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访中国知名教育家李希贵

       中国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李希贵上月在我国多所学校进行交流访问。 

  我去给他做专访的时候,他把自己刚出版的新书《学生第二》,签了名送我。 

  我以狐疑的眼光看着他说:“局长,现在人人都说‘学生第一’ ,你哪里能说‘学生第二’?”   李希贵以早已料到有此一问的神情回答说:“正是要‘学生第一 ’,才要‘学生第二’。不能‘学生第二’,就做不到‘学生第一’ 。” 

  访问由此开始。 

  听李希贵谈如何为了“学生第一”,必须先“教师第一”;谈如何不把学校办成“文明监狱”;谈学生和学校对“好老师”标准的差距;谈“如何不能像一般人一样生活”等等,均让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 

  只有“教师第一,学生第二”,才能真正达到“学生为本”、“ 学生为中心”、“学生为主体”的目标。 

  中国知名教育家李希贵(47岁)接受本报专访,谈到这个吊诡的教育理论。 

  他说:“当一位教师和一名学生发生争执,到校长室去评理时,校长应该批评教师,还是应该批评学生?据说,有些校长认为应该批评教师,因为,学生是学校的主人。我觉得这个反应,呈现了现代教育工作者思想上的混乱,在眼花缭乱的‘新理念’中迷失了自我。它让我们反思的是: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 

  这位从山东高密县一所乡村中学语文教师做起,历经副校长、校长到成为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说:“我认为关注学生应该先从关注教师开始。教育是塑造人的事业,塑造学生美好的人生。这个目标,只能通过教师来完成。 

  “用幸福才能塑造幸福,用美好才能塑造美好。任何关爱,只能通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谁都没有办法改变。一位教师,在校园、在课室举手投足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他可以春风化雨,也可以让学生‘近墨者黑’。” 

  李希贵从小饱览群书,工作后涉猎了很多西方企业管理书籍。这些西方有效的企业管理理论,给了他很多启示。 

  他说,美国罗森柏斯国际集团的老板豪尔对“顾客至上”的说法很不以为然。他认为,尽管对员工来说,顾客处于第一的优先位置,但是对于公司来说,只有把精力集中在员工身上,才能获得成功。 

  李希贵说:“豪尔认为,当公司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员工就会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同样,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可是,长久以来,我们有没有想一想,长年累月生活在学生中间的老师们生活得幸福吗?心情好吗?脸上有笑容吗?” 

  在出任高密四中校长、高密一中校长期间,他更加明白“寻找力量”的重要。 

  他说:“我相信‘管理者是动员他人来实现自己理想的人’。如果仅仅靠自己力量,最多只能做成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要有更大目标,就必须学会向上下左右来寻找支持你的力量。能够动员他人来实现自己的想法,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管理者。” 

  学校的力量首先来自教师 

  李希贵认为学校的力量,首先来自教师。只有教师在学校的办学目标实现过程中处于第一位,才会协助校长落实他心中教育理想。 

  正因为这样,在他主掌的学校有一个规定:遇上雨雪天气,不允许怀孕教师上班。 

  他说:“这既是对老师的爱护,也是学校降低管理成本的考虑。天气不好,路面湿滑,万一有个三长两短,老师本人痛苦,家庭不幸,学校也要在人力、物力上全力以赴。还有,由于缺课而造成的损失更是学校非常看重的。天气恶劣,怀孕教师一天半天不上班,表面上缺了课,实际上他们往往会千方百计弥补,把损失降到最低。” 

  另外,李希贵还在校园里设置了“教师成果展厅”,是一个写满了荣誉、洋溢着自豪,最让教师心驰神往的地方。展厅分三部分:一是荣誉厅,铺满了教师们在教学工作中获得的荣誉证书和奖章。二是著述厅,陈列了教师一本本的教学论著和一篇篇教学论文。三是丰收厅,摆满了学生参加各种竞赛活动的奖杯、奖状、奖品。这些荣誉的主人虽是学生,但是背后却有着指导他们的教师的身影。 

  他说:“我向来不赞成把教师看作是‘蜡烛’、‘春蚕’、‘铺路石’,那种把教师的工作视为仅仅是为学生献身,他们悲剧性地活着,仅仅是为了造就学生的幸福的说法。 

  “我认为教师应该是‘托起太阳的人’,但同时,教师这个职业,也应该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一个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成就自我。” 

  为什么把学校办得像“文明监狱”? 

  “把学校办成学生不喜欢的地方、不向往的地方;把学校办得像文明监狱一样,正是我们的悲哀。” 

  为什么会这样呢? 

  李希贵说:“这是因为我们在为学生设计课程时,从来都是从成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而没有从孩子本身心理和生理的规律,根据他们的实况和需要下手。” 

  那该怎么办呢? 

  他说:“有一位专家说,每一位教师、每一个成人,都应该蹲下身来和孩子说话。当蹲下来和孩子处在同样高的水平线时,才会看到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成人眼中的世界很不同。只有蹲下来,和孩子站在同一个层面思考问题、研究问题,从而设计课程时,才会更贴合孩子成长的规律。可惜,过去,我们对孩子研究得太少,结果处处‘禁止’、事事‘不准’,还为把学校办成文明监狱而自豪。 

  “其实,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解放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 

  接受惨痛教训后才省悟 

  李希贵的这个省悟,是接受了从学生给他的惨痛教训得来的。 

  他说,26岁那年升任高密四中副教导主任,在一次“追捕”四名爬墙出去打乒乓的学生行动中,被学生一句“老师,除了学习,你到底还允许我们干什么?”的话,让他无言以对。 

  28岁那年升任高密四中副校长,为了在一次运动会管好观众席的秩序,他要检查队伍每小时公布各班秩序得分情况,有违反纪律的学生,还在现场通过广播点名批评。一天下来,点名批评了17名违纪学生,对三个秩序不良的班级,也公开警告。 

  正当他为自己能整天把近千人的嘴巴管住,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前所未有、井井有条的运动会秩序而沾沾自喜时,一名教师告诉他,在一个还没有完全凝固的石灰墙上刻了几个让他震惊的字:“校长逝世文艺晚会——为什么要开这样的狗屁运动会?” 

  他后来从学生的周记,才了解了他们的怨怼。坐在观众席上的学生说,他们对做给别人看,而自己备受煎熬的这个运动会“恨之入骨 ”。本来不能上场参与比赛已经够难受了,连当个摇旗呐喊的观众都不允许,把运动会变成折磨学生的集会,还有什么意思?李希贵自省说:“是啊,为什么我们总喜欢办一些学生不喜欢的事呢?” 

  又有一次,四名高二学生在五一节到北京和深圳玩过头,犯了旷课一星期必须自动退学的校规。李希贵当时坚持要学生退学,并立刻贴出告示,公告全校。 

  一切纪律都必须小心施用 

  这让四名学生和家长非常着急,大家都没有想到后果会如此严重。高密四中的领导经不住学生和家长的苦苦哀求,决定让学生重回课室。 

  当副校长的李希贵惊悉学校领导作出这个决定时,非常恼火。他找着领导质问:“这是管理的权威,我们的校规,还要不要?” 

  他说,他永远记得学校领导对他一字一顿地说:“校规,要又怎么样?不要又怎么样?你那个权威,还能比孩子上学更重要?” 

  李希贵对此事的省思是:“是啊,我们常常过于看重管理的权威,却往往忽略了管理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如果以牺牲孩子的前程命运作为维护管理权威的代价,这不但背离了管理的初衷,而且这种管理最终必然走向死胡同。一切纪律都必须小心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们的工作做好,没有别的目的。” 

  李希贵语录 

  “在‘我最爱戴的老师’评选活动中,学生爱戴老师的理由与我们学校‘官方’的标准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两者没有一则重合。 

  学生认为这样才是好老师: 

   *尊重信任学生; 

   *公正对待每一名学生; 

   *知识渊博; 

   *善于与学生交流; 

   *有幽默感。 

  学校‘官方’的标准是: 

   *教学成绩突出; 

   *工作兢兢业业; 

   *业务熟练,基本功扎实; 

   *关心热爱学生; 

   *备课认真,作业适量。 

  ‘官方’的标准是坐在办公室拟出来的,很明显是一个重视成绩、重视结果的标准。而学生更看重的,则是与他们的生存状态息息相关的人。由此审视我们的各项规章制度,每一个改革方案的出台、修改,还是用我们的脚去为孩子订做鞋子,还是站在我们的立场去思考问题。” 

  “在我笔记本电脑的桌面上有这样一句话:不要像一般人一样生活,否则你只能成为一般人。把这句话反过来说,也许会更清楚:如果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你就不能像一般人一样生活。 

  我的一位老领导总是喜欢跟我们这些希望事业得到超常规发展的同事说这样一句话:你没有超常规的思路、没有超常规的办法、也没有超常规的措施,你却想达到超常规的目标,这怎么可能? 

  是啊,这怎么可能?你想成为不同一般的人,但却一直俗不可耐,像一般人一样生活、一样工作、和一般人有一样的追求、一样的思维方式,像一般人一样朝九晚五、一样春种秋收,你凭什么可以成为不同一般的人?” 

  “‘学校’这个概念据说是希腊人发明的。在希腊文中,‘学校 ’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他们看来,只有在闲暇的时候,一个文明人才会花时间去思考和学习。我的许多点子,几乎都是在和朋友聊天或者出国沿途空档中想出来的。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思想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素说,他之所以有所成就,正是由于 16岁前始终没进学校,一直在家和祖母闲聊。后来他进入剑桥大学,对他影响最大的,也是同著名学者怀特海等人的聊天。” 

  “我们的毕业典礼,在颁发证书给每一名学生时,司仪必须同时宣布该同学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全部荣誉奖励。甚至某一次作业、哪一科竞赛获奖也可以提到。这项议程所用的时间很长,但老师、同学们却始终情绪亢奋,感觉不到冗长。被邀请的家长不少还感动得热泪盈眶,有的甚至不由自主地走到自己孩子的老师面前鞠躬、握手,典礼气氛十分热烈。在这样的气氛中,每个人都受到了尊重,都感到了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了这样一种感觉,还会没有动力和热情吗?” 

  “叶圣陶说,在中学里,教师也应该逐步少讲,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到中学毕业的时候,学生如果完全可以自己学了,那才算真的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