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幸从朋友处借到一册《语文》(苏教版)教材,打开浏览,一下子被这册教材独具匠心的设计、安排吸引了。同时,我还在前一天拿到一套景山学校的教材。粗粗一比,有着这样的印象:南方的教材透着灵气、透着人文气,北方的教材体现出的是厚重的文化,带着些大气。

得点好东西就忍不住要和人分享,然后彼此又马上就自己稍显粗陋的印象,放谈两套教材的评价(彼此承认只是凭大概印象)。朋友侧重浏览中高段内容后发表观点,说:“景山的练习设计非常好,有层次,尤其适合当前一线教师的需求状况,值得借鉴。”对这点我因未细看,不敢断言。说一些不太具有可比性的话吧,景山教材我是早早就拥有过一套,现在这版和以前老版本的风格基调变化不多,我当初最看好景山教材的,是它注重名家名篇的大量引入、注重语文教材的文学色彩、体现出对文本和文化的一种尊重。但是,低段的集中识字部分我感觉虽是循汉字文化而来、体现汉字学习规律,但感觉多少沉重些,缺乏一些孩子们喜欢的灵活气儿。这一点,我觉得应该苏教版做得好! 就苏教“集中识字”部分的安排撷取零星以飧同仁,内容如下:

第一,苏教版本的“拼音部分”穿插了5课的“认一认”,共识记50个象形、独体的字根字。这些字大部分孩子们上学前就已经认得,此时认读不仅毫不费力,还能减轻拼音部分集中学习的枯燥感,增加学习趣味。即使部分孩子从没学过,也不会造成什么负担,因为这些字都是“看图识字”的理念,孩子们在反复对照图文的复现中,会自然习得。

第二,“识字部分”既体现随文识字的理念还极为符合低龄孩子的认知特点。我始终觉得“随文识字”是比较适合小孩子的识字法。对“集中识字”我有比较直观的感受,这是一种依照汉字规律,强调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识字任务的做法,同时可以使孩子在识字中了解一些汉字文化。景山的集中识字还是我在试验过“吕敬先集中识字”之后若干年才了解的,另外再03年又接触并了解到各地实验的“字理识字法”等,据说效果都不错。但以我的亲身体会,始终觉得这种识字法多少带点“填鸭”的味道,对小孩子有点残酷(不过我不仅不反对渗透汉字文化,相反我非常提倡在适当的时机做渗透,让孩子们了解汉字文化的深厚底蕴,但一定要适时、适度),而看了苏教版教材的“集中识字”设计,我深感欣慰——这才是小孩子喜欢的学习方式。看看这第一册书中五课的“识字”部分内容就不难理解我这一观点了。

识字一课,儿歌一首,会写10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多有趣的数字诗呀!

识字二课 学习积累12个词语,会写7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

太阳 闹钟   小鸟

穿衣 下床   起早

刷牙 洗脸   用餐

上学 升旗   做操

识字三课,学习积累12个词语,会写5个生字、认识7个生字。

公园 绿树 红花

小桥 流水 宝塔

转椅 火车 山洞

滑梯 荡船 木马

识字四课,学习积累12个词语,会写6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

观察   采集   昆虫

田野 树林    花丛

螳螂   蚂蚁   蟋蟀

蝴蝶 天牛 蜻蜓

识字五课,学习积累12个词语,会写5个生字、认识6个生字。

沙滩 贝壳 脚丫

海风 海鸥 浪花

珍珠 鱼虾 海带

港湾 渔船   晚霞

识字六课,学习积累12个词语,会写7个生字、认识5个生字。

喷泉 雕塑 音乐厅

花坛 草坪 林荫道

大厦 电梯 停车场

轿车 地铁 立交桥

除《数字诗》外,五课的集中识字,可以让孩子们积累60个有着一定联系的词语,并且因为在四组词语的周围,有一圈儿表现这些词语意象的插图辅助,理解起来没什么困难,真是妙!妙处还体现在以下三点:

看图识词语——降难度!

看似独立的十二组词语,实际是一组连续、有意象的词语——添趣味!

读词语、唤形象,和生活联系起来,可以应用词语讲出有意思的故事一——利表达!

以上只是我粗陋的印象,按说不足以说明什么,。但回到家,刚满六岁、即将入学一年级的小女儿对这两个一册的“选择”与“评判”,让我敢于把自己不成熟的看法摆出来了。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