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490,  comments - 150,  trackbacks - 0

                               读朱永新《新教育之梦》有感

                                             郭琦

   做教师是幸福的。每年的寒暑假,我们都会得到学校特别推荐的一份珍贵的礼物——书。

读《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我们与亚米契斯、夏丏尊、黑柳彻子等中外教育名家相约;读《静悄悄的革命》、《读懂人生》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个充满智慧、温馨的教育故事。在浓浓的书香中。我们神清气爽,茅塞顿开。

在今年这个炎热的盛夏,我们又收到了一本与众不同的书,说它与众不同,原因有三:

一、        本书的作者:

本书的作者朱永新教授集教师、官员、研究者三种角色于一身,还曾多次主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研究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通过登陆网站我又了解到朱教授还自筹经费创办了“教育在线”的网站,也具有不错的口碑。

   二、书后的附录:

从附录中,我更进一步了解了作者提出的新教育实验的核心理念、目标、六大行动等内容以及新教育实验学校、老师实践探索的情况。看了附录二的教授历年学术活动年表,心中更是油然而生一种敬佩之情,近八十页的页面上记载着教授从一位年轻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成长为一名受人尊敬的教育专家,从这份记录得满满的学术活动年表上,我看到了教授多年的勤奋和成果,深刻感受到他追求梦想的激情。

三、        著书的角度:

正是因为本书作者的多重身份,使他不可能只观察研究教育体系中的某一段或某一方面,而是作全方位、多角度、分层次的研究,也并不局限于就教育论教育,就学科论学科,而是以一种大教育观的角度为我们打开了一片广阔的视野。虽然本书只是《朱永新教育文集》中的第一卷,但是书中所谈到的论述大到教育的理念,小到课程改革,课外活动都提升到了理论的层面。

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徜徉于新教育之梦中的一些感受:

多年以前,我们就提出了要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可是那么多年过去了,在当今社会,还存在着相当一部分“唯知识论”、“唯分数论”片面的看法,智育成了学生唯一的生活内容,取得好的分数,考上好的大学成了衡量学生聪明与否的唯一标准,过度的“重智”使学生的身心受到了严重损害,过度的“重智”使德育、体育、美育、劳育等严重偏废。体育满足于传授技艺与增进体能,体育的精神意义和体育的崇高境界却被淡化和遗忘了;美育也仅仅通过美术课、音乐课来进行,缺少了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美的享受和体验;劳技教育成为被社会遗忘的角落;而本该是重中之重的学校德育面对着日益纷繁复杂且难以调控的社会环境,出现了德育成效日益下降的现实,造成了学生言行脱节的局面。

品读着教授的理想之教育,我想到了,生活中当我们一味地批评学生这些行为规范说了多次还做不到,却没有去想一想,这些道理学生听了是否真正入情入心?我们埋怨家长不理老师的一片苦心,却没有去想一想,你是否坦诚地让家长成为你开展教育工作的伙伴。也许潜意识里,我们还以一名教育者自居,缺少和学生和家长一种平等的沟通,一种平等的探讨。

有这样一句教育名言:“我的孩子是一朵小花,我愿蹲下身,欣赏你的摇曳生长。”

在老师眼里,每个孩子都是一朵小花,一花一世界,只有蹲下身,才能聆听花开的声音,才能欣赏他们的摇曳生姿。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绝不能实行单向灌输,而是在了解每个学生思想品德状况、心理特点,生活环境学习情况等基础上润物细无声地进行着,教育不仅要让学生“身到”,还要做到“心入”,对于孩子偶然的错误和闪失,也不要过分责备,而应给予一种宽松、宽容和温馨的环境。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地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过程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在和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时,要态度诚挚,言辞恳切,从感情上让家长接受及时地劝导,在理论上上家长认同教师的观点,共同为学生的成长创设良好的环境。

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中,通过师生、家校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的和谐境界吧!合上书本,我的脑海中勾勒着一幅幅美好的画面……

愿我的教育之梦也能美梦成真。

 

 

 

 

 

                                               

posted on 2008-03-18 20:09 我们的工作室 阅读(132)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