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14  评论-28  文章-49  trackbacks-0
    

提问是一门艺术。能否掌握课堂提问的艺术,对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我在本学期的第二次公开课《〈宽容〉序言》后的反思,浅谈一下我对“提问”的理解。

在《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教师应该循循善诱,启发诱导学生,让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之中,营造“愤悱”的情境。要营造这个情境,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要真正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善于把学生的思考的频率调谐到“愤悱”的情景之中。在我的这节课中,也是设计了许多导向性的信息,以为学生已经理解了,悟透了,于是一个劲地提问,出现了课堂提问零碎的现象。或许课堂的气氛是活起来了,但在其中,也可窥见我的教学提问有很大的不足。

在我的课堂导入中,我的导语为:什么是序?序有什么特点?序有几种类型?这是一种复习式导入法,应该说这三个问题涉及了关于序言的最重要的知识,可以巩固学生的已有知识。可是,学生回答时直接跳到了第二个问题上,虽然我及时进行了追问“你还没回答我第一个问题呢”,但这个步骤同时也占用了课堂有限的时间,40分钟的课堂时间,每一分钟的浪费都是危险的。是什么原因呢?恐怕,责任在我的提问上,接连的三个问题,显得十分零碎,学生来不及思考第一个,就来了第二、三个,学生的思维被打乱了。因此,提问要有条不紊,要注意先后。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才能让学生真正的达到“悱愤”的境界。

课堂教学的设计中,针对难点重点设置导向性信息诱导学生独立思考,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已有的能力状况,这样,我们在课堂上才不会急于提问或总结,我们才不会违背可接受性的教学基本原则,才能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是我在部分环节中,总是迫不及待就发问了,请甲同学,又请乙同学,再请丙同学,一些时间空耗在教师的提问之中了,而有些问题思考价值又不是很大。在分析“漫游者”“无知老人”以及“无知山谷”的时候,我就对学生进行不断的追问,其实,学生在几分钟里根本解决不了这么多问题。要知道,看完课文之后,学生还需要时间针对设计的问题回视,筛选信息,而筛选信息必须花

 

相当多的时间。尽管学生课前有预习,但就是预习,也不可能一下子解决这么多问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理解速度毕竟还是有限的。从这点来看,我是高估了学生的能力。其实,在这个环节中,只要把时间交给给同学,应该是把课堂交给同学,比如我可以直接让学生把“守旧老人”、“漫游者”的特点通通找出来,而课文后半部分“无知山谷和绿色牧场的幸福生活有何不同”也可以让同学自由的说,自由的补充。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动起来,真正发挥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他们可以做得很好。这样看来,我又低估了学生。因此,问题的预设,不仅要从教材出发,也要从学生出发。真正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激情,而这时候,教师才可以相机诱导启发,总结归纳,做到环环相扣,教与学默契配合。

此外,在我的课文分析中,在分析完漫游者形象之后,我马上就跳入了“失望把恐惧赋予那些由于恐惧而逆来顺受的人”的理解,形成了前后内容的脱节,学生会感到问题来得很突然,而无所是从。在这个环节中,如果能在提问之前设计一个坡度,让学生的思维自然过渡到老师所期望的情境中来。而有些问题又缺乏思维目标,“漫游者是成功的英雄吗?”这个问题对于学生而言,几乎无需思考就可回答“是”,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难以得到发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问法“漫游者的牺牲对广大村民来说有什么影响呢?”转弯抹角地把问题以曲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人生最振奋的时期是在学校度过的,课堂应该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对于教师来说,珍惜课堂、搞好课堂教学,既是珍爱和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也是教师珍爱自己的生活和生命的表现。因此,在教学中,我时刻记住以饱满的热情来面对我的学生,在提问过程中,我的情感自然流露,表情、眼神、手势、体态等非语言行为也恰当运用好,用津津乐道的热情和神采奕奕的神情使学生感觉师生同处于“一个水平线上”,从而缓解心理压力。学生回答完后,我会通过微笑、注视、点头等动作,把重视、赞赏、鼓励、期待与安慰等情感递给学生。在这方面,可能也是作为年轻老师的比较容易把握的一点。我也是因此,而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能够体会。

提问的艺术,需要更多的实践让我去发现并掌握。

 

posted on 2006-06-19 20:27 岸畔 阅读(150)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所属分类: 学之无涯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