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尾巴
幸福的尾巴
posts - 218,comments - 47,trackbacks - 0

应昌期围棋学校   应佳敏

趁着寒假的空隙,正好是家访的好时机,于是顾不上天气寒冷踏上了漫漫“征程”。

他是在这个学期开学上了将近两周的课以后来到我们班级的。据说原本他的父亲子想让他转学,因为种种原因未办成。到了我们的集体以后,这个孩子给我的感觉很有亲和力,与同学们相处的也不错,做起事来也认认真真的,只是成绩差了些,不愿意读书。他的家长我只是在第一天送孩子来的时候遇到过,至于家长会,他从不参加。平时的联系也只有利用小本子和他的奶奶、爷爷交流。唯一一次我打通的他爸爸的电话,也只是应付性的。所以我决定这次无论如何一定要与他的爸爸见一面,谈一谈。

那天找来了孩子,细细询问,得知他的父亲这几天正好在上海,于是就同他约好第二天等返校结束以后一起去他家。看着孩子异常惊奇的表情,我就知道孩子是不会愿意让我去他家的。果不其然,他再三哀求我:“老师,不要去我家吧,我没干什么坏事呀!求求你了!我以后一定好好读书!”看着他的表情我反倒笑了。于是答应他:只是去拜访一下爸爸,绝没有告状、莫名其妙的批评等内容。

与孩子同行去他家家访对我而言不是头一次,几乎每一次孩子都是抱着胆战心惊的心理和我同行的。这次也不例外。只是这孩子的家特别远,这将近一小时的路程将怎样利用起来?于是我与孩子拉起了家常,他的家庭情况、同学之间的相处情况、学习情况等等,孩子警惕地与我一问一答。这时大概因为天气冷,也因为孩子长得高的缘故,我为了拉近与他的距离,将他的手拉进了我的臂弯里。一下子发现孩子用一种几乎惊奇的眼神看着我,仿佛不能置信我会对他有这样的亲密动作。我笑笑,:“你的年龄比我的外甥还小,我很喜欢你的。”似乎可能是这样的一句话打动了他,接下来的时间,他与我无话不谈。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情况,同学平时的相处情况,让我更多地了解了我班同学的很多放学以后曾不为我所知的事情。

到了他的家以后,与家长的交谈也因为孩子的原因而特别顺利。最后我也与他的家长达成共识,日后多联系,无论多忙,也要及时了解孩子的各种动向,进行适当的、合理的、正确的教育。当孩子送我出来的时候我又抓住机会巩固了今天的小小成功。

坐在回家的车上,反思今天的家访过程,让我对日后的家访积累了一些经验。

第一、家访是与学生进行交流并获得他们信赖的最佳机会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是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的,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这样就取决于师生之间是否能够多接触。在学校的学习活动中,大多数是教师与学生群体之间的交流,很少有机会单独与学生相处。除非是强制性的留校交谈,但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学生往往会产生主观的抵触情绪,不利于情感的进一步沟通。

第二、教师的任何一个细小的动作或许都能够引发学生的情绪体验。特别是对于家庭特殊的孩子们而言,他们的情感体验更是有异于他人。可能平时的苦口婆心他不会接受,那是因为对于这样的“忠告”,他已经有了“免疫力”。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真正地关心和爱护他,只有利用不断地接触,让学生时刻感受着你的温暖,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师生的感情才会更加融洽。

第三、要在家访的过程中与家长一起欣赏孩子。家长似乎都与自己的孩子过意不去,孩子无论怎么好也总是不完美,更不用说对于成绩较差的孩子的家长了。在今天,很多孩子的父母眼中分数就是一切。因为成绩的原因而抹杀了孩子的其他所有优点,这样只能造成孩子缺乏自信。而家访的过程中与家长一起欣赏孩子,不仅能够让家长全面看待孩子,全面了解孩子,从实际出发,不带任何的框框,不受印象的左右,也让孩子知道,老师也是欣赏他的。他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值得喜悦欣慰的过程。从而树立他的自信心。

一次家访,一段收获。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在教育中必须了解学生的内心活动,因为只有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的教育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卓有成效。而这一结果的产生前提,只有教师放下自己的架子,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感情,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从而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posted on 2008-04-24 21:00 幸福的尾巴 阅读(79)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所属分类: 班主任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