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490,  comments - 150,  trackbacks - 0
 

                                                      人性化班级管理的两点注意

第一.“宽松和谐,自我约束”不等于“放松管理,毫无约束”

        时下,“人性化”成了流行语。一时间,医疗“人性化”,教育“人性化”,交通“人性化”,司法“人性化”频频见于报端。在google中键入“人性化”,更是可搜索到8,570,000多项查询结果。应该说“人性化”成了“时尚物”,是人性的觉醒和社会的进步,无可厚非。不过,如今却有一些管理者陷入了“人性化”的认识误区。
     我最近看到一篇报道,说的是一位老总在公司推行“人性化”管理,上下班不用打卡,工作量大小由员工自己定,老总经常与员工扎堆聊天,吃吃喝喝等等,结果一段时间下来,员工迟到早退等违纪情况骤然增多,公司经营业绩大幅度下降。老总对此大惑不解,并开始对“人性化”管理有了质疑。

     我觉得,所谓“人性化”,是在严格管理制度前提下的“人性化”。它强调的是在管理中体现“人情味”,让管理不再“冷冰冰”。而前面提到的那位老总正是抛开了管理制度为“人性化”而“人性化”了,故而管理失效也不足为怪了。

    如今,强调在管理中倡导“人性化”,讲究“人情味”,并不意味着要抛弃管理制度。综观国外“人性化”管理的著名企业,无一不是都有一套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的。微软、索尼是如此,麦当劳、可口可乐也是如此。比如,在麦当劳,一切食品都有严格的执行标准和精确的工作程序,就连烹饪时间都有具体的规定,员工的一切行动也都有严格的制度规范。海尔集团乃是我国“人性化”管理的楷模,同样有诸如“员工走路需靠右行,在离开座位时需将椅子推进桌洞里”等如此严格详尽的规章制度。

  由此看来,“人性化”与“管理制度”并非是水火不容的。相反,科学的管理制度则是真正实现管理“人性化”的基础和前提。这是我们管理班级时所要注意的。

第二.“学生主体地位”不等于“学生主导地位”。

        看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要看到教师的主导地位。青少年学生由于自身水平的局限,需要靠教师的外因作用,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和对主体角色的认识,帮助学生实现主体化,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健康发展,这与现代教学论提出:“由教学向自学过渡”的原则一致,即教师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学工作如此,教育工作亦如此,关键在于“学会自己教育自己”。二者皆以“自主教育的理论”为基础。

        因为个性习惯,组成的新集体总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个集体是非不明,则正气扫地,邪气横行;一个集体建设不稳固,则屡教屡犯,伤透脑筋;一个集体凝聚力不强,则散沙之状,顾此失彼。所以抓住集体的舆论,是建设集体的关键。

  要常以书面形式调查,收集集体中的种种毛病,公诸于集体,并组织展开讨论,动员起所有同学,诉现象,挖实质,追根源,用强大的舆论动力,树立正气,扫除邪气,让自私自利、好益恶劳、贪图享乐、得过且过等等思想无处安身;让集体的谴责力量、进取精神、榜样效应、浓浓正气成为集体的核心精髓。

     当正邪是非在争夺集体之时,班主任亦应以自身的人性力量去影响和感染学生。当怒则怒: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集体中的个别陋习,学生往往不以为戒,比如讲小话、拖踏、散慢、油腔滑调、哗众取宠等,教育之后不久又可能死灰复燃,其波及全班则会是严重的恶习,碰上此,班主任可好好准备一番,寻找恰当机会好好发泄,以示自己的鲜明爱憎和强烈责任感。如果总是不愠不火,无异姑息养奸。发脾气恰到好处胜过许多生动或深刻的教诲。当乐则乐:真情流露,获胜之时、表彰之时、发奖之时,要有意营造喜庆氛围、向往之意,使学生心花怒放。

        综上所述,发扬民主、提倡互助、交流情感、鼓励竞争的班级人性化管理机制经磨合、运转所产生的压缩、伸张、蔓延、扬升的弹性效应,的确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督促其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学生主体地位逐渐得以确立,使我在教育中获益非浅,但我也始终感受到正确把握弹性确实需要班主任有高超的班级管理艺术、有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手段。只有把握全局,抓住环节,才能推进班级的可持续发展。

posted on 2007-09-09 16:53 我们的工作室 阅读(154) 评论(0)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