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高考志愿指导

高中生专业规划 心理指导 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讲座

家庭教育讲座

王增印,中学高级教师,认知心理学研究生,曾任中学物理教师、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等职,现就职于新疆马兰教育局教研室。联系电话:0996-2358597(办公室)、0996-2356090(宅)、13139855166、邮箱:wangzy621212@163.com.

 

l            21世纪的家长大概是最难当的。日益激烈的竞争迫使他们不仅要开发孩子的智力、想让孩子的学习成绩优秀,更要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等综合素质,让孩子健康成长、全面发展。为了多元化、全方位地对孩子的成长进行培养,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恨不得把自己“锻造”成为教育、心理、艺术、启发思维、开发智力等方面的专家。但实际上,相当数量的家长中又普遍存在着“重教而不会教”的现象,解决家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刻不容缓。

       去年,我国教育专家在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广西、四川等十几个省(市、区)17个实验区进行了调查。主要是对当前家长最关心、最忽略、最困惑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1945份,统计结果表明:在孩子成长的做人、求知、健体、健心、审美、实践、创新、生活八大素质中,家长最关心的前三位是求知(85.95%)、做人(83.67%)、健体(41.35%);最忽视的前三位是实践(40.86%)、创新(39.24%)、审美(36.80%);最困惑的是“孩子的逆反心理”、“与孩子心灵的沟通”、“面对孩子,感到束手无策”。

 

l        一位农民的教子秘诀

   这次回老家,遇到一个姓包的农民,他的大女儿考上了成都的一所外国语大学,小儿子考上了北京的一所理工大学。我立刻就对这位黑黑瘦瘦但却显得很精神的农民充满了敬意,问他:“你在教育孩子上有什么好办法呢?”他笑一笑说:“我的办法跟别人不一样,不是我教孩子,而是让孩子教我。”“让孩子教你?”我更来了兴趣。他说:“是呀,我小时候家里穷得供不起我读书,要指望我教孩子,那只能是笑话,但如果我不管他们,由着他们瞎混,我又不甘心。想来想去,就想了一个办法———等他们上学读书的时候,我就开始跟着他们一起学。他们每天从学校回来,我都让他们把老师讲的跟我讲一遍,然后他们在那里做作业,我也在旁边做作业,我弄不懂的就找他们问,他们弄不懂的就找老师问,这样他们又当学生又当老师,学习的劲头不知有多大,哪怕别人家的孩子在外面玩得热火朝天,他们也不动心。他们的学习成绩,慢慢地就到了全班第一名的份上,慢慢地就到了全年级第一名的份上……”

  说得我连连点头:“你这办法好,你这样做,实际上是给孩子们做出了爱学习的榜样,而且在家里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气氛。”

  他笑一笑,说:“是呀是呀,我虽然从来不说要他们好好学习的话,但孩子们见我在外面干了一天的活回来,还跟他们一样地学,他们在学习上就不会有一点的分心和花心啊!不像有些人家的孩子,大人一边在打麻将、打扑克,一边在吼叫着要他们好好读书好好做作业,孩子们就是嘴上答应着,心里面也是憋着一股劲的呀。老实说,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大人们玩得快快活活的,却说不读书就会如何如何———那样只会把孩子弄糊涂。”

 他说他这样做还使自己变成了一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因此他种的田就是跟别人不一样———赚的钱就是比别人多。

l        有一个老师拿了张白纸给全班学生看,白纸上有一个黑点。

  老师问:“这是什么?”

  大家齐声说:“这是黑点。”

  老师很生气地说:“你们怎么都看不到这张白纸,而只是看到这个黑点!”

  人也是这样,学科学习不好对一个孩子来说,只是一个黑点,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培养。

1、离异家庭子女教育问题

调查研究表明,夫妻离异或关系紧张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极其严重的消极影响。离异家庭子女多数心理出现异常,思想品德下滑,学习成绩下降,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极大忧虑和严重关注。

8省市调查表明,有近1/4违法青少年是生活在破损家庭中。
  
当前老师们普遍感到学生越来越难教,班主任越来越难当,甚至有的老师患上“焦虑症”、“抑郁症”,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中单亲家庭、破损家庭越来越多,打破了教育原本存在的“三位一体”的平衡。由于家长对婚姻的不严肃,很多家庭结构残缺,破损家庭形成隔代抚养,孩子成长的环境先天不良,缺少关爱,缺少温暖,造成学生性格异化,孤僻、厌世、内向、逆反、走极端。问题不暴露则罢,一暴露就是大问题。    因此,家长应该建立道德责任感和家庭责任感,为孩子的未来着想,维系家庭的稳定,从而维系社会的稳定。
2、 家庭教育呼唤“父教”。

一位高中家长对我讲:“作为一家之主,我有义务承担起家庭的经济责任。况且年龄已过四旬,事业正处关键时期,社会的激烈竞争让我备感压力,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真的力不从心。”

 教育专家表示:父亲在孩子眼里代表着无穷的力量与强大的依靠,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或多或少会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不安全感。  
      父亲对儿童的发展影响,与母亲同等重要。“在家庭教育中,如果把父亲比做一棵大树,母亲则是一片绿草地。”母亲更多地提供给孩子温情、舒适感;而父亲则提供力量、支持与依靠,父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品格培养、智力发展、社会心理以及坚强、自立、勇敢等性格的确立上,这是母亲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  
      有资料表明,平均每天能与父亲共处两个小时以上的孩子,要比其他的孩子智商高,男孩儿更像小男子汉,女孩儿长大后更懂得与异性交往。
      学校男教师比例低,是现实,父教能够给予一定的弥补。

3、家长的行为对子女影响深刻而远大。

我和一位学生谈话,她说母亲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客人来时亲热的不得了,客人一走立刻数落客人的不是……,令我非常的惊讶,没想到孩子把父母平日的一举一动都看在眼里,当长大有了自己的价值判断时,便开始看不起父母,行为叛逆起来,因为他觉得“你也不过如此,不配管我”。 
      一些父母过去常以为孩子小,不懂事,在孩子面前做了许多错误的示范,殊不知孩子看在眼里,不声不响的把许多坏毛病都学去了,当我们去纠正他时,就会招来孩子的不满,如果父母强要孩子服从时,就会产生亲子冲突。 
       在所有的生物中,人类最是模仿学习的高手,我们只要看仿冒的官司那么多就知道了,所以父母绝对不能低估孩子的模仿学习能力。  
     孩子平常在生活中透过观察与模仿形成所谓的“无意间学习”,这种学习与课堂中特意的教学不一样,它直接影响着孩子人格的成长。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文化都是先要求他们的孩子人格上健全,才对他作知识与技能上的要求。这一点,在我们目前的社会正好相反,我们只要求孩子会读书,不要求他其他条件,高知识白领阶级的犯罪往往比一般犯罪更危险。 
     在现在的社会光用拳头、棒子管教孩子已行不通了,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赢得子女的尊敬后才能产生教诲的作用。这个尊敬必须发自内心,跟父母在社会上地位、知识水准、赚钱能力无关,与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紧密相关。

4、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必要的。

如今的孩子普遍被家庭呵护惯了,在挫折面前往往缺乏足够的抵御能力。为此,一些具有忧患意识的家长纷纷提出,孩子成长得太顺利并非好事,他们应该接受挫折教育,否则他们一旦面对挫折,往往不能拥有正确的心态。

上海一位某金融公司的老总,女儿是大队长,品学兼优,人也长得漂亮。有一次她上课迟到了,老师按对待其他同学的惯例让她到门外站一会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跑到顶楼,然后一跃而下……孩子平时在家里很受宠,样样事情都得顺着她,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比较弱,要让她明白,在社会上随时有可能遇到挫折和逆境。

其实,孩子在学校里曾遭遇的挫折并不少,根据一份全国性的调查,81%的孩子在学校遭受过“语言伤害”。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挫折是随时可能发生的。家长要不断提醒孩子:不管发生怎样的挫折,都要珍爱生命,你的生命永远是最可贵的。

 孩子在平时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避免在挫折面前发生悲剧。此外,家长还可让孩子参加勤工俭学等活动,孩子遭遇挫折的锻炼经历得多了,才能产生对它的抵御能力。让孩子全面成长,挫折教育应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5、交往能力的培养。

对孩子的伙伴群体关系,父母不能禁止、控制,也不能放任自流。以下几点建议供您参考。
    1.鼓励孩子交往。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去寻找、开发和建立适合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发挥少年伙伴群体的积极作用,让他们相互学习,从中获得新知识,帮助孩子成长。
    2.与孩子"约法三章"。提供机会不等于给孩子无限自由,父母要对孩子在伙伴关系中的投入程度、交往时间和方式加以适当的限制,可来个"约法三章",让孩子胸中有数,知道父母对他的交往有着某些要求和希望。
    3.表达父母的关爱。中学生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父母如果一味地批评与指责,孩子会突然感受不到父母之爱,这种"无爱"的感觉,会慢慢形成一股推力,把孩子推向不良少年团伙。
    4.言传身教。理想的情况是,父母能以朋友式的平等态度、良好的角色示范和交往技巧为孩子树立榜样。实际上,孩子也在不知不觉中仿效父母与他人沟通和交往的方式。

l        学习型家庭——社会的需要,家庭的选择。

5、谈谈家长的责任。

在青少年成长的道路上,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是乘法的关系,一方为零,满盘皆输。中学生跳楼等大大小小的事件,其病象显现于学校,植根于家庭,恶化于社会。由此可见,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
       一、充分认识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家庭教育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基础,是青少年教育链中最重要的一环,父母承担着未成年人道德启蒙的重担,其言谈举止、道德观念对子女具有引导和示范作用。以德教子,做好合格父母不仅仅是对自己家庭的贡献,更是对社会的贡献。当前有很多家长从功利的目的出发,知行脱节,价值观念的错位,忽视思想教育,忽视做人的意志品德、集体观念的培养、普遍缺乏德育动机和有效的德育举措。或因其“忙”——忙于工作、忙于生计、忙于交友应酬,而对于孩子的教育管不上,不愿管;或因其“难”——孩子心理难沟通,教育方法单一陈旧,对子女的思想品德问题力不从心,管不了,不能管;或因其“偏”——片面理解学校教育,认为学校教育万能,包揽一切,家庭的任务只是提供后勤保障,只作“衣食父母”,平时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分数、名次,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
     一个没有品德支撑的人生,早晚会出问题。作为家长,要站在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高度,走出青少年教育的误区,合理定位,充分认识到孩子德、智、体三者的辩证关系,充分认识学校、家庭、社会是三位一体的德育载体,从而在子女教育的问题上当好主人翁,做合格父母,培养合格人才。
 
二、要大力研究教育方法,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效性。
      有的家长虽有教子之心,但对未成年人心理研究不够,在教育上存在着三大误区:1.溺爱型:过分关注,过于爱护,全家人围着孩子转,要啥给啥,老师说不得,学生碰不得;2.高压型:从成年人的角度看孩子,不是抱怨不争气,就是拿优秀孩子作对比,期待过高,或大道理喋喋不休,或怒骂训斥不绝于耳,结果造成学生自卑,逆反心理;3.放任型:管又管不了,缺少耐心,失去责任心,干脆放任自流,弃之不顾,造成学生性格孤僻、冷漠内向,不能融于集体,不能受纪律的制约。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作为家长要以德为先,教育子女想成才先成人。更要注意学习,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研究方法,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孩子营造和睦、信任、温暖的家庭环境。配合学校教育,做子女成长的引路人,尽到一个家长应尽的责任。

 

6、独生子女的特点和教育。

1979年我国政府实行计划生育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与日俱增。目前许多城市幼儿园的幼儿中,独生子女年所占比例在90%以上。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位置特殊,家长对这种特殊性缺乏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因而带来一些值得探讨的新问题。

  一、独生子女的独特性
 

  (一)独生子女智力和才能发展方面的优势

  第一、独生子女生理条件比较优越,从遗传因素方面保证独生子女在脑力、体力、智力方面的优越地位。

  第二、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

第三、家长对\"独苗\"教育比较重视,精力与条件都充足。家长总是挤出时间带孩子参观、野游、做游戏、教孩子学习、供给智力开发的各种玩具,故独生子智力早熟、兴趣广泛、知识面宽。

 
 第四、独生子女享有父母充分的爱,多数幼儿容易形成活泼、开朗、大方、敢说、敢想的性格特点,有利于幼儿智力和才能的发展。
  (二)独生子女在社会性行为方面的问题
 

   1、错误的教养态度造成幼儿不良的性格和行为

  过多的食品、过多的营养,造成幼儿消化不良,而且还形成幼儿挑食、偏食、不爱惜食物等不良习惯。

  过分的照顾;认为孩子小,事事都包办代替。让孩子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结果养成孩子四肢不勤、不爱劳动、懒惰、无能、吃不得苦、意志薄弱、处处依赖家长,缺乏独立性的不良习惯。

  过分的疼爱,什么事情都依顺孩子,甚至孩子提出无理要求,也采取迁就纵容的态度。有的孩子稍不称心,就大吵大闹,逐渐养成孩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任性、专横、的坏脾气和不良习惯。

  过分的保护;孩子是好群爱玩的,家长怕孩子不安全,受委屈,将其封闭在家中加以控制和保护。由于家庭环境的寂寞、活动单调,容易形成孩子的孤僻、胆小、不合群性格特点、缺乏待人处事的勇气和智慧,社会适应能力差。(我的调查结果,大学生的现状)

   2、家长对独生子女生活环境的影响应有足够的认识
 

  独生子女容易养成不善于团结,不善于同情,不善于竞争,不善解人意,缺少协作,不尊重人,缺少助人为乐的品质和行为。 

  缺乏在同龄人相处过程中的逆境锻炼。如有矛盾时,如何辩解、争吵、闹意见、最后互相迁就、妥协、和解,从中认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区别,懂得别人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从而逐渐从"以我为中心"的硬壳中解脱出来。

  同时由于他们在家庭中缺乏所模仿的相互交往的儿童、只能和大人交往、向大人学、容易形成他们说大人话、做大人事的早熟倾向,过早失去孩提的天真。事实上成人的世界对于他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他们成人化的行为,不论在和儿童或成人交往中,都会产生困难,而不得不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3、传统思想作怪妨碍孩子个性全面发展

  家长都想把孩子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胚胎。今天妈妈这样要求,明天爸爸又那样要求,造成孩子无所适从。孩子谁也得罪不起,从小承受过重的精神压力。结果有三:一是顺从型。你们说什么我做什么,变成一个毫无主见之人。二是小滑头。爸爸在照爸爸说的做。妈妈在按妈妈说的做。四面讨好,八面逢迎。三是逆反型。谁的话也不听,你说你的,我做我的,你骂我不做声,你打我躲,你犟我比你更犟,长大了就出家门流浪于社会。

  以上是孩子在社会性行为、道德、品质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都是教育不当造成的,并非必然出现的。只要家长认识到独生子女成长中有利和不利的条件,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克服不利条件,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施以良好的教育,孩子就可以少出现、甚至不出现以上所指的那些问题。

  二、科学教育独生子女
 (一)改变传统观念,加强社会责任感,家长要树立“为国教子思想”。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识到孩子是未来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发展,按国家对人才培养规格去做,才能站得高、看的远、放得开,收得拢。

  在家庭中,孩子应当是民主、和睦的团结互助的关系,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意见,兴趣和自尊心,要改变以长者自居的传统观念。克服专横的家长作风,不能因孩子年幼而随意轻视、嘲讽、侮辱、体罚他们。同时家长应放手让他们逐渐具有对自己负责的能力,不再包办代替。有困难要帮助、有了进步要鼓励,才能增长孩子的自信、自控、自尊的性格。

  (二)摆正独生子女与成人的关系

要使孩子感到他虽然是家中的独子,但是没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殊的权利,和家庭的其他成员一样处于平等地位。做到这一点,关键在于从日常小事抓起。例如:家里吃饭,要使孩子懂得让大人先坐,吃东西时,要让孩子养成分份的习惯;长期坚持,就会使孩子养成与别人相处的习惯,使孩子不会感到自己在家中的特殊地位了。

  (三)鼓励孩子到儿童社会中去。

儿童社会性的发展,不是靠成人说教,而是通过他们相互交往发展的。儿童良好行为是从模仿开始的,而模仿的最好对象是儿童伙伴,这种作用是成人替代不了的。因为成人的许多言行是孩子难以理解的,因此成人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孩子与同龄人交往,克服因缺乏儿童伙伴的孤独感。大多数的孩子是好群体生活的。通过集体生活,教育他们尊重他人,学会友好相处,学会互相商量,学会谦让。

(四)要舍得孩子吃一点苦 
独生子女大多身上存在着娇气。娇气十足的孩子将来是难有所作为的,要克服这种娇气,家长光在口头上教育孩子"要艰苦朴素""要吃苦耐劳",往往成效不大。最有效的办法,是在实际生活中,让孩子吃一点苦,因为吃苦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身上的"娇气"。因此,在孩子的生活,物质方面,家长不要提供太好的条件。
  有的时候,家长还可以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障碍和困难的环境,让去锻炼。这种有意识地让孩子吃一些苦的做法,对教育好独生子女是非常必要的。从小让孩子吃一点苦,正是为了使孩子将来经得起各种艰苦环境的磨炼。

 
 (五)对孩子教育坚持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有的家庭由于成人之间彼此不一致,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常常引起大人之间不愉快,甚至争吵不休。我国有句谚语\"吵闹多的家庭孩子也会变坏。\"所以家长应互相尊重,有分歧也不可当着孩子面前表露出来,事后再商讨统一认识,这样有助于增进父母感情,在孩子面前没有感情的家长,是无法教育孩子的。

  家庭成员对孩子的要求。态度前后也要一致。此一时、彼一时,不能高兴时就无原则,一味宽容,不高兴时就一概禁止,斥责。不能说话不算数,前后矛盾,家长说错了。应当认错,甚至道歉,为孩子树立知错改的好榜样。家长的威信会更高,教育效果也就强了。

7、尖子生学习的秘诀。


1
、以学为先在他们心目中,学习是正事,正是理应先于娱乐。 
  2、随处学习每天练跑途中记忆词语。在盥洗池旁贴一张词汇表,每天刷牙时熟记一个生词;无论怎样各具特色,有一点他们是一致的:保证学习时间,坚持不懈。 
  3、讲究条理把常用的与学习有关的东西都放在伸手可及的位置,将重要的学习用品和资料用一个纸箱或抽屉装好,避免用时东翻西找。 
  4、学会阅读学会快速阅读,提高单位阅读量,学会读一本书的目录、图解和插图,为提前了解本书内容,获取更有效的信息;当积极的读者--不断的提问,直到弄懂字里行间的全部信息为止。 
  5、合理安排再晚也勉励自己当天完成作业。 
  6、善做笔记强调记笔记的功夫,尖子生往往一边听课一边记重点。有的在笔记本中间华一道线,半边摘录课文概要,另半边记下老师补充的东西。 
 7、书写整洁。 
  8、及时提问。 
  9、学习互助学生经常一起讨论家庭作业中的难题,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并相互交流心得。 
  10、自我测查记笔记时,对自认为可能会考的知识点格外注意,课下根据这些知识点自编模拟题,并在考试前夕做出书面答案。如果哪里答的不圆满,就回过头来在复习。
  除此以外,绝大多数尖子生还有一条无密可言的“秘诀”,那就是:家长的影响。他们的父母诱导孩子从小热爱读书,并提出合理标准和严格要求,千方百计激励孩子刻苦学习。其教子之方用一句话概括是:向孩子灌输责任感,让孩子自己化责任感为行动。

(中学教师的子女成长历程)

8、父母要放下架子做孩子的朋友。

一、 父母们为什么放不下架子
传统文化的影响。父母习惯于按自己的理想模式塑造孩子,而不管孩子的实际情况。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习惯于训斥、发号施令和严格的监督与惩罚。家族化的价值取向使得父母将子女看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顺从、听话才是好孩子。

父母的角色行为习惯。父母先于子女走上人生旅途。年龄所受的教育、社会阅历、经济实力与子女都不可相提并论。子女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渐渐成长,父母中的子女永远是孩子,因而很多时候父母过于关心孩子,以教训的口吻对待孩子都是出于角色行为习惯。

   
但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整个社会都在大力提倡科学、民主、平等,时代呼唤具有独立意识、开拓精神的人才。这种现代人的造就,只有在充满民主、平等的家庭气氛中才能得以实现。
   
同时,高中阶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要求父母放下架子。中学时期孩子在心理上有一段远离父母的时期,这称为心理“闭锁期”,这是他们寻找自我、探索自我的表现,也是他们成长所必不可少的历程。高中阶段孩子自我意识已经觉醒,独立人格渐趋形成,他们有自己的理想、意识、情感、行为方式。家长如仍高高在上,不注意孩子的感受,对孩子的问题采取指令、压服等对策,不仅易造成亲子对立,并且也会错失教育孩子、促使孩子成长的良机。比如随着性机能的成熟,孩子出现了朦胧的性需要及与异性交往的需要,原属正常。许多父母是“谈性色变”。其实,“性”是人的一种本能生理需要,没有什么可大惊小怪的。父母对孩子异性交往总是比较担心,会联想到恋爱、结婚、生孩子等遥远的事。实际上,性心理和行为可分为许多层次,如果对孩子的异性交往严厉禁止,从表面一看,似乎孩子一心努力学习,没有什么让父母头疼的诸如早恋等行为,但从长远看,反而易使孩子产生对异性的神秘感、羞耻感,而不利于他们今后的爱情、婚姻生活。(父母忘记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二、怎样才会成为孩子的朋友
    1
  父母应设身处地理解孩子
   
首先,要了解高中阶段孩子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可为正确认识、分析孩子提供科学的知识背景。

其次,要正确分析孩子的外在行为。同样一个外在行为,原因可能各不相同。如作业完不成,有的孩子是贪玩,有的是厌学,有的是以此与老师、父母对抗……由此出发对不同的孩子采取的对策必然不能一样。因此,不能因孩子不完全听自己的话就认定其不孝顺,孩子以与异性交往就是早恋,或不认真学习就是孩子不好学、不要求上进等等。这样仅从表面去看孩子的这些行为,必然会导致教育孩子的失误。

   
最后,家长要善于换位思考。站在子女的角度考虑问题,设身处地替孩子着想,用孩子的心情去感受,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一件事,社会阅历丰富的成人与涉世未深的孩子对其的看法、感受、反应是不一样的。

2、家长应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平等对待。
第一、
  要尊重子女的人格,尊重孩子的想法,意愿和情感,并且这种尊重应是基于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肯定,由心底而发出的尊重而不是出于功利目的。子女在人格上和你是平等的,你不可打骂、侮辱孩子,否则不仅易引起孩子反感,反抗,还会对孩子人格、心灵造成伤害。
第二、
 真正为子女的成长,发展着想。生活中有些父母经常会对孩子讲:”爸爸(妈妈)这辈子没什么指望了。你要好好努力,为我争口气!””你这样做,把我的脸都给丢尽了!”其实孩子是他自己,是另一个人。有些父母将孩子的未来与自己拴得过紧,并将之作为补偿自己人生缺憾的工具。因而常常会逼孩子学这学那,全然不顾孩子的实际,结果花费大量时间、精力、钱财、父母累、孩子累,却得不到期望的结果,甚至还会造成子女的心理疾病。
第三、
 孩子也有喜怒哀乐,有些父母自己在家庭中可以尽情喜笑怒骂,却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的不满、别扭或抵触。家庭应是一个人能在其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场所,也是能在其中 解压力、得到休息的港湾。家长应关心孩子的内心世界、情感生活,给孩子自我表现的权利。
第四、
 你的家庭中应有孩子自己的空间(包括物质和心灵的)及孩子自己安排的自由。比如应该有孩子的书桌、书籍、生活用品,有条件的还应有自己的房间等等,同时你不可贸然闯入孩子的心灵空间。有些父母发现孩子变得不像以前那么听话了,觉得很不放心。孩子打一个电话,要盘问通话的是男生还是女生,甚至躲在一边偷听;孩子出门前总得要说清楚去干什么,有的还派人”尾随跟踪”、”明察暗访”等等。像这样对待孩子,就是没有毛病也得给管出毛病来,比如有些孩子撒谎就是给”管”和”逼”出来的。

9 孩子渴望交往     

       初中时期每个人喜好交往,迫切需要朋友,迫切需要友谊的时期,初中同学之间的感情交往,往往是最纯洁、最真挚的,因而许多人在这一时期结成了终身难忘的友谊。这种纯真的友谊,不仅对他成年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他少年时期的身心发展,更具有特殊意义。他能使少年感到集体的温暖,生活的可爱和社会的美好,它能在少年的学习、生活中,产生意志的力量,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少年的学习和生活需要友谊,少年要创造美好未来需要友谊,少年要实现人类崇高的理想更需要友谊。
   
作为中学生的父母,不仅要珍视自身的友谊,更要关心子女这种日益强烈的情感需要,社会性的需要。父母长辈要丢掉“怕”字,树立“敢”字,大力帮助并引导他们结识好的朋友,建立纯真友谊,让他们走出狭小的自我空间,在与集体的相处中感受温暖和愉悦,在心与心的交往中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孩子升入初中以后,随着身体的急剧成长发育,青春期来临,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明显增强,产生了强烈的成人感,与此同时,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受人尊重的需要,友谊的需要和交往的需要,都迅速发展起来。其中,与同年龄人的交往需要更为强烈。在他们 学习知识、寻求浪漫、探索人生的成长过程中,常常感到有许多困难需要排解,有许多知心话需要找人诉说。但是由于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和“闭锁性”的心理特征作怪,他们不愿再找父母或老师去倾诉,而喜欢找那些兴趣相投,地位平等的同龄伙伴,相互之间无拘无束地敞开心扉,有滋有味的纵情谈笑,无须讲礼节,更不要相互提防。通过这样的交往,他们既可以减轻因生活单调、学习紧张带来的种种压抑、紧张、孤立和烦恼,还可以感受到朋友之间真诚的理解、宽容、支持和赞赏,激发起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如果孩子因为种种原因不能交友或不会交友,那就会自我封闭心灵之门,阻隔了与周围同学们的思想交流,其心灵就将会被孤独和苦闷所缠绕。日久天长就形成孤僻沉默,举止谨慎,因此常常会遭到周围同学的冷遇。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他的身心健康。
   
交往还可以使初中生能正确认识自己,利于他确立自我形象。能否正确认识自己,一直是一个萦绕在人们心头的问题,一个刚由儿童逐步向成人发展过度的初中生,随涉世不深,但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已产生了不少困惑,其中主要的是对自我的困惑,他们常常反问自己:“我究竟世怎样的一个人?”“我究竟有什么长处?还有哪些短处”“我有没有出息?”我究竟该做什么?”这一系列问题,任凭他个人的苦思冥想,也不到解答。在与父母、师长等长辈的交往中,由于地位不平等,大人会管束他,他为了迎合长辈的意愿,勉强去做长辈们所要求的一切,因而对他的评价仍不是他真实的自我。只有在与同龄伙伴的交往中,由于地位平等,民主相待,不必做作,不用提防,他就可以通过伙伴的反映和评价,得出较公正的答案,从而正确认识自己,认定、确立周围形象。

 
    初中生的交往,不但促进了他们身心的发展,还能培养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促进他们主动参与社会化的过程,以利于他们及早只好我社会化伦理道德规范,发展健全人格和发展个性,为将来独立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他们的交往(尤其是与异性的交往),有助于个人培养端庄的礼仪,幽雅的谈吐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备高尚道德情操的人。

去年,在澳大利亚享有盛誉的考菲尔德学校,有44名十四、五岁的初中生,来到原离家乡且文化背景非常不同的南师大附中,学习生活了五个星期。校方还特别要求,到中国的第一天,每个人要和三个 中国人交朋友,要弄清他们的姓名、职业、住址,而且,这些交往必须是主动的。其目的用该校校长牛腾的话说:“学生不仅是澳大利亚的公民,更应是世界的公民……在未来世界,要努力具备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生存的能力,成为世界劳动力大军中合格的一员。
   
 这位校长的大胆举措和远见卓识,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今年,我们学校也有六名学生到英国见学。―――――

我们今天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自由竞争的社会,变化和变革都是十分剧烈的社会。任何社会成员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并取得成功,那就不仅要凭借知识、学历、技能和特长,还要有广泛的社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且随着国家越来越向国际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未来社会对人人的交往能力还会有更高的要求。一位外国心理学家就曾明确列出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公式:成功=30%的才能+70%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当然,这种论断还不尽科学,但是至少我们还可以由此得出,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是如何迫切和重要。
   
美国心理学家最近对三万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年级越高,在学习成绩方面,朋友的影响要远远大于父母。

 引导和帮助孩子学会交往

   
初中生思想单纯、喜欢与同学交往,但是,他们年龄较小,认识水平低,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又喜欢感情用事,如果父母在孩子的交往中,不进行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他们就可能和不良的友伴混在一起,是非不分,讲哥们义气,耍流氓作风,以致误入歧途。因此,对于初中生的交往,父母切不可疏忽大意,掉以轻心。既不能听之任之,任其自由交往,也不要草木皆兵,严加防范。而是要充分利用他们喜欢交往的心理,因势利导,正确地引导和帮助他们建立纯真的友谊。

   
当孩子怀着兴奋的心情,积极准备升入中学时候,父母就要有意识地进行择友的引导。要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爱集体的人、爱学习的人交朋友,不能与品德低劣、染有恶习的人交往。

父母要重视并尽早帮助孩子克服交往中的不良心理。在心理辅导与咨询中我们发现以下不良心理对初中生影响较大,特对大家作个提醒:
   
自傲心理。现在的初中生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中许多人因为生活在娇惯的环境中,因而与伙伴的交往中,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总觉得自己优于别人,盛气凌人,自以为是,甚至不愿与人为伍。
   
自卑心理。有些初中生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与伙伴的交往时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不足的地方太多,优势太少,失去了交往的勇气和信心。
   
害羞心理。也有一些初中生在与伙伴的交往时,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表情羞涩,神情不自然,往往不敢充分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尤其是初中女生,受到传统习俗和家庭管束的影响,这种表现尤为突出。           恐惧心理。有的学生在与伙伴交往中,特别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不由自主地紧张、担心和害怕,以至于手足无措,语无伦次,严重的还会发展为交往恐惧症。

   
孤僻心理。也有的学生行为孤僻、偏执,为人孤僻,不愿与人交往,几乎没什么知心朋友,严重的还会成为孤僻症。
   
嫉妒心理。还有的同学对同学的长处和优势、荣誉和成绩十分不满,总认为他还不如自己,自己要有适当的机遇,会干得比他还出色。因此,就怀着极度不平的心理,对其冷嘲热讽,甚至采取一些不道德的手段。
   
以上仅仅是初中生交往中一些不良心理主要表现,此外还有猜疑、自恋、自私、虚假等不良心理,这些对初中生的人际交往都会产生极大的不良影响。因此,父母要尽早帮助子女防止和克服这些不良心理,让他们能尽快地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

 

指导孩子怎样与朋友相处

 

在子女交朋友的过程中,父母要不断地进行指导:对待朋友要真诚坦率,以诚相待,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努力做到热情、关心、彬彬有礼。处事要宽宏大量,不计较个人得失。每个人的性格、情趣各有不同,交往中就要尽量尊重朋友的意愿,主动寻找双方都感兴趣的事物进行交谈。每个人的心理还都有心理敏感区,那就要在平时说话、玩笑里,尽量避免刺激朋友心理敏感点,不要刺痛他心灵的“疮疤”。还要告诉子女,在与朋友相交时,要特别讲究信用,凡自己不容易办到的事情,切不要轻易答应,说话也要留有余地。但凡自己能办到的和答应办的事,那就要千方百计尽力去办。如果遇到意外,事情没办成,就应主动向朋友说明情况,以取得对方的谅解。

尊重孩子的意愿

在孩子交往过程中,尽管需要父母的指导,但父母也要尊重他们的意愿,让他们用途一定的自主权。在选择朋友方面,父母和孩子的意见常常会不一致,只要对方不是品行太差,还是尽量先尊重孩子的意见,然后在他们交往的过程中,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帮助。父母还应尊重孩子的朋友,欢迎他的朋友到家里来做客。父母这样做,既可以表示自己对孩子的尊重,也可以进一步密切与孩子的关系。

当孩子结交了不大好的朋友时

   
由于初中生涉世不深,辨识能力不强,一时不慎就可能出现不良的交往。万一自己的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父母由于初中生涉世不深,辨识能力不强,一时不慎就可能出现不良的交往。父母切不能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而应该细致地做好思想教育和积极防范措施。一般来说,当孩子结交了不好的朋友并犯了错误的时候,绝大多数孩子会怀着借悔恨又害怕的心理,这正是父母对他们进行细致教育的良机。如果父母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方法,则会让孩子产生对立情绪,甚至破罐子破摔,以致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耐心地弄清情况,再诚恳地与孩子进行感情沟通,说明孩子犯的错误,既有孩子自身的责任,也有父母疏于防范、关心不够的责任。在找到亲子两代心灵上的共鸣点以后,再进行教育,提高孩子的认识。必要时,还应与学校、有关方面联系,终止孩子与不良朋友的交往。

10
、教育孩子正确对待异性之间交往

初中生进入青春期以后,随着性发育的成熟和性意识的萌芽,自然而然地会对异性产生好奇、爱慕之情。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由此明显地越来越频繁。据有关专家研究,在初中阶段,愿意与异性交往的比例,随着年级的增高而逐渐增加。初一时为35.4%,到初二猛增到68.1%。初三时则达到79.6%。由此可见,初二学年是初中生异性交往发展的高峰期。另据一项资料显示,初中生中与异性同学经常交往人数比例占与同学交往总数的82.6%,其中已有爱慕对象或已确定恋爱关系的比例约为26%。少男少女这样频繁的交往,引起了许多的父母的不安和惊慌。有的担心这样会影响学习,有的害怕孩子与异性交往时出问题。特别是女孩子的父母,千方百计阻止女儿与男孩子交往。究竟应当怎样对待孩子与异性交往呢?
    第一,尊重孩子正常的异性交往。异性交往与异性间的友谊,是青春期少年成长的需要。这种交往的特点具有群体性,即交往不是固定在某一个专一的对象上,而是觉得与异性相处都很愉快,因此,愿意与尽可能多的异性交往。这种交往对孩子是有益的,既有助于孩子在交往中学习、体会和掌握自己与异性不同的身心特点,行为规范,学会承担与自己性别角色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也有助于激发孩子学习的积极幸福、主动性,促进自己身心健康地发展。对于这种正常的异性交往,父母应予以尊重和支持,但也要教育子女,在学生时代,男女同学之间应建立如兄弟姐妹般的友谊,提倡男女同学广泛交往,集体活动。即使是在男女同学单独相处时,也要光明磊落、理智相处。特别要提倡,男同学充分尊重女同学,特别照顾女同学;女同学也要自尊自爱、自重自强,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同学之间纯洁的、真挚的友谊,促进彼此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第二,慎重对待和处理孩子非正常的异性交往。当发现孩子不是与异性集体交往,而是频繁地秘密地专门与个别异性同学交往时,父母就要高度重视,谨防这种非正常的异性交往走向早恋。但是,在发现这种反常现象以后,父母应冷静对待,正确处理,千万不可惊慌失措,甚至如临大敌,百般阻挠。一旦处理不好,子女们会误以为自己被孤立,压力反而转化为“动力”,促成他们结成“患难之交”,并且会转入“地下”活动,给教育、引导工作带来极大的障碍。最好是:

摸清情况。先细心观察孩子有什么异常表现,一般来说,孩子在进行非正常异性交往时,常常会有一些明显的迹象,如心神不宁,神不守舍,说话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学习心不在焉,成绩下降很快;经常借故外出,归来谎言不断;零花钱用得很快,变着法儿向父母要钱;信件、电话增多,地址、通话人姓名却不详等等。观察以后,再做一番分析思考,孩子的交往过密是否在早恋,还是自己判断不当。如果情况属实,就要找出原因,是交友不慎受人影响,还是受黄色录像、读物诱导,思想有了变化,还是在家缺乏温暖,另求爱抚等,以便心中有数,好进行有的放矢的教育。

关心教育。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受到性生理发育和性心理发展的驱动,再加上外界复杂环境的影响,在异性交往中一时难于把握分寸,这也是难免的。但是少年人纯真之情的自然表露,与他们的道德品质没有任何关系。要知道,此时他们的心理微妙复杂异常敏感,既有痴迷热烈的一面,也有彷徨恐惧的时刻,他们时时在察言观色,注意父母的态度。特别在他们成绩下降或外出频繁时,戒备心理和对不起父母、老师的负罪感同时并存。如果父母能一如既往地在生活上、学习上对他体贴关怀,就能增强他的负罪感,触动他的理智感。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再跟孩子交谈沟通,才能取得他们的信任,有利于对他帮助和教育。

以理服人。对孩子的这类问题,只能说服,不能压服。父母应通过平等谈话、促膝谈心的方式,使孩子明白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长知识、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而非正常的异性交往,不仅会影响自己的发展,还会严重地伤害对方,要是真正喜爱一个人,就要对这个人负责而对他人负责的最好方式,便是把爱慕对方之情,化作学习的动力,并使情感升华,朝气蓬勃地去追求共同崇高的理想只要父母坚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循循善诱,持之以恒,子女会体谅父母的良苦用心的。

要有耐心。子女从接受教育到有所转变,会有一个较长的激烈的思想斗争、感情变化的过程,而且还会出现小反复。这是一条规律。因此,父母在帮助和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足够的耐心,切不能操之过急。古人云:“欲速则不达。”
 在这一过程中,父母最好还能采取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帮他转移兴奋点,也可以请一些孩子信得过的人,配合自己,协同作好孩子的工作。但这一切都必须小心谨慎,千万不能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总之,交往是初中生强烈的情感需要和社会需要,父母应该努力创造条件,让他们在广泛的交往中,寻找到与自己谈得来、合得拢、并能相互促进的好伙伴,建立和发展友谊关系,让他通过这一美好交往,达到自我完善和加速自身社会化的进程。

 11
 良好的行为习惯是道德规范的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决议》还告诉我们,行为规范属于道德规范的范畴,是道德规范的基础,因此,要搞好中学生的思想建设,就必须抓好他们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其中,文明习惯、遵守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应上是重点。
一、文明习惯
   
社会呼唤文明,未来呼唤文明。未来社会的文明进步程度与这一代人的文明水准有直接的关系。为了使每个孩子成才,必须从做人的教育开始。而做人的教育又是从文明习惯的养成开始。文明习惯主要是指人的仪表、用语、待人接物、卫生等方面的习惯。这几个方面都是人外在美的表现。中学生要注意自己的外部形象,做到仪表整洁、优雅,举止端庄、有风度。
   
 要教育孩子做到整洁,例如,每天洗脸,洗脚,经常洗澡、洗头,坚持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勤剪指甲,勤换洗衣服。要做到端庄,坐、立、行姿势合乎健美要求,服装发型朴素大方,合乎中学生身份,不仅要考虑美观大方,还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身体健康发育。要训练孩子使用“您好、谢谢、请、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用语;指导孩子在待人、接物、行事中正确使用文明用语。要教育好似子从小养成遵守时间的习惯,参加会议或各种活动,不迟到、不早退,安静听讲,不大声喧哗,这既是养成人良好习惯的需要,也是对被人的尊重。要教育孩子不吸烟,不喝酒,不随地吐痰,不打架骂人,不说脏话;做举止文明,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要乐于助人。改掉乱扔瓜皮果壳、纸霄,待人接物彬彬有礼,要乐于助人。改掉乱扔瓜皮果壳等恶习,不赌博,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看宣传色情,凶杀,迷信的坏书刊和录象,不听不唱不健康的歌曲,自觉抵制腐朽文化,不涉足妨碍身心健康的场所。做到拾金不昧,不受利诱,爱惜名誉,不失人格;遇见外宾,以礼相待,不卑不亢,维护国家荣誉。
   
 讲文明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要重在做,讲文明的过程,其实就是随手做的过程。诸如,随手关掉楼道里的忘关的灯;随手将赃物仍进垃圾桶;在阅览室里看书,看完报刊后随手摆放归位;发现别人的自行车倒了,随手扶起;下雨时,邻居家没有人,随手将其晾晒的衣物收回等等。这些举手之劳的小事,虽然耽误了自己的一点时间,但却使讲文明落到了手中,给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形象,给他人送去了方便和温馨,非社会营造了健康、文明的生活氛围。
   
培养孩子的文明习惯,是家庭、学校教育的共同责任,如果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文明公民,他们的行为就自然而然的形成风尚,促使我们的祖国在文明的氛围中健康发展。
  二、尊纪习惯
   
纪律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公共生活中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则,严守纪律是现代人应有的素质,尊规守纪是孩子形成良好品德的需要,也是孩子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条件。任何一个人要自由、幸福的生活、学习、工作,都必须有一个稳定的环境,而这种稳定的环境,如果没有秩序和纪律的保证是无法实现的。
   
尊纪习惯的养成,要从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家长必须对孩子经常进行民主、法制和纪律的教育,晓之以厉害,使他们懂得,任何一个人,必然要受到集体、社会、国家纪律和制度的制约。违法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违纪就要受到纪律处分。让他们懂得:做为中学生,首先要熟悉国家为中学生制定的《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了解学校的规章制度,如课堂一日常规、校园纪律、集体活动纪律、图书馆纪律、食堂纪律等。熟知交通规则、治安条例以及各个公共场所的有关规定,时刻不忘遵守这些规章制度。其次,父母对孩子打人,骂人,糟蹋东西、偷窃扰乱社会治安等不良行为,必须及时提醒,批评及时制止,否则,会使孩子变成“老虎屁股摸的得”的小霸王,后果不堪设想。要让孩子懂得:没有纪律就没有自由,要自由就必须守纪律。
三、生活习惯
   
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会提高人们的学习效率和劳动效率,不会休息就不会工作。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就必须要求孩子能按照身心运行的规律来组织自己的活动,这将有利于身体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
   
要珍惜时间。时间是宝贵的,对任何人都是有限而又共同的,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财富。有人计算过,一个人一生按80年计算,学龄前6年,退休后20年,睡眠约18年,剩下的只有36年时间。36年学习要占去七分之一,工作约占七分之二,剩下的七分之四,一般由自己支配。要知道孩子学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领会“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盛年不再来,一日不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家长不仅要指导孩子会合理安排每天的时间,还要知道孩子善于利用点滴时间,合理安排学习、娱乐、休息。讲效率。这一点,在21世纪竞争激烈社会里尤为重要。
四、学习习惯
   
 青少年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力军。我国经济建设的后劲,取决于他们这一代人的科学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学习是长期艰苦达到脑力劳动,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良好学习学习成绩的先导。青少年正处于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思想集中,记忆力强,有了好多学习习惯,就能提高学习效率。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上课习惯,做作业习惯和预习习惯。
   
上课前要认真准备好课堂学习用品,把上课用的书、练习本、笔记本和其他学习文具准备好,并进行可前预习;课堂上要集中精力,认真思考,加强领会,积极发言,做好笔记;课后要积极巩固,认真复习,实践应用。要认真做好家庭作业,做到自己独立完成,不抄袭他人的作业,书写工整,卷面清洁,做到问题不过夜,错误及时订正。
  
 预习有课前预习,阶段预习,学期预习等多种方法,并可作出预习笔记。认真的遇险,可以提高课堂的学习质量,提高听讲水平,可以加强记课堂笔记的针对性,更可以提高孩子自学的能力,改变学习的被动局面。通过预习,可以作好接受新知识的准备,防止课堂上出现听“天书”现象。
   
  课后的复习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关键。复习从以下四个步骤来完成:
1.
独立地把老师上课内容回想一遍。
2.
认真看一遍教科书,弥补课堂印象模糊的部分。
3.
整理好课堂笔记,加工笔记内容。
4.
看参考书,使知识向宽度和广度发展。
   
提高作业的质量。做作业是为了及时检查学习的效果,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可以提高思维能力,可以为复习积累资料。做作业时,先认真作好作业前的准备,认真审题,然后认真做题,争取一遍做对,力求做题速度加快,并能独立检查。作业要工整、简明,条理要清楚,围绕学习的中心内容作课外习题,认真更正错题,还要养成保持作业,以备复习时用的好习惯。
   
要注意保证孩子充分的睡眠和休息,是其大脑处于最佳的准备状态,以充沛的精力迎接第二天的学习。
五、劳动习惯
   
 劳动可以培养人的吃苦精神,战胜困难的 毅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增长聪明才智,促进身心健康发展。人就是劳动创造的,智慧就是劳动的结晶,劳动会使孩子越来越健康,越来越聪明。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求学生:主动承担收拾房间、洗衣、做饭、洗刷餐具等力所能及达到家务劳动和其他劳动。
   
德国在法律中对进行家务劳动有明确的规定,他们要求:10岁到14
 孩子,要洗餐具,给全家擦皮鞋,并在花园里劳动;14岁到16岁的孩子要在菜园里翻地和擦汽车;16岁到18岁的孩子要完成每周依次的房间大扫除。这些条文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至今仍然有效。
   
有人将各国中学生的每天劳动时间作了相对比较,美国1.2小时,泰国1.1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中国0.2小时。外国之所以重视劳动,是因为他们把劳动看作是培养孩子实际能力的重要途径。

要制造条件让孩子去劳动锻炼,在劳动实践中让孩子真正懂得劳动者的崇高和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在心灵深处真正诸如劳动人民的感情。把劳动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结合起来,激发他们的劳动兴趣。对孩子来说,主要是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完成自我服务的劳动和参加公益劳动。家庭的扫地、拖地、到垃圾、擦窗户、洗碗、烧饭、买菜、烧菜都应该会做;洗衣服、铺床、叠被子等都应该自我完成;为邻里、大院打扫卫生,为集体的义务劳动,在学校上劳动技术课,都应该认真进行。
  
孩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正确的劳动态度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形成的。家长应该告诉孩子:劳动就是改造我们周围的环境,使我们的生活、学习环境变得更舒适更美好,更有利于我们成长;劳动能强健我们的体魄,磨练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精神;体力劳动是脑力劳动必要的调节,有利于我们身心健康发展;每次劳动都是一次重要的学习、锻炼的机会。孩子劳动后,要及时进行评析总结,指出其优缺点,引导孩子去欣赏自己的劳动成果。要安排孩子一项需要长期持续的劳动项目(如洗碗),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
    
现在绝大部分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里被视为宝贝,一些活儿,甚至一些简单的小事如扫地、洗碗、洗衣服。,都由家长包办,家长只让他们专心读书,能考上大学。无数事实证明,这种把学习和劳动对立起来的观念,有百害而无一利。家长如果不走出这个误区,久而久之,养成了这些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在家里没有劳动习惯,在学校了自然也不想参加劳动了。
   
新世纪已经站到我们的家门口了,未来强手如林,科技和商战的激烈竞争,是那些养尊处优的“小皇帝”们难以应付的,只有让孩子在风雨雷电中锻炼翅膀,磨练意志,在劳动中学会多种本领,才能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发展下去。

 

12、家长言传身教
家长需要注重家庭示范作用,引导孩子在模仿中养成良好习惯。一个人的优良品德行为和高尚情操的练就,离不开从小的教育培养。父母是孩子最亲密的人,父母的一言一行无不感染着孩子,甚至一些举止在他心灵上会留下深刻的烙印,把自己孩子培养成有良好道德操行的人,乃是在提高全民族素质这个历史重任中,为人父母者应尽的义务。
   
在家庭环境中,一些父母可能没有注意,其实子女每时每刻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父母进行观察和模仿。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一方面能使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养成好习惯。中国有句古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是讲身教的重要性。言教是指平时不要在自己的儿女面前,议论影响他们健康发展的事,例如总是在孩子面前讲学习好坏一样挣大钱,这就会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一位去过日本的学者,发现日本的父母大多都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地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比如过马路等候绿灯亮时一定站在黄线外,出外注意仪表整洁,行路礼让他人,排队不争先恐后,不边走边吃零食、喝饮料,不在公共场所喧哗吵闹等。
   
父母的言行时刻熏陶着孩子,注重言传身教能使孩子在家长这面镜子面前自律成长。孩子的眼睛是“摄象机”,耳朵是“录音机”,家长的言谈举止通过耳濡目染烙印于孩子心上。例如家长待人接物对孩子的影响就甚大。比如有客人突然来访。你态度,就能铸就孩子热情、好客的作风。假如你和邻居关系“谦让随和,豁达大度”就能培养孩子宽容、厚道的作风。

posted on 2007-07-02 19:55 王增印 阅读(613)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

导航

统计

留言簿(4)

随笔档案(9)

文章档案(5)

搜索

积分与排名

最新评论

阅读排行榜

评论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