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33,comments - 11,trackbacks - 0
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教师心理的涵义、教师职业特点、教师效能感、教师心理枯竭的表现、成因及其预防措施,掌握教师应具备的心理品质,教师礼仪的重要性及其内容、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加强教师心理教育。
 
第一节 教师心理概述
 
一、教师心理的概念
教师心理包含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师的个人威信,教师的能力,教师职业行为特点等。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及教师行为
教师在学校应充当学习的指导者、行为的示范者、心理辅导者、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和教育科研者五种角色。
 
三、教师角色意识的形成
促进教师角色意识形成的条件:首先,在正式成为教师之前,对教师角色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其次,要通过教育实践,使自身心理需要发生变化。
教师角色意识形成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角色认知;第二阶段是角色认同;第三阶段是角色信念的形成。
 
四、研究教师心理的意义
 
第二节 教师的心理品质
 
一、教师威信
教师所具有的使学生感到尊敬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通过教师的人格、能力、学识及教育艺术在学生心理上所引起的信服而尊敬的态度。
 
二、教师的能力
(一)教师的能力结构
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维力和灵活的注意力。
(二)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认知能力
教师的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监控能力和动力系统。
 
三、教师的人格特征
热忱关怀,真诚坦率,胸怀宽阔,作风民主,客观公正,自信自强,耐心细致,坚韧果断,热爱教育事业。
 
四、教师的效能感
(一)教师效能感的含义
教师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影响所作的主观判断。分为一般教育效能感和个人教学效能感两个方面。
(二)教师效能感的作用
第一,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努力程度。
第二,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经验总结和进一步的学习。
第三,影响教师在工作中的情绪。
(三)教师效能感的提高
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第三节  教师心理枯竭
 
一、导致教师心理枯竭的内在机制
   “付出——回报”不对称理论、枯竭发展“四阶段论”、习得性无助论、共变模型。
 
二、教师心理枯竭的表现
马斯拉赤(Maslach ,1981) 将枯竭描述为一种躯体、情感和精神的衰竭状态。其特点是生理的耗损、慢性疲劳、无助感、绝望感、消极的自我概念,以及对人生、社会的悲观态度。这种极度的身心衰竭通常是长时间积累、缓慢演变的结果。
生理耗竭,心智枯竭,情绪衰竭,个人成就感降低,非人性化,攻击性行为
 
三、教师心理枯竭的危害
对教师个人的自身伤害,对学生的身心摧残,对教育工作的消极影响。
 
四、职业压力对教师心理枯竭的消极影响
职业压力导致教师出现不稳定的情绪和不健全的心理,消极行为增多,生理疾病增多
 
五、教师心理枯竭的预防和调节
(一)应对压力,预防职业枯竭
(二)自我调节方案
 
第四节 教师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良好的自我意识,良好的职业角色认同,稳定而积极的教育心境,健全的教育意志,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丰富的创造力
 
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
 
三、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面临的压力,教师心理素质
 
四、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一)教师自我心理调适
(二)加强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
 
第五节 教师礼仪
 
一、教师礼仪的重要性
二、教师的仪容礼仪——整洁的仪容,得体的着装
三、教师的仪态礼仪——举止端庄,文雅适度
四、教师的言语礼仪——语言文明,亲切自然
五、教师的行为礼仪——礼貌待人,热情诚恳
六、教师的职业礼仪——尊重学生,热爱工作 
posted on 2007-06-02 11:49 稻草人 阅读(125)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所属分类: 教育频道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