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490,  comments - 150,  trackbacks - 0

又想起于漪老师

                                                                         中华路三小  郭琦

于漪老师是我们班主任工作室开班以来邀请到的第一位专家,在她为我们所做的“做一个新时期的教师”的报告中对我们这些年轻的教师这样说道,“学历水平不等于岗位水平,成才在岗位”,“新时期的教师要谦虚好学,与时俱进,要有时代的年轮,每工作一年都要有年轮,要有时代的活水。”

而在前不久聆听的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顾泠沅教授的一次报告中,又提到了这位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提到了老师的“一篇课文,三次备课”的原型经验,即:

第一次备课——摆进自我,不看任何参考资料与文献,全按个人见解准备方案。

第二次备课——广泛涉猎,分类处理各种文献的不同见解(我有他有,我无他有,我有他无)后修改方案。

第三次备课——关注学生、边教边改,在设想与上课的细节中、区别顺利与困难之处、课后再备课。

回想自己工作多年,为了一次公开课,有同事,有学校领导的帮助、指导,往往会不止三次地修改教案,然而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则很难做到这一点,可能是觉得这些课文自己教过,在对教材还没有深入钻研的情况下,便急着翻阅手中的教参,教案集,甚至是凭借网络,快速地在网上查寻教案,而这佯做到头来却是这里看看,那里划划,课文的整体思路被自己弄得支离破碎,而一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学生学这篇文章应达到怎样的目的,在阶段学习中应起怎样的作用,常常没有深入了解,更谈不上有独特的感受与见解。

我们做教师的都有过这样的感受,外出听课时,你能得到执教老师那份优秀的教案,然而回到自己的课堂,面对自己的学生,同样的一份教案能适用吗?会达到预期的效果吗?相信很多老师的答案都是否定的,这就告诉我们,教材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问题的提法都要根据自己的学生去精心设计,要内化为自己的理解,要预见到在自己的课堂上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如果你的眼睛只盯着一本教科书、一本教参,思路就会打不开,教起来就会捉襟见肘;而在自己没有静心走进文本的情况下,便想躺在别人的教案上,到头来只能是胡子眉毛一把抓,耗时又费力。

在现行的情况下,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大多只教学一个班级,一篇课文,教过一遍,就过去了,下一次教,可能是一年、也可能是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以后,在每篇课文结束后记录下自己的成功或失败之处,自己教学中的困惑、学生的反馈,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哪怕不是相同的课文,相信也会有所得,有所悟。

是啊,“与时俱进,要有时代的年轮,每工作一年都要有年轮,要有时代的活水。”老师的这番话又在我的耳边响起。

 

 

posted on 2007-11-29 19:14 我们的工作室 阅读(143)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