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

一、沟通

师:你们谁见过我?什么时候见过我?

生:(很多学生)见过。母语诵读活动时候听过我们班课。诵读活动展示时您就站在我们班后面。

师:还在什么时候见过我吗?

生:以前您还来我们听过课,那天老师教我们读《卜算子.咏梅》

师:你们的记忆力可真好!那其它不记得我以前来听课的同学,还记得我听课那天学的《咏梅》吗?背一背吧!

生:自然齐声抑扬顿挫的背诵读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师:背得真好听!上次就是你们诵读古诗词时动听的声音让我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你们班了!我想和你们一起度过一个快乐的时段,欢迎吗?

我觉得你们班同学诵读古诗词的声音好听,抑扬顿挫,有滋有味,不拉长声,还有个人刚才说“我一天不读古诗词心里就痒痒”(同学们笑),我也喜欢古诗词,但是我和你们不一样,我现在背东西很快,但忘得更快!(同学大笑)你们要是背下来东西,可是能记忆一辈子的,背得越多、积累的越多将来你的气质、语言就都会与众不同,会令人刮目相看的。

[观课思考:唤起回忆、巩固积累、增进情感的同时我们喜欢一下子拉进了师生的彼此距离,孩子们会更愿意接受我的要求。儿时积累可以长时记忆的提醒,对孩子们背诵的热情有激励作用]

二、预热

师:按照我们实验班要求的积累任务,你们班已经背下这些首诗词了(出示活动中议程背面四海背诵诗词目录),我来检查一下你们掌握得怎么样。

生:按要求背诵了4首积累过的诗词。

[观课思考:诵读课是温故而知新,语言课需要“曲不离口”,因此,每天的诵读课都必不可少的要结合当堂新文学系的需要,检查积累]

 

三、上课

第一版块教学——以“愁”字入课。

师:我靠你们一个字,认识吗?先板书熟字“秋”。

学生:读字音

师:接着板书“心字底”成生字“愁”,认识吗?。

生: 愁(很多学生说认识“愁”)

师:知道“愁”什么意思吗?我插教材了,“愁”字你们没学过呢,如果你们认识就是你读书多,读书的时候见过它、认识了。

师:请你查查字典,看一看查字典上“愁”字的字义,一会儿用自己的话告诉我。

学生:人人都低下头迅速翻查字典,只有王星昊(因为没带)直接举手,说他知道。我示意他少安毋躁,巡视一遍,发现全班孩子十分专注,先后全查到“愁”而且知道认真阅读注解。

师:我看大家都查好了,谁能说一说?(很多人举手)这样吧,王星昊没查字典就说他知道,咱们让他说说看,你们不是查好了吗,咱们一块来检查一下他说得对不对,好吗?

生:(全班)好!

1:(王星昊)烦恼的意思

2:心里有节,打不开

师:“心里有节,打不开”就会觉得——

生:难受

师:他们两个的解释你同意吗?

生:同意

师:平时你自己读书时遇到不认识、没学过的字,会这样查字典认识吗?

会!

你们真会学习!平时自己读书就是要这样,遇到不认识的字

生:查字典

师:这就对了!心里有结就会很难过,很不舒服。今天老师想和你们分享一篇我最喜欢的古诗词之一,古诗词作者就是在抒写他自己心里的那种不舒服、难过的情绪,读读,看他是因为什么难过呢?

[观课思考:这一教学板块用5分钟。这个班孩子学习习惯确实很好,学习能力也不错。平时阅读就有查字典处理生字的习惯,这是独立阅读必须培养的习惯、能力。同学们很大旗,对每样工作都认真,对别人的表现能很尊重的倾听,适当的以鼓掌肯定。

第二板块——正确读通诗词

师:{拿出课下发《苏幕遮》教学纸,没有柱石,只按教材查出生字标了音}读这首诗词之前,我先征求意见:谁愿意借助注音和字典独自把这首诗词正确读下来,再练习2-3遍。谁愿意和一个好朋友结伴,俩人一起互相帮助把诗词读正确,也要读3-4边哦。谁自己读先举手。

学生:十几个孩子举手

师:好的,自己可以读了。想找朋友的请你悄悄走到朋友身边,马上开始合作读。

学生:很快,有612为同学开始合作,其他人自己认真阅读

[有几个人好像没太听清要求,走过来问老师“不认识字可不可以查字典”。我点头同意]

学生活动约4分钟左右,大多数人都抬起了头。

师:有同学问我不认识字可以查字典吗?当然可以啊!我们平时不就是这样做吗?字典是我们不说话的老师,它随时等着帮我们呢。告诉我们你查的哪个字?

生:“倚”

师:你们读有4遍吗?

生:有了!

师:能读读吗?[我试探着问]

生:行!

师:那就——试试。苏幕遮——起!

生:自由齐读一遍,已经是有点诵读味道了!

师:你们真是太能干了!一下子就读得这么好!

[观课思考:这一板块又大约用5分钟。这一自主合作的学习形式,充分尊重孩子的需要,可独立,可合作,而且是自愿结成喜欢的合作伙伴,看来孩子们喜欢如此,学习进度证明

了这种方式的效能。其中发现,“倚”作为二类字,孩子们大多没记住字音。学生文言语感比较强,很快就能互相带动了把内容读通了。

师:“苏幕遮”是词牌。古人很多时候配调填词,自娱自乐。哪些种类不同的曲调就是“词牌”。你们学过“卜算子”,还知道别的词的词牌吗?

学生:摇头

师:那天展示的时候,五年级同学诵读“破阵子”还有“满江红”。

生:还有“沁园春”“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对,除了你知道的“卜算子”“满江红”“破阵子”还有“菩萨蛮” “西江月”“渔家敖”“雨霖玲”“水龙吟”等好多的词牌。你们以前读了很多古诗,以后可以读读词。

刚才你们读得很好,谁能自己来读个大家听一听。(多次指名读、师生互相欣赏读)

师:让我感叹的是,你们所有的人刚才读词的时候都坐得端端正正,当我问谁来读给大家听的时候,那么多人想来试,可我叫了别人,你们马上为他鼓掌表示祝贺!懂得为别人鼓掌的孩子好可爱!

[观课思考:此处对学生的肯定非常必要,有助于孩子们巩固这种高尚的品性,文化的气质]

 

第三版块——了解诗情、词意

师:你们平时读古诗词,如果不认识字怎么办?

生:查字典

师:不了解古诗词的意思呢?

生:看注释

师:真棒!那今天老师发给你的诗词有注释吗?

生:(默然)没有

师:没注释怎么办呢?古人说“熟读百遍——”

生:其义自现!

师:对!我们读了那么多遍了,应该了解点意思了,能不能告诉老师,北宋的范仲淹写这首词,到底是为什么“愁”呢?

生:不[孩子们吞吞吐吐的样子]

师:那你们再读一遍,看看能不能知道。

小插曲:我的手机响了,马上拿出关机,并同时向孩子们道歉,爱子们用大度宽容的语气说“没关系”“老师很忙”“人人都会有错,没关系的”。孩子的确实表现大气、自然。

师:难为孩子们了!我再发你们一张课文纸。这次是带有注释的了。大概给你们三分钟,对照下面的注释读原文,想一想作者到底是为何而“愁”?

生:小声读一遍原文,然后静心默读注释

师:好,请你们和自己的朋友商量一下。

生:马上行动,三三两两自主结伴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发现大部分有了答案。

师:我请我们班来得最晚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范仲淹在《苏幕遮》中到底为何而愁?

[该生迟到近十分钟,一直不太自然,]

生:是因为长期会不到他的故乡,他才有愁思

生:一阵掌声!

师:你们的掌声,说明你们都同意他的观点?

生:对!

师:你们认为从那句读出来的呢?读一读

生:齐读:“黯乡婚,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教师随后引领大家又一次诵读最后一句“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号绵长的愁绪啊!现在我们要使出游客一座飞机、火车、轮船,古人呢?坐马车,划船,走路,一个皇帝从西安到泰山还走一个多月呢,除去一趟要想回家就很不容易,就会非常想念——家乡、亲人。个人还喜欢用草写离愁“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再诵读一遍。

生:齐生诵读,这次更是情浓、意重的诵读。

师:酒入愁肠愁更愁,好农的愁绪啊,相思成愁、作泪。这一段写尽了乡愁。那前一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的。

生:秋天黄色的光的景色又是就让人觉得心情不好。

师:

你怎么知道写的是秋天?

生:“碧云天,黄叶地”秋天树叶才会变黄,才会落满大地。“秋色连波”有直接写了“秋”字。

师:上面一段写了无尽秋色:碧云、黄叶、秋波、寒烟的一派秋色。下篇写自己想家,思乡之情,情到深处就会化作“相思泪”。将来你的人生有什么喜怒哀乐也都能够以如此优美的语言抒发出来,是多美好的事啊!

生:神往的样子

 [观课思考:课前,主人特别指出的班内智利稍差的孩子,也全神贯注、投入地诵读了一遍。读后的安静思考、自主讨论的有序——确实没有一人游离课堂之外的表现,都显示出孩子平时学习习惯的培养。]

 

第四版块——品读诗句,再悟其情

师:再读一读这首《苏幕遮》,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多读读。

生:专注地读画

师:

生:极为动情地读第一句。眼前出现黄色的光,非常耀眼,我喜欢这种景象。

师:一派秋色,流光溢彩,好美!还谁也喜欢这句,一块儿读一读。

生:

师:还有人喜欢别的句子吗?

生:我喜欢“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师:让我们来欣赏配乐朗读《苏幕遮》

师:一派思念家乡的浓情啊!还要听一边吗?

生:要!

学生:再次欣赏,随着录音动情诵读。

师:词本来就是古人用来吟或唱的。想听听配乐演唱的《苏幕遮》吗?

放录音:欣赏邓丽歌曲《苏幕遮》

 

课后:

你们喜欢老师今天这样上课吗?回去做两件事:

一是自己回去录音:配乐朗诵。

二写几句话:我们喜欢老师怎样上课。

 

整理比较匆促,只希望留下一些记录供自己思考。

雅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