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准备一节录像课,请张老师做我的指导老师,一周前把授课内容告诉老师了,因为自己因为众多事务缠身,除每天抽空就朗读几遍课文、琢磨琢磨的设计思路以外,到昨晚才静下心来,细细地揣摩如何做设计。

心里有个大体思路,就一大早来到老师家,前辈早就为我准备了新榨的西瓜汁和一杯清茶,以一派怜爱的目光等待我。

打开电脑,点击刚刚完成的备课初稿,开始汇报。

这是一次市级骨干培训项目的骨干教师风采课,要入围今后北京市各种师资培训的资源库,组织者对承担这项录课任务的老师明确要求:要按照规范统一的教学设计模板提前认真做好设计,并按时上传到项目组。模板中除了做课情况、授课内容等基本信息以外,还要求备课人介绍个人教学风格、本节课教学特色,并请指导专家写出课评

我就对照模板要求将“授课内容”“教学目标”暨教学环节等和张老师一一交待。说真的,我挺紧张的,一位张老师对教材理解把握准确是有名,我们做了这么久的忘年交朋友,我还真没在阅读教学方面直接在张老师“门前献丑”。

我介绍完“课的主要内容”时,谈了一点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张老师边听边记,突然插了一句“你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我一愣,马上反应过来——一块备课,在前期彼此已有思考的基础上,首先应该说明白的就是目标,我先说枝节了。于是马上调整到“教学目标”和“教学环节设计”上来。听着我说,张老师时而点点头、时而记上一两笔,等我说完又问一句“你这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做什么?”,听此一问,我意识到这第一课时的安排稍显“拥挤”了,但还是解释说“这一课时我会将自主读书实践放在第一位,其他的作业设计放在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是训练课?——这是三年级的课,这样按不符合学生学习特点。”在果断地否定我这一念头之后,张老师又说“你在备课之前读了很多遍课文了吧?你读一遍我听听!”还好,我已经读了很多遍课文了。于是,就坦然地打开书本,读了起来。

“6,一只小鸟…..”

“停!别读这个6,6时在教材中遍的序号,跟课文没关系。”

“《一只小鸟》,——冰心”

“停!别读冰心,读完题目,直接读课文。”

我平时还这样要求老师、学生,读书时要“读完整了”呢。

当我读到“每日只在巢里啁啾着”的时候,我读成了“diujiu”——错误的发音缘于我多年来阅读中不断强化的错误印象,这次备课虽然查过字典,正了音,可这次因为很“正儿八经”的读书,一时紧张就回到了原来的错误印象。张老师给我叫停,问我“你刚才读什么?”“啁啾zhoujiu”,我马上改口。张老师问我:“你查字典了吗?”“查了。”“我也查了,你发现了吧,这篇课文看似简单、短小,但生字多、有一些不太好读准音的字、一些拗口的句子呢。”“噢!……是!”于是我又接着更加小心、投入地读了一遍课文。

这次张老师没置可否,听完我读问了我几个问题:“课文6-7自然段为什么不连在一起呢?”我回答:“不连在一起的原因是要强化,强调‘美好的一切都已经失去’再也没有了。”“对,是强调!强调的是歌声没有了,欢乐也就没有了,作者在这儿独立成段,读书时要间隔时间长一些,因为其中意味深长啊!”

“你读了那么多遍课文,这次读还是有个别字词略微迟疑,你想想要孩子们读好文章,困难大不大?”

张老师还问我“弹子”可以读轻声吗?“清—轻—和—美”怎么理解?“自然”为什么要加引号等等问题,我一一回答。张老师说:“教师备课一定要仔细,凡有疑惑的、拿不准的一定查找中弄清楚,包括字音、词义、甚至标点,而且还要有据可依,不能靠‘觉得’这样模糊的词。”听了张老师的话,我很汗颜,自以为读了很多遍课文,产生了很多不同于初读的感受,也查了工具书,可是听张老师说完,我再读课文就发现还真是有许多忽视的地方呢!

比如说“它又出来了!”——作者用“叹号”是什么用意?后者的“自然”有点拟人的味道所以加“引号”,而前边一句“放出那赞美‘自然’的歌来”中,为什么也要加呢?从全文看,作者似乎很注意标点在表达中的作用,而“嗤”作为象声词怎么反倒没有入场龟板加上“引号”呢?

行家一出手就不同,张老师的几个问题,一下子问得我明白了好几分!张老师还根据我的意愿提出真诚的建议:

首先是明确的是要上一节真实、朴实、扎实的语文课——风格定。另外要按原计划上比较难上的第一课时——内容定。再有就是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让学生主体动起来”的理念。

张老师还提出几点中年级语文教学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字词教学虽不必太多指导但仍需要重视,还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课堂上“多读书”不能只是“量”的积累,而要体现“质”的提升,读书要求需有层次!

在张老师指导下,我梳理出如下内容:
 

《一只小鸟》第一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生字词语,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并粗知文章大意。

能力目标:引导孩子学会读书,体会自然段的表达有序。

情感目标:在体验中拨动爱的心弦,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二、教学环节

(一)导入:

1、出示课题并提问:

看到题目想——课文会写什么呢?

 

(二)把课文读正确

一般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会先看文章写了什么,然后才去练习读熟、读好。

1、自主读,提出不懂问题

要求:认真读一遍课文,不懂的、有问题的地方拿笔做个标注——可以是读不好的字、不理解的词语、句子或者标点都可以,一会大家互相帮助来扫清这些“拦路虎”。

学生:读课文,画批标注并思考。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观察自读中反映出来的、需要集体指导的共性问题。

 

2、同伴读、互助答疑(2人轮读、齐读等)。

要求:就自己合作伙伴的遇到的问题,借助工具书、联系生活等方式互助答疑。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准备好在全班交流时,向大家提问、求助!

同学:合作轻声读一遍课文;互助答疑;提出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继续巡视了解合作、互助效果,发现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掌握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

 

3、全班交流,合作解决共性问题

要求:同伴互助答疑之后,如果有未能解决的问题,请推荐代表向大家提问!

学生:合作伙伴推荐,提出问题

老师:学生提问题时要适时发问:“谁和他们提的问题一样?”——抓住相同的问题,集中指导。解决问题。

学生提到生字词语时,要马上出示标示音节的生字、有语境支持的词语等,指导共同体会、学习。

注意问题:

这一环节要求教师一定要认真倾听,及时抓住学生问题中的生成。

每当有“疑”时,务必考虑启发同学利用工具书或结合生活,独立或互助解决,避免直接给予答案。

附:

生字:觅——觅食    翎——翎毛 弹——弹子

斜——斜刺    隙——缝隙 歇——消歇  

觅——觅食(两只老鸟都觅食去了。)

翎——翎毛(抖刷抖刷翎毛,飞到枝子上。)

弹——弹子(一个弹子从下面射来。)

斜——斜刺(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

隙——缝隙(血从树隙里一滴一滴地落到地上来。)

歇——消歇(从此那歌声便消歇了。)

词语:啁啾   新意 葱绿   从此

 景致   仰望  衔     嗤  

灿烂的阳光   葱绿的树木 一片好景致

预设问题:

理解表达方式:“清—轻—和—美”?“自然”用引号是什么用意?“它又出来了!”的叹号作用?

理解词语:“斜刺” “箭也似的” “消歇” “弹子” “嗤”……

4、再读全文,在语境中体会刚刚理解的内容

教师:我们刚才读书时提出了一些问题,也解答了一些问题,现在带着我们的新理解在读一遍课文。

学生:同伴任选读书形式,自由读一遍课文。

5、小组轮读,练习读正确、读熟练

大家读了好几遍课文了,我们现在小组接力读的形式,检验一下刚才读书的成果。

要求全班同伴一块认真听,发现有问题马上叫“停”(字音、丢字、架子,甚至标点的处理……)。

学生:小组合作接力读课文(1-2)

教师:倾听学生读书发音是否正确;根据各组顺畅读下来的遍数,引导学生评价各组读书情况。

注意问题:

接力读书活动,既是检验前几遍读书的成果,又体现“练中读熟”的过程。如同学出现“读错”现象一定要给该生“读正确”的机会,让学习困难者在“等待”中留下正确的记忆、留下学习的信心!

(三)大致了解内容

1、想一想,请回答:课文写了什么? (主要内容)

学生:结合对课文的了解谈自己的观点。

教师:适时指导表达、并注意抓住可能生成的问题引导。

注:凡是牵扯到理解课文的难点部分,可存疑。

2、默读,全文有几个自然段,请标注来。

3、读书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1)美美地读一二自然段

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写小鸟(在巢里和在巢外)

每个段落有几句话?每句写了什么?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你感受到了什么?

注:思维训练的有效形式——言之有序,首先是思维不乱。

(2)小鸟的歌声好美啊,它吸引了自然,更吸引了孩子们——哪些段落是写孩子们的?

   写孩子们怎么样?

读三四自然段,体会“都抬起头来望着——”“最后他们便想捉住它。”

注:孩子们思考的问题仍然可以同伴交流解答,遇到提出和理解中心思想有关的较深入的问题,引导学生现存疑读书、“下节课探讨”。

(3)后来怎么样?你读出了什么?

读好“弹子”、“斜刺里两只老鸟箭也似的飞来。”

体会:“从此那歌声便消歇了。”——歌声没有了

“那些孩子想要仰望着它,听它的歌声,却不能了。” ——欢乐没有了

注:此刻情感基调是低沉、伤感的,师生可以共同体会,以读交流感受。

三、小结并提问:

这只小鸟可爱吗?——孩子们作了什么!?

那么“他们到底爱---还是不爱小鸟呢?”

 

简要说明:

以上是第一课时的设计。最后是情到深处戛然而止——留下袅袅余韵,为下一课时对文本的深入解读留下伏笔。

体现读书方法——画批、解疑、练习读出理解

引导读有层次——读通、读懂、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