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阅读《教育走向生本》这本书,书中一条“尽可能的托付”的教学理念我非常赞同。回想自己曾经准备立项研究的“深度参与的课堂教学”课题,其实就是想通过设计让学生全员、全程、全心参与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知识的获得快乐,这与生本教育理念异曲同工。总想尝试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但各种原因一直没能有完全如我所愿的实践体验,629四海完小的三年级课堂上,孩子们自信、自主得快乐学习场景,终于满足了我的一点点愿望。

这是第三次见到四海小学三年这个班的学生。第一次是来听课题实验教师郭老师的课,课上师生一起学习诵读《卜算子咏梅》,当时孩子的表现给我留下很好的印象。626的课题阶段交流活动上,我又一次走进了这个班级,那天是学习周敦颐《爱莲说》的经典句子“予独爱莲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对于三年级孩子学习带有长句子的古文我心里确实没底,何况因为时间关系我根本没看教案更没听试讲,但不知为什么,对这个班孩子我似乎有一种信任。果然,20分钟的诵读课上,孩子们没多大障碍地就把这句话不仅读通、而且读懂了。听课老师们满意、赞赏的表情让我对他们又多了一份喜爱。

628,回忆总结会上实验教师和孩子们高涨的诵读热情,我不禁涌上一个念头:我要体验一下这种诵读课堂的快乐。心动马上行动!一想到这,我马上拨通了四海小学电话,不容有余的和孟主任约定第二天下午就去亲自体验一把——上一节中年级诵读教学课。

决定了上课,上什么内容好呢?我先拿出我们中年级的读本,按照大致进度,目前应该诵读的是“成语典故”部分,看了看觉得材料不太好准备,难度也稍大(读本要改进,此段该多推荐些诗词、经典警句、蒙学节选等),还不如就这最近孩子的诵读思路,再找一首篇幅大些的诗词来试试。

按照每周一篇的规律,我这周在品读、赏析送别类诗《送元二使安西》,其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情别意时刻流淌在脑际,要不上这课吧?不,这几句诗按照课题实验班百首行动计划,很可能孩子们已经会背了,好容易体验一把,要实践一种诵读课教学模式,这首诗的篇幅、难度不够。老师是个严谨、严肃的人,平时他们班选读的诗词《卜算子咏梅》《爱莲说》都侧重对孩子渗透一种富含傲骨、中正的谦谦君子之气,这节课我不妨换个风格,从诗人借诗遣情和文学欣赏的角度带孩子们感受一番。这个念头一出现,我马上想到那首我曾经特别喜欢的《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雅集
6.29  下午 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