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文虎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教学理念,语文教师如果能够充分的利用好教材资源,准确地寻找到自主学习的“突破口”,那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将成为一个十分轻松、愉悦的“过程”。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共同行们参考。

 

一、利用“题眼”质疑,引导学生自问自答。

“题眼” 不仅反映着文章的主题,决定着文章的内容,而且也决定着文章的结构和深度。学习一篇文章之前,首先带领学生针对课题(并落脚在“题眼”上)质疑,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很好的教学方法,因为自主学习的“问题”是自己提出的,自然学生会有更大的兴趣。但是也有不少教师为了“省时间”、“讲效率”,往往从学生通过质疑提出的众多问题中挑出“与自己教学设计中切入的主题”一致的问题,从而展开教学……我常常觉得十分可惜,这等于放弃了大量的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打击了部分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因为许多同学提出的问题被“粗暴”的置之不理。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提出的问题水平有高有低。以《蟋蟀的住宅》一课为例,有些问题属于“呆问”,没有太多回答的价值,如:

蟋蟀喜欢吃什么?

蟋蟀爱穿什么衣服?

蟋蟀为什么有住宅?

……

有些问题属于“简问”,通过初读课文,或者查一查字典就可以解决,如:

“住宅”是什么意思?

蟋蟀用什么建住宅?

“蟋蟀”是什么?

……

有些问题属于“高论”,立意高,空间大,需要师生间、生生间反复的探讨与交流,如:

蟋蟀是怎么建住宅的?

蟋蟀的住宅有什么特点?

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是伟大的工程?

……

既然利用了“质疑”这个教学平台,我们就要充分重视每一个学生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初读课文,师生间就会重视“高论”,解决一些“简问”,淘汰一些“呆问”。围绕“高论”,再读课文,坚持以读为本,善待学生的个性质疑,引导他们自己去通过读书活动进行自问自答,培养学生的积极进取、主动探究的精神。

 

二、利用“泡泡”提示,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语文教师常常告诫学生说:“不动笔墨不读书。”可是学生常常是提起笔来,无从下手,最多是划一划生字、圈一圈词语,久而久之就会觉得无聊、觉得厌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随文的“泡泡”提示,设计精巧,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指导学生“读书动笔墨”的好办法。

《鸟的天堂》中有:我知道“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的原因了。——请把你知道的原因写在旁边,或者从前后文中划出来……

《秦兵马俑》中有:这是我搜集到的秦始皇陵彩绘铜车马的图片。——“铜车马”的特点怎样,请把你的看法写下来……

《语文园地七》的展示台:我们根据自己写的成长故事排了个短剧,现在给大家演一演。——给自己的短剧取个名,把自己担任的角色记录下来……

“泡泡”不断地为学生的学习指点迷津,慢慢的,“泡泡”成了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三、利用“导读”统领,引导学生自动自觉。

我们先来看一份对比(选自第七册教材):

内容

能力目标

课前导读或课后思考

第五组

将感悟课文理解内容、认识事物增长见闻、品味语言领悟写法、陶冶情感受到熏陶等方面整合起来,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认真阅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长城

了解长城高大坚固、气势雄伟等特点,感受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及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我们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颐和园

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感受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激发探究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我们来讨论一下: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从课文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秦兵马俑

想象兵马俑的神态与气势,激发民族自豪感。

  ……认真默读课文,想象兵马俑的神态和气势,在谈谈读后的感受。

从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

1 、“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是统领全组课文的能力目标。

2 、每篇课文的能力目标都演化成了操作性强的讨论话题。

基于以上两点,教师在做课前教学设计时,就能做到一方面目标明确,使用教材时敢于取舍、正确取舍,不至于误导学生;另一方面留给学生的学习空间广阔,有利于学生自动自觉,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四、利用“彩图”攻玉,引导学生自斟自助。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当到学生学习文本遇到困难的时候,利用课文彩图引导学生自斟自助,常常收到事半功倍、出乎意料的效果。因为课文彩图色彩明丽、形象生动、虚实相济,令人耳目一新,它是展示学生独特感受的重要平台,是深化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载体,也是陶冶学生心灵情趣的良好素材。

     记得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起初一直十分顺利,眼看着就要像许多次教学一样,进行收尾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叶圣陶爷爷与作者肖复兴之间的事,可为什么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呢?文章写爬山虎的内容并不多啊。”同学们被问懵了,我也显得准备不足,怎么办?我让同学们将描写“爬山虎”的内容都找出来,可只有三处,也比较简单,问题还是没有解决……一时陷入困境之中。

     这是我打起了“彩图”的主意。我让同学们观察“彩图”,观察之后进行交流,交流集中在以下三点:

     1 、彩图的主题是“叶圣陶爷爷”与“肖复兴”的交往:叶圣陶爷爷平易近人,肖复兴同学有如春风拂面。

     2 、交往的地点是书房:书桌、沙发、台灯、条幅等。同学们还通过“百度”查找得知,条幅“ 得失塞翁马,襟怀孺子牛 ”的意思是: 热爱生活的态度,不在于得到什么,而在于不去眼热什么,胸怀若谷,心里只有他人,没有想过自己的一己私利。

     3 、“绿绿的爬山虎”是背景……

     对呀,背景是起什么作用?起衬托的作用!“爬山虎”葱绿、跳跃着迷离的光点、虎虎有生气……原来都是起衬托的作用,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让作者难以忘却“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教材资源无处不在,彩图虽小,却不要忽视了他的价值。

 

五、利用“栏目”实践,引导学生自出心裁。

     依托教材,能够让教师带领学生入乎其内,依托教材,还能够让教师带领学生出乎其外,这样才能真正 “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园地”中设置了“我的发现”、“展示台”、“宽带网”等体现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栏目”。充分利用好这些 “栏目”, 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往往能够自出心裁。在利用这些“栏目”时,我建议教师们使用中立足“编在组后、用在组前”,“编在组后”是指教材编排时编排在一组教材的最后,“用在组前”是建议教师们在使用时要将其放在一组教材的最前面。这样有两个好处:

     一方面,可以为“栏目”中提出的学习方法提供大量的语言文字训练的机会,从而真真让学生习得技能。第七册“语文园地六”中“我的发现”提出: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如果只是利用字典查一查“绾裤”,联系上下文理解“战马千乘”,那是远远不够的。将这一方法带入课文学习之中去,其价值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这些方法的引入,可以对文章的理解学习带来极大的帮助。第一组课文提出“边读边想想”,可以令人身临其境。在这组课文当中,同学们可以想象:潮水浩浩荡荡的壮观,大峡谷中千姿百态的水流,鸟的天堂的热闹,火烧云的千变万化……为了编辑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主题的手抄报,在本组教学之前就提出来,每篇课文教学时不断提醒,让学生们获得借鉴的机会,自然就会水到渠成,手抄报也会极具个性,甚至会有别出心裁的佳作。

 

     课标实验教科书提供的资源十分丰富,只要做个有心人,你就会在教学设计中时时眼前一亮,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时处处茅塞顿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