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希贵言论精华录 

人生深度篇:

l          从25年前进入教育界至今,在教师、校长、局长的三种角色变换中,李希贵人生的关键词始终如一:读书、思考、改革。

l          李希贵从小饱览群书,工作后涉猎了很多西方企业管理书籍。这些西方有效的企业管理理论,给了他很多启示。

l          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人。

l          我的许多点子,几乎都是在和朋友聊天或者出国沿途空档中想出来的。

l          罗素说,他之所以有所成就,正是由于 16岁前始终没进学校,一直在家和祖母闲聊。后来他进入剑桥大学,对他影响最大的,也是同著名学者怀特海等人的聊天。(转)

l          从班主任、教导主任到校长、教育局长,李希贵始终是一个教育者,但很多时候、他却能跳出教育,在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下俯视教育。这样的思维方式,可能得益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和广泛的交游。

l          他还有许多企业界的朋友,经常帮他出主意,也促使他读了许多管理学和经济学书籍。松下幸之助、德鲁克等管理大师的智慧,深深地影响着他的教育管理。

 

教育篇:

l        教育其实很简单:一腔真爱,一份宽容,如此而已。

l        对一个人的成长而言,情感的种子总是播下的越早越好。

l          当一个孩子感受到来自成人世界充分尊重的时侯,依旧是他的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开始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心智自觉开启的时候。这样的成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成长。

l          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l        和学生平等地坐下交流,才知道她们并不是小孩子。

l        我们应该反思,也许你并没有把学生看透,可他们却把你看透了。

l          学生渴望的不是偏爱,而是公平、公正;得到不应该得到的,会给他留下永远不能消除的阴影,甚至在他的同学中,他永远都抬不起头来。

l          教育与警察不同,教育的成功绝不是抓出一个小偷,它还有比抓小偷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用情感改变一个孩子的心灵……

l          我们常常过于看重管理的权威,却往往忽略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

l          教育是塑造心灵的艺术,教育的伟大、神圣在此,教育的艰难也在此.

l          如果把考试紧紧定位在评定优劣上,考试就必然成为一个教育的怪胎。

l          什么时候孩子们会在我们的课堂上学会独立思考了,什么时候孩子们能够探寻属于自己的答案了,我们的教育也就成功了。

l          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这是教育的永恒!

l          教育学其实是“人学”,而“人学”应该是最大的学问,也应该是人人首先应该认知的学问。

l          向学生放权利、放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大量阅读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

l        每一位教师、每一个成人,都应该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转)

 

 教育改革篇:

l          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 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l          “学生是学校的主人”这一论点呈现了现代教育工作者思想上的混乱,在眼花缭乱的‘新理念’中迷失了自我。它让我们反思的是: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l          关注学生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这个目标,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

l        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

l          我们在为学生设计课程时,从来都是从成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没有从孩子本身心理和生理的规律,根据他们的实况和需要下手。

l          各项规章制度,每一个改革方案的出台、修改,用我们的脚去为孩子订做鞋子,还是站在我们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学习篇:

l          人在特定的年龄阶段就应该读特定的名家名作,一旦错过了这个阅读阶段,我们不但会失去阅读的愿望,而且也难以收到特定成长阶段所需要的“精神营养”。

l          长期以来,用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已经严重违背了语文学习的规律,训练代替不了积累,没有大量的诵读、涵咏、感悟和体会,语文水平便不可能提高。

l          一切教育都应该从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入手。一切制度都必须从关注人本身的需要出发,脱离人文关怀的制度只能成为束缚手脚的镣铐。

l          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情感方式投入学习,比怎样学习、学习什么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