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s - 490,  comments - 150,  trackbacks - 0

“义气”引发的冲动

应昌期围棋学校  应佳敏

2006-12-16

 

案例:

“老师他们又打架了。”随着班干部的汇报,我冲出了办公室。只见班级的两大王牌纠缠在一起。其中的一个的衣服也已经被撕烂。其他好多的同学在一旁大声地呐喊助威。看得出是在为打人者叫好。一番平息战火、安抚众人的工作结束以后,将两个人带进了办公室。了解原因只是为了一句玩笑,一言不合动了手。被打者称冤不已,打人者也不见有愧疚的神色。在年级组长的调解下,命令打人的小周向对方赔礼道歉,并赔偿一百元作为补偿。我发现小周的神情满是无所谓的态度。于是请被打者先离开,留下小周作长谈。

不可否认,小周虽然是班级的“王牌”,可是比起另一位来,他为人处事的能力要强得多,并不会故意招惹是非。我也明白在过去三年的学校生活中面对对方的挑衅,他也已经经历了太多的忍耐。估计今天是忍无可忍了。因此也不会在意这一百元的赔偿。交流之下果然是这样的心理。没想到当我问及他怎么向爸爸要这笔钱的时候,他居然这样说:“大不了被老爸打一顿,不过在毕业以前终于教训了这个嚣张的家伙,为同学、为你老师出了这口积累已久的恶气,我也值得了。”不知道是出于对孩子的疼惜,还是被他这番够“义气”的话打动,我感到我不能够让孩子独自回家接受“狂风暴雨”。

踏进这个去过多次的家门,我还是明显感受到这狭小的空间带给人的压抑感。没有想到从未露面的孩子的父亲今天居然也下了阁楼。当我将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家长以后,果然家长的脸色马上有了改变,但是碍于我的在场,没有动手。于是话题转到了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告诉我,对于孩子的每一个要求,他总是尽量满足,他的孩子其实什么也不缺,要钱给钱,要游戏机给买游戏机,可是就是不听话,老是闯祸。闯了祸必然要责怪他,可是他从不为自己辩解,火气上来就是打,可惜打也打不好。

回想一直以来,我从孩子嘴里听到的就是他爸爸如何的不理解她,妈妈如何的不照顾他。而今看来确实如此。不问青红皂白地训斥,在这个家庭中可能就是家常便饭。于是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先列举了许多孩子平时的优点:孩子在学校里深得人心,是同学的领袖;遇到同学有困难的时候他是最早伸出援助之手的人;面对他人的挑衅,常常是以谦让为主,即使这一次的打架事件也是因为积怨已久,同时也是为老师、同学出气的原因。看到家长的脸色缓和下来,我再将孩子叫过来,让他向爸爸妈妈说说自己的真实想法。之后,我也谈了自己对于这个孩子的教育上的一些建议,请求家长的配合。当我提到请家长多给孩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照顾、关心,特别是谈到孩子最爱吃的食物,请他妈妈常给做做的时候,我分明地看到了孩子眼里闪烁的泪水。

处理后的反思:

1、学生受到现在社会的各方面影响,拥有一份为他人两肋插刀的“义气”。正确处理这份“义气”,是教育工作中获得学生理解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过失的发生源于种种因素,了解这各方面的因素,就能够获得相应的有效教育手段。要具有不断获得学生信息的能力并保持与学生的沟通。只有了解学生、理解学生并被学生理解的教师才能够为学生所接受。

2、在处理这件事的过程中,要进行家访其实也是出自对于学生给予我的这份“义气”的感动而产生的“义气”的回报。在向家长解释原因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为学生开脱的可能。这样是否会不利于日后学生的成长以及他对于很多问题的处理方式的选择?日后在诸如此类的问题处理上,作为教师是应该收敛自己的情感,以第三者的中立身份面对,还是适当地放纵自己的感情?值得探究。

3、学生每一种行为的产生其实都是有一定的原因的。这原因或许是正面的或许是反面的,在处理的过程中,不能一概而论。固然这次的打架事件责任在小周的身上,但是也不能否认历经三年的积累所产生的气愤心理。多年的忍让,不代表他能够一直做到退却。即使是初三了,但还是孩子,会有怎样的自控能力!在处理的过程中如果只是追究打人者的责任,会引发的或许是更多的不满。甚至于在日后的为人处事过程中不再忍让,而是一有不如意就拔拳相向。

4、家庭的教育和学校的教育有许多时候配合得不尽如人意。家庭教育中存在着普遍的问题——亲子之间缺乏互相了解、理解、沟通。教师在进行学校教育的过程以外,还需要配合家长、帮助家长消除亲子间的沟通障碍。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教师对于学生的了解和理解的基础上的。让家长心服口服固然不易,但是只要一切出发点是为了孩子的成长,一切建议是建立在日常对于学生的了解基础上的,那么换来的会是家长和学生的一致认同。

 

posted on 2006-12-18 10:11 我们的工作室 阅读(177) 评论(1)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