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gsound src = " /blog/”url " ” loop =- 1
        来到广州,驻在祈福,干着教书这一老本行,突然眼前一亮,就像乡下人进城,我左顾右盼,我如饥似渴,我贪婪地学习,因为要生存先要适应,适应之道,唯有学习先行。

       校长有时对我说:“你很聪明……”我对校长说:“您是我智慧的源泉……”我知道校长是在鼓励我,可我是真心地庆幸:专家就在我的身边,一本翻不完,需要你用心推敲的活教材就摆在眼前。这部教育百科书散发出诱人的魅力,成了我南下广州的第一加油站。记得有一次,校长说:“我们要特别关注学生的身体。想想,如果学生在我们这里六年,成了近视眼,你自责是小事,你如何向家长交代,人家一辈子都要架着一副眼镜,成为一种负担,我们于心何忍。”信手拈来的事例,朴素的语言,表述着多么深刻的教育思想。于是我不断地以各种方式与校长交流,在交流中感受其高尚的人格,在交流中聆听其对各类教育行为的解读,在交流中形成新的工作思路,在交流中不断增添克服困难的信心。常常,我很在乎别人的评价,透过别人的评价可以找到自己的不足,甚或是盲点误区,供继续学习时参考。校长对我的评价也不另外,倒不是因为她是行政上的校长,而是因为她是专家,她的评价是有高度的,是无私的,是一种爱护。在这种爱护中,四年多来,尽管路走得蹒跚,却学到了许多新的东西,不断地改造了自己,超越了过去。

       看看杨瑜老师批改的作文,就知道她的学生为什么那么喜欢她,她是用心在与学生交流。想想第一届六<1>班毕业生,几乎囊括了校内所有大赛的桂冠,就会明白邓泽东老师的多才多艺,是多么的宝贵。听听民乐队的演奏,李德成老师告诉我们什么?那就是“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抽时间参加一次数学科的教研活动,感受一下胡昕老师的热情,你也一定会激情参与的。入校至今,教过语文、数学、劳技、社会、思品等等,做过教务员、校长助理、总辅导员、班主任,今天窃据主任一职,有过许许多多烦恼,不多的快乐之一是,有许多的机会向这群来自五湖四海的同事们学习。他们不是完人,也没有光环,但并不影响我把他们当作学习的榜样。秦秀珍、刘敏、王炯、程婕、阳宁、史胤、曾玉华、陈逸、尧燕峰等等,这些人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不求名,不求利,为人宽厚谦逊,始终支持着你,帮助着你,在你最困难的时候,以各种方式鼓励着你……一想着就觉得幸福,我就是通过学习来感受这份幸福,来珍藏这份幸福的。到叶落归根时,我会对身边的年轻人说:我曾经遇上了一群好人,我努力地向这群好人学习过。
 
       99年度,校长邀请陈晓老师为我们上了一节示范课。课后交流时,陈晓老师说:“你们年轻,要多看一些理论书籍……”有人记住了她的前一句话,私下里发了一些牢骚,我记住了她的后一句话,制定了新的学习计划。于是订下《简报》,买来一些名家著作,设立了摘录本……长期以来,我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集腋成裘,接受了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明白了许多道理,认识上有了质的飞跃:原来苏霍姆林斯基也和我们的老祖宗一样,十分重视因材施教。看了张伟老师的《小学语文“球形”阅读教学原理与应用》之后,教材的分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听了特级教师贺诚、于永正的语文课之后,又迫不及待买回了他们的专著,多少日子里,读着他们的书,感受着他们的艺术人生。听了特级教师窦桂梅执教的《曼谷的小象》,建议学校购买了这套录相带,与语文科的教师再次品味……过去读理论书籍,总觉得枯燥乏味,如今亲切多了,看来还得好好感谢陈晓老师呢!

       到了祈福,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机会,不但把我们带出去,到省一级,市一级学校去参观、学习,还把我们挂靠在东山区教研室去培训,甚至不惜财力请来专家、学者为我们讲课。学校如此良苦用心,我有什么理由拒之门外呢?我深深地知道:倚老卖老,坐吃山空,在这里是没有市场的。吕敏、许汉、盘桂凤、郭巧智、麦志强、俞述怀等等,每次,我像一位虔诚的小学生,聆听他们的报告,听完之后,常有一种“通窍”的快感,记得有一次听郭巧智先生的讲座,讲到“当前教师的一般缺陷”时,我如坐针毡,好象讲的不是普遍现象,而指的就是我这个特殊的个体。常常以此来鞭策自己,通过学习来充实自己。

        再谈谈学习信息技术的心得吧。说自己是自学成才,那是太自负,吃百家饭长大那是真实写照。电脑桌前一坐,不耻下问,病急乱投医,身边的人都是我的老师,今天学一招,明天学一招,供日常需要的其实就那几招。向张老师学几招,向李老师学几招,有了长进,与人交换几招,博采众长,年深日久,十八般武艺就通了几般,不要迷信所谓的高手。其次是静下心来,自己去做自己要做的事,求人不如求己,今日快不起来,慢慢学,明天就慢不下去。四年前,让我去编排学校的总课表,那简直是天方夜谈,今天让我去编排课表,单论电脑操作技术,那是小菜一碟。有一天,一位同事对我说:“我觉得,你的编辑技术比较高……”我听了,耳朵根很顺,心里极舒服。这就是学习带来的快乐。

        通过这样地学习,自信适应了学校的发展,随着学校被评为“区一级学校”,也自信适应了广州的教育环境。这时,刚想喘一口气,时代又把我们推上了课程改革的浪潮,于是又马不停蹄踏上了新的学习征程。

        2002年,我建议学校成立教研之家。从结果来看,没有管理好,实在是有些歉意,我个人从中却是受益非浅。在新课程学习方面,占尽了天时、地利,等于把一个偌大的书房搬到了自己的办公室,各类科目的课程标准及解读书籍,常常让我爱不释手。其间,我把各课程的基本理念与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罗列在一起,进行对比,最后归纳为两点:“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常常带着这两点去读书,许多理解水到渠成,心中窃喜,以为有成。带着这两点去审视身边的教学行为,许多问题迎刃而解,心中窃喜,以为有用。02年度下学期,学校组织“祈福新秀”教学花会,其中课例交流的主题为:“运用学科教学的新理念,展示学科教研的新成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学校良好的学风和教风。”真是太好了,我把这次活动当作以课会友的好机会。我大量地去听课,与教师进行交流,珍藏下不少优秀的课例,私下里把一些教师引为新课程学习的知音。学校请来专家,我就借助专家的点评去点化自己的愚钝,其乐陶陶。在制定计划、组织竞赛、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虽然工作烦琐,但是有大量的机会,这就够了,于是乐此不疲。因此在总结中写道:“面对新《课标》……只有本着边工作、边学习、边研究的态度投身到校本研究中去,我们的教改之路才会走得更远、走得更宽。”

        古人说:“书从疑处翻成悟。”这话一点不假。今年,学校成功申报国家级课题。初读课题研究方案,挺唬人的,这个理论,那个理论,要是打个哈哈,也就过去了,说是要提出修改意见,于是牛脾气又上来了。想方设法找来资料,仔细一读,顿悟不少,并提出:“把构建主义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当作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没有针对性。”后果然之。我们身边有许多问题,默然视之,终成问题,严肃待之,问题解决了,自身提高了。

        我们身边有许多学习机会,麻木待之,机会稍现即逝,热情加入其中,终有所获。学校嘱写个人成长历程,自感尚未成长,于是捡一些学习中的芝麻小事勉强凑合到一起,惟恐贻笑大方。因此,以散记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