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耿申主任座谈整理

2010.3.23 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

早在几年前看了《教育科研札记》,后来由迫不及待地阅读了《教育使命感悟》,耿申主任的名字自此印在了脑海里,但苦于没有直接接触请教的机会,感觉可能缘分没到吧:)

中午听文凤说耿主任下午来学校,我兴奋地赶过去,于是有了下面的收获。

一、关于北京小学翡翠城分校的课题研究思考

1.“锅的理论”:总课题就是一口大锅,子课题就是锅中的小锅。可以借势,也会被干预。

关于学校课题研究是依托总校大课题,还是摆脱任何束缚、单起炉灶自定方向的问题?应该说是各有利弊。大课题之下可能会因为不得不服从总课题的一些规定动作,有很多不自由的地方,但也可以可虑用“大锅煮自己的饭”或者说“挂别人的羊头卖自己的狗肉:)”,这样可能有很多平台和局面可以更开阔。

那么是否大课题很多专家资源会对研究开展有大的帮助呢?恰恰相反,这可能正是参与别人研究的弊端。因为如果你要想“煮粥”,而这些专家恰恰也在“煮粥”,那么你感觉很好,假如专家不煮粥呢?可能就是干扰!

2.学校“研究”……

有些研究课题抽象后的表述好像不讲课程,但是到具体实施层面还是要从课程体系中实现。

考虑学校研究的问题,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研究孩子如何成长的更好?二是研究教师如何成长得更好?再具体点儿归一,就是“培养人的问题”。

学校的研究一是“结构性——横向”;二是“时间性——纵向”

结构性:志愿者服务、种植、竞赛、采访啊…..

时间性:事件(天时、地利、阶段

完整的教育举例:

做前:讲一讲“什么是志愿服务?有什么意义”( 先有感知)

做中:然后去做志愿者服务的事儿(,做了就好;几个不违反、几个不强求)

做后:可以借鉴《史记》太史公曰的方法谈体验,锻炼表达(清楚流畅、具体生动)

3.强调“设计”

前期是否有设计?后期是否有总结和概括(加工提炼)——是否一盘散沙,取决于此。

有了设计,就像搬砖瓦的时候,每个人提前就知道这块儿砖瓦的位置,搬来就放在那,一砖一瓦的就会建成一个房子;没有设计,大家也在板砖,搬起来随意摆放,最后就只能东一堆、西一堆的瓦砾。

4研究实施

确定课题的过程也是沟通的过程,要让每一个参与者在选题的时候、确定研究方案的时候就开始介入,即便于集思广益也便于在过程中达成共识,今后可以顺利的推进研究。

5.研究切忌

研究是“目的取向”还是“工作着力点”?这是有根本区别的。真正的研究切忌太强烈的“目的取向”,二是基于工作实际,考虑学生发展这个终极目标,方方面面的细致设计和实施。

 

二、关于教研室课题研究的探讨

我考虑的是,大兴区实际困扰时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落差问题。基于我们近几年的实践,我们觉得前期的《教师基本功细则》可以作为学科教师校本培训的课程资源,我们每年的达标考核可以成为达标评价的标准,那么在未来三年在实践的检验中修订、改进、摸索,我认为可以拿出一个《小学教师学科专业标准》在区域内作为学科教师达标的依据。

针对以上想法,如何确定课题?

具体分析:这涉及了“合格标准”“校本培训” “专业发展”三个角度。

1.       合格标准:从选题看,理论层面上存在的问题——好像在否定现存的示范学校教师教育标准。如果真的否定,那属于理论层面研究。

2.       校本培训:校本培训属于职后培训,面对合格教师做提高层面的培训,这种提升无止境、也因人而异。追求的应该是“让所有的人在自己的基础上每天有所进步”。

3.       专业发展:专业发展提高是永无止境的,校本是校内解决问题,外出学习是校本的延伸,而脱产培训不属于校本。

考虑实际情况:可又按照工作的思路去做,不适合做研究的选题——课题是不知如何去做才研究。目前我们的工作感觉是知道怎样,去做就好了!

例如:可以把现有的师范院校的学科教师标准简化、归纳一下,针对部分转岗或非师范类教师做补偿性培训工作。

资讯:可以找找“五年一次认定教师资格”的国际标准

建议:分两步

第一步,先把问题说清楚 调研分析;叙事(深入访谈,把“根儿”挖出来)

要求:描述清楚,分析透彻。

第二部,试图回答怎么办?    选准题

 

我的思考:

研究的道理是一样的,教研室的研究也同样考虑“培养人”的问题,我们培养的人是“教师”,那么才去则哪有那个的方式,让每个教师都能有机会“在自己的基础上每天有所进步”,在区本层面也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那么作为教研人,我们更多的是采取课堂跟进的方式培养教师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感悟教学方法,思考教学策略,形成教育智慧。

那么如果我们改变原有的松散型、经验式教研模式,采取“强调教研设计、过程落实、活动后反思整理和加工提炼”的案例式教学研究,使老师们在研究课堂问题、改进教学现状的过程中,逐渐积累对学科的理解、对教学的理解,并日积月累地提升教育智慧就不应该是遥不可及的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