,二是错误地认为教师之所以能迅速说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也是以此为依据的。学生的回答在教师的意料之中,因此对学生这样的回答,教师不马上予以纠正。(4)学生回答后,教师又出示了这样一组数:73216472984320563059,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有什么特点。学生观察后发现这些数的个位上都是369。教师要求学生算一算,看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计算后发现,这些数中有的能被3整除,有的不能被3整除。于是不用教师说,学生自然对前面的结论产生了怀疑。(5)在学生困惑不解的时候,教师再出示另外一组数:124302714500173989687,并让学生观察,这些数的个位是不是369,然后算一算,这些数能否被3整除。学生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数的个位虽然都不是369,但其中的有些数却能被3整除。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疑窦丛生,百思不解,教师的激疑又深入了一步。

通过对上面两组数的对比观察和验证,学生虽然疑惑更深,不知道究竟应该根据一个数的什么特征来判断它能否被3整除,但也终于发展,用旧方法(看个位上的数)不行了,因而产生了探求新方法的强烈欲望。至此,教师步步激疑的目的达到了。

在进行激疑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以下几点要领。(1)激疑要注重内容的趣味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科学地设计激疑内容,巧妙地激起学生心中的疑团,调动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学、乐学、善学。为低年级学生设疑要注意浅显易懂,使他们既感到新奇、疑惑,又能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很快想通道理。为高年级学生设疑既要有趣味性,又要有一定的思考性。要利用数学知识的精妙之处来激励学生广泛地联想,灵巧地思考,严密地推理,精确地计算。(2)激疑要反映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具有典型性。所选用的事例必须鲜明地反映出数学的基本原理,使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通过典型材料展示给学生。如例中的第二组数里的1250017398,它们之所以能被3整除,就是因为它们各个数位上数的和能被3整除,这就是能被3整除的数的本质特征。设计事例要注意数量适当,并有一定的代表性。事例太少,学生不易综合、总结概括出数学规律;事例太多,又会扰乱学生的思路,耽误教学时间。如前面事例中的两组数,其中有两位数12,三位数216,四位数50017398,而且每组数的数量适当。(3)激疑要抓住知识的联结点,具有针对性。教师激疑应该依据新旧知识的联结点,抓住新旧知识矛盾冲突的关键之处。如前面例中,教师就是抓住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与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不同这一矛盾形成对比。激疑要针对学生学习知识时在推理和判断上的误区,使他们对自己的判断、推理产生疑惑,产生解惑的迫切感。(4)激疑要层层深入。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需要对一个又一个的具有一定梯度的数学知识进行认识,这就需要教师一次一次地激疑,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使学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如前面例中,学生还没有搞清有些数的个位上是369却不能被3整除这一疑问,又出现了有些数的个位上不是369而能被3整除这一矛盾。

二、激疑中组织操作,形象地理解教学知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常遇到理解概念、法则、认识数学规律这类内容,这些内容逻辑性强,也比较抽象。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以具体形象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这样,知识的特点与学生的思维特点之间就形成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就会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是设法最大限度地缩小这个距离。如继前面激疑举例第(5)步后,在学生急于探求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仍然不忙于告诉结论,而是积极引导学生通过操作发现规律,自己找出特征。操作过程如下:

1.教师按一定的顺序板书出前面两组数中能被3整除的数:21684312500173989687,指导学生用小棍在准备好的数位上摆出来。

2.让学生观察每张数位表中小棍的总数是多少。

posted @ 2011-01-05 13:14 闫慧菲 阅读(98) | 评论 (0)编辑 收藏

 

我首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在工作中,

 

十分重视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溺爱优秀生,不鄙视后进生。制订出转化计划如下:

 

一、利用家长,让家长协助教师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

 

二、课后多和差生交谈,态度要和蔼,使后进生愿意接近老师,经常和老师说说心里话,有

 

利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利于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三,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座位的排列尽量让中、差生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课

 

后“小老师”的作用。

 

四、对差生的缺点批评要恰当得体,切忌不可伤害,不能让其他同学嘲笑他们,嫌弃他们。

 

五、分层次设计目标,给差生制订能够完成的目标,使其能真正感到成功的喜悦。

 

六、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差生辅导,尽力使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

 

总之,我不但要在学习上关心后进生,还要在生活上关心每一个后进生的成长,使每个后进

 

生真正感到班集体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每位同学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能得

 

到全面发展。

posted @ 2011-01-05 13:12 闫慧菲 阅读(80) | 评论 (1)编辑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