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尊严哪里来

    有一位教师上了一堂公开课之后大发感慨,说自己“很没面子”。原来该教师课上提的问题,学生都能对答如流,“对话”成了直接的一问一答,而教师所期待的课堂生成,也就成了一厢情愿的“单相思”。课后一了解才知真相,学生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本课堂精讲的资料,教师的每个问题的答案早已在那些资料上“闪亮登场”,有了这样的“靠山”,教学过程想不“顺畅”也难。如此的“顺畅”是谁之过?“很没面子”的背后是什么刺痛了我们教师的神经?笔者以为,这恰恰是教师的“思考缺失”所致。

综观教师备课,有几个不是视教参为“救命稻草”,不敢也不想越雷池一步。久而久之,教师如此,我们的学生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于是,纷纷效仿,教参竟也成了学生的“抢手货”。面对这样的教学状况,我们有些教师非但不感到“没面子”,反而乐在其中,还盛赞学生的“聪明”呢。这是教学的悲哀,而更可悲的是,教师的尊严由此丧失殆尽。

教师的尊严哪里来?来自独立的思考。朱永新曾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这里的“用心”就是思考。

思考让教师拥有教学尊严。教学工作是教师一辈子的事。倘若教师没有独立的思考,他的教学必定是照本宣科,他的方法必定是陈旧老套,他的课堂必定是死气沉沉,他在学生眼里只能是一个浅薄、平庸之人,他也永远无法赢得学生的尊敬。一个善于思考的教师,他会反复研读教材,他会不断推翻已有的设计,他会在细“磨”精“磨”中找到最佳突破口,他会让学生“眼前一亮”。我很欣赏余映潮老师的做法,无论这篇教材教了多少遍,绝不重复原有的教法。这是教学的勇气,更是教学的智慧。要想在教学中出新出彩,思考是唯一的途径。

教学上没有捷径可走,惰性无法与创新结缘。如果说教学是一次摆渡的过程,那么,教师的思考精神便是让船前行的桨。笔者虽没有多少才气,但是平时的教学中信奉这样的原则:学生知道的不教,学生懂了的不教,教参上现成的不教。我要让我的学生每天怀着期待来上课,每天带着春天般的笑容依依不舍地离开教室。善于思考是我唯一的法宝,我坚信,思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教学尊严。

在教师的教学过程中,“思考”更多地表现为对教学的反思。林崇德教授提出这样一个公式:“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从这个层面去看,不善反思的教师其实就是一个没有“教学道德”的教师。教师若想赢得教学尊严,只能靠不断的思考。

思考让教师拥有人格尊严。说实话,我们的教育环境并不那么“干净”。虽然,现在从上到下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应试教育的痼疾依然没有彻底根治,尤其是社会和家庭的应试压力使得教育改革举步维艰。在这样的生存环境中,我们有相当多的教师选择了屈从,选择了让灵魂“出窍”,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干脆“将应试进行到底”,还“理直气壮”对学生说“是为你们好”。不要以为我们的学生什么都不懂,不要以为我们的学生一定会买你的账,其实,在学生的心里,你早已是“爬着”甚至“跪着”的了。“站不直”的教师恰恰是没有人格尊严的教师。要想让自己“站直”,就不能被世俗所左右,不能叫庸俗而又功利的教育现象牵住了鼻子,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而支撑教师“站直”的正是教师的独立思考。

著名特级教师程翔呼吁“教师要敢于说‘不’”,黄玉峰老师说自己是教学上的“叛逆”。说“不”也好,“叛逆”也好,都在告诫我们:不要跟风,不要媚俗,不要迁就。教师要始终保持思考的姿态,这样的教师才算拥有人格尊严,才算是过着“有尊严”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