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490,  comments - 150,  trackbacks - 0
 

 

以人为本在德育工作中

                     大同中学 陆丽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以人为本”这一观念的提出,发人深省。把以人为本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的精髓,深化了对德育教育的认识,开辟了教育理念的新境界。

过去,我们在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将“人”视为灌输的对象,教育活动流于形式主义,活动方式简单化、程式化,往往忽略时代变异和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因而成效甚微,甚而留下一些负面影响。

“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则是将“人”视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以人的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强调的是“教育”和“引导”而不是“灌输”,这就为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就是要一改过去陈旧的思维模式及习惯做法,坚决摒弃那些令未成年人反感的老调门,老套路,积极地研究新形势,新问题,新特点,以未成年人乐于接受的方式激活他们内在的精神需求,促进他们主动健康地向上发展。

诚然,这对从事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各方人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 “吃透”“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则是至关重要,否则,即或有意“加强”、“改进”,结果也可能是“加而不强”、“改而不进”。

坚持以人为本,首先必须科学理解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提出以人为本,强调作为出发点的人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把人放在具体的现实生活中、放到周围的社会条件中来进行考察,立足于通过改善人的现实状况来解决与人相关的一切问题。思想道德建设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必须确立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

以人为本的提法古已有之,今天为什么又要郑重、明确地提出来呢?这是因为就世界范围看,经过一个现代工业文明的物质本位之后,教育的人文精神有所失落,教育中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提倡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即提倡回归教育的本质,回归人的教育。

  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雅阁.得洛尔在提到教育时,提出了教育有四大功能: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其中后两大功能都是针对教育人而言的,在教育中,人是主体而不是知识和科学技术,受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物。 显而易见,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作为一种生产力,在改造自然、完美自我中,推动着新的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改造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结果。 

汉武帝时代正统的封建思想代表董仲舒(公元前179--104年)认为天地万物中人是最宝贵的"人之超然方然之上,而最为天下贵"《天地阴阳》"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人副天数》他认为人不仅和天具有相同的精神意志、道德属性,就连人的生理结构也是天模式的复制品。"为生不能为人,为人者天也。天之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可见,中国传统教育极注重对人的尊重,教师要"为人师表"学生要"尊师重教""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滴水之恩要作涌泉相报",做事首先学会做人。这种教育理念使我国五千年的文化得以代代相传,生生不熄,不断发扬光大。孔夫子的儒家哲学体系中亦是把"仁爱""亲情"作为维系人类思想情感的纽带,"仁者爱人"《颜渊篇》,"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礼记、中庸》,指人与人的相互亲爱和相互尊重。孔子被后人推崇为"圣人""至圣先师",是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深入人心,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的教育观--"以人为本",这种思想观念直接影响到世界各国教育事业,堪称为"人师之祖""为人师表"的光辉典范。 

教育作为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把人类从蛮荒带到了现代文明,教育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相平衡。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其背后有与其相适应的教育系统,从有关专家研究中显示,在当今发达国家中既是世界经济发展中心,又是教育中心,中国要想成为世界强国,就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我国人民的文化素质。其中,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是重中之重。

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人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人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都必须以人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第二,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教育和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第三,以人为本要体现在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上。有这样一句话:有一种爱是人间之爱,有一种情是手足之情,有一种力量是意志的力量,有一种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要把这种爱与情、力量与精神深深熔铸在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之中。这是因为,德育是做人的工作,人是有理性的,也是有感情的,感情决定着思考的方向,理性决定着思考的结果。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以理服人。德育要重视情感因素。从思想认识到理想信念、道德人格、伦理规范都应当融入情感。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手段都不能否定面对面的教育工作,无论现代传媒多么发达都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和交流,无论各项制度多么完善,也都不能忽视人文关怀的巨大作用。强调情感作用,即沟通、传递、感染、分享作用,强化、放大、动力作用,激励长效的支撑作用,这使得情感不仅成为生命需要最重要的标志,而且只有当情感本身得到发展提升,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成长才有最基本的保证。所以,我们现在提出要关心人,体贴人,帮助人,温暖人,要有人情味。


  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引下,要求我们的德育应达到一定的目标。首先是在德育的价值上,要实现德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实现两者统一,关注人的生命世界,是教育本质和时代特征对教育的追求。德育的社会价值一定要包括个体价值,但它不能代替个体价值。所谓个体价值,是指人的尊严受到尊重;自主;自处;自我发展。在利益取向多元化的情况下,强调德育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重视德育在青年学生成长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在德育的定位上,要实现德育的政治定位和德育的教育定位的统一。德育的政治定位就是把德育放在首位,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德育的教育定位就是要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核心、灵魂,德育要为其它各育提供动力、导向、保障作用。最后是在德育的职能上,实现德育的教育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的统一。教育是核心,管理是保证,服务是拓展,当前更应当强调服务。一般来讲,学生思想问题有三类。第一类,属于是非不够清楚的思想认识问题,主要靠思想教育;第二类,属于行为养成问题,主要靠以管理为主的行为养成教育;第三类,属于具体利益、具体问题引起的思想情绪问题,主要靠帮助学生排忧解难。这三类思想问题,虽不能截然分开,但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明确分为教育、管理、服务,所以三者必须结合。


  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之根本目的,在于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当然,这一德育新理念,对人的全面发展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概而言之,有六句话: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前提,道德价值是全面发展的内涵,非智力因素是全面发展的主导,人文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底蕴,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国际人才素质是全面发展的借鉴。    

中国的教育处在世界性的社会大背景下,如:全球化、民主化、数字化趋向以及我国正在发生着的社会转型,教育处在从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过程。教育对象从面向部分人转向面向全体;教育内容从确定知识的传递转向整体素质的生成;教育形态从封闭的形态转向开放的形态;教育方法、手段从单向式转向互动式。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供教育条件,促进人的自主成长,并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构成积极动机。

 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可理解为新时代的教育人文精神,它以鼓励人的自主发展为旨趣;以教育爱为核心或基石;以正确地认识人、理解人、尊重人、信任人,积极开发人的心智,提升人的德性人格为根本。因此,重新完整地认识新时代教育活动的本质特征,认识新时代教育工作的特点,认识教育作为服务性行业的要求,认识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及与外部系统的关系,不断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建构形成符合这一特殊文化形态的新体系。

科学技术越是发展就越要体现人类自身存在的价值,把人的权利和自由从束缚中释放出来,对人性的关怀,把人培养成充满爱心和对社会有高度的责任感,并有很高的文化素质,具有独立完善的人格。教育要颂扬以人为本精神,在市场经济发展中重新确立主体地位和至高无上的权威,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posted on 2008-02-25 22:24 我们的工作室 阅读(127)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