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911

地点:我办公室

参与人:刘芳(主持)   龚常玉   薛娟

背景:

龚老师召集二小和一中心的教学主任座谈各校“同伴研修”活动后续跟进情况,一中心提供了几套材料,我从中颇受启发,于是组织了这次的沙龙式会谈。

龚:作为教研室文字编撰工作负责和课题管理组负责人,曾一直参与这项研究工作,暑期配合我着手《同伴研修手册》的研制

薛:曾参加过北京市学前教研室组织类似活动,聆听过张院长的“同伴研修”案例际研修策略报告,深受启发,自行组织尝试组织了一次业务员张参加的同伴研修活动,有一定的实践体会……

l         一中心的启发:

1.“研修模式”:基于主题沙龙式的共建共享模式; 基于专业发展的网络平台模式 ;基于常规教研活动的即时性研修模式等。

解释:(补充)

 

2.“研修制度”:常规研修活动的时间保障;阶段研修活动的评价制度;研修成果的交流制度;研修活动资金保障制度

 

3.“研修内容”:着眼于资源建设

围绕专题的建构——聚焦话题

经验资源的发掘——聚焦人物

4.研修特点:

多元互动:不是单向的,有输出也有回应。 组织者、参与者、旁观者。

自然参与:不是被动的    参与而且主动性很强

主动建构:有取有予    有任务——自觉思考;有价值——主动贡献;

过程性

实践性

 

——树状图:同伴研修模式的              同伴研修内容的:几线并行

 

l         研讨后对“同伴研修”的新认识:

策划组织同伴研修活动须需回答的几个问题:

为什么?——需求分析:可以形成什么资源?

组织次活动基于什么需要?

结合活动背景资料及“需要”分析明确围绕什么“主题”?

怎么做?——活动设计:最大限度的发掘并加工资源

活动前:

组织者布置研修团队围绕主题准备素材:学习相关理论与经验、整理自己的实践并反思

活动中:

讨论:研修团队围绕主题细分的话题,进行小组讨论,组内负责人将讨论结果作简要记录,“物化”组内共识。(碰撞出的火花稍纵即逝,记录关键词帮助回忆整理)

交流:各小组依次汇报其组内研讨成果,组内成员可以实施补充;组织者在汇报过程中归纳整理并引导小组间互补交流。

引领:整体汇报后由教育专家或学科专家的专业引领并提升。

活动后:组织者安排后续资料整理并策划思考新的跟进实施方案

做成什么?————后续跟进:可以形成的共享资源

组织者整理活动全程资料,分文字视频两类物化成果

参与者做活动后思考,集结成为第三类物化成果

策划新的跟进研修计划,实施过程性研修。

以后将形成循环型跟进研究,并在研修中改进工作、形成新资源,发展研修团队集体和个人。

例如:

研修到一定程度,产生需求:可以形成什么新资源——为什么?怎么做?能做成什么?

 

l         几点思考(考虑)

薛:组织者不轻松——突发性情况的应对

也是自我成长的促进; 多重角色:设计、组织、归纳、整理(加工)学习者、贡献者

学习也是习惯——经常性的组织、参与同伴研修,工作中也会变得主动,因为习惯源于多次参与这样活动的强化。各方面人士的发展都会促进。

利于形成团队:多次交流,情感容易融通,交流阻碍会变少。会大胆发表、自然接纳。受众思考后易于接受上位理念的传达,理念观点传递会减少阻碍。且碰撞后的思考印象深刻,因为脑海冲击波大。

龚:参与者也不轻松——但很快乐

积极主动、不掩饰的表达:安全氛围很重要

高度集中注意力,不断思考组织观点语言;

围绕主题准备:——课前作业

围绕话题整理表达;生成性话题的应对                  ——课上表现

 

可持续性发展的教研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