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们做的‘同伴研修’是怎么一回事?是不是就是把‘校本教研’换个说法?”听到这一问,我脑海里不禁浮现出2004年大兴区小学启动校本教研工作时的景况:那时有人带着这样的怀疑揣测:所谓“校本教研”不就是教研组活动吗?不会是包装个新名词追时髦、赶潮流吧?当时,面对各种不同的声音,我们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也没参与过多的争论,而是沉心静气地通过开展“走近学校、走近老师、走近课堂”的活动把教研重心下移:教研员和教师共同面对层出不穷的教学困扰;和管理者共同面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瓶颈问题;引领教师从“被动接授”式教研心态转变为“主动参与”式互动研究。几年的实践历程中,基于学校发展、教师提高、最终指向教学质量提升的“校本教研”不仅被大家接受并日益深入人心了。

教师们参与校本教研活动,解决着自己的真实问题,释放着自身的潜在能量,体验着实践者的研究自信,证明着自身在教学研究中的独有价值。时至今日,“教师要成为研究者”已成为基本共识,“校本教研”与以往“教研组活动”的区别也已不言而明。那么“同伴研修”与“校本教研”又是怎样的关系呢?大兴区教委20085月下发的《关于在小学开展同伴研修 扎实推进小本研究的意见》,应该可以让有疑问者了解些端倪吧!

回顾大兴区近几年的教研工作,确实体现着我们“在实践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行,在不断进步中逐渐积淀教研文化”的工作追求:2004年我们提出校本教研,倡导教师要观照自己的教学困扰,做解决问题的实践研究;2006年我们提出教研文化,强调教研人员和一线教师要共同努力,构建合作、共享、多赢的教研共同体;2007年我们提出课题教研,尝试探索研修一体的创新教研模式,不断丰富教研文化的内涵,提升教研文化的品味;2007-2009年接触到张铁道博士的“同伴研修”理念,我们就开始认真领会和不断实践“教师同伴研修实践策略”,以“课题研修”思路,引领全区小学在不断地改进教学中凝聚队伍、发展教师、推进课改。几年的实践历程中,大兴区小学教研工作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促进着教师和教研队伍的专业化发展。

张铁道博士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更有很多成功的探索,是我的导师。谈到同伴研修,张博士认为:做研究,最重要的是要进行需求调研,这样才能确保研究有意义;做同伴研修要注重资源建设的过程,要通过尊重每一位参与者的实践体验,让人人有机会体验成功,这样才会使得每个研修同伴始终保有高涨的参与热情。

两年多的实践让我对张博士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伴研修是一种关注普通教师经验的资源建设活动,更是一种立足需求调研、强调解决问题、重视参与者体验的行动研究。同伴研修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活动设计”。同伴研修的实施是一个动态过程,其中每个阶段的研究成果都不仅要成为今后研究的资源,还要成为跟进研修的起点。同伴研修活动不仅非常关注每位参与者观念的转变,更关注他们能否有改进自身实践的行为。

以上对于同伴研修的实践体验不知可否给不明白“同伴研修”的朋友和其他有类似困惑的同行们一个交代。

 2008年元月20日至今已整整两年。两年中,大兴区小学的同伴研修实践涉猎了教学、德育、管理等诸多领域,涵盖了区本、校本等各个层面。整理两年的实践案例,让我感到内心既欣慰又忐忑。欣慰的是:参与同伴研修实践的每一位志同道合者,都体验着成长、感受了快乐,见证者自身价值的实现。忐忑的是:参与或旁观研修活动的人,因为传统教研“单项输出思维”和“简单等靠思想”的束缚,把“同伴研修”看成“看起来很美”的事物——懒于去深入理解,懒于去身体力行。

 如何让“同伴研修”理念受益于更多的教育同仁呢?我们带着困惑、体验着磨砺,将“教师同伴研修”由感性操作逐渐引向理性思考的实践。并着手把两年的同伴研修实践探索归拢、梳理,提炼出体现大兴区特色的教研课程——《教师同伴研修实践策略初探》,供广大一线教育同行分享。

《教师同伴研修实践策略初探》的“初探”一说绝非谦虚,因为我们深知自己的探索可能还稚嫩,很多思考也还不很成熟,有些认识还有待提升,某些观点也需要商榷。但作为实践研究者,我们权且“抛砖引玉”,相信有理论专家和实践同行的指点迷津,会使我们今后的研究方向更明、思路更清,水平也会逐渐提高。

衷心期盼我们的实践能给您以启发!真诚期待各位读者的批评指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