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安茅屋稳 性定菜根香

随时,随缘,随性

统计

最新评论

吹管樂器

 

 

吹管樂器

|嗩吶|||把烏


我國的吹管樂器起源甚早。相傳遠在四千多年前的夏禹時代,就有一種以蘆葦的葦管編排而成的 吹管樂器「籥」,類似今日的排蕭。後來的殷商時期 ,有了壎、笙、大蕭。我們的祖先,早在遠古時期就能夠運用簧片,創造出既能吹奏複音而又具華麗音色的「笙」,使它成為一種富有民族風格的管樂器。 

我國吹管樂器的發音體大多為竹製或木製。根據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為三類: 
1.以氣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動,有蕭、笛、口笛、侗笛等。 
2.氣流通過哨片吹入使管柱振動,有嗩吶、海笛、管子。 
3.氣流通過簧片引起管柱振動,有笙、蘆笙、巴烏等。 

由於先民善於吸收外來文化,造就出我傳統民族吹管樂器多采多姿的面貌。漢代有豎吹的蕭,隋唐時有角篥(管之前身),明代有嗩吶的傳入。這些樂器經過長期吸收與改進,形成一種風格不同的樂器,廣泛流傳在我國民間,促進了民族音樂的繁榮發展。 

笛子在古代也稱橫吹或橫笛。相傳漢武帝時張騫通西域,傳至當時首都長安的一種橫吹樂 器,種種跡象顯示,笛子在我國流傳已兩千多年之久,而且一直流行於民間。

笛子由一截竹管製成,透過管身左端第一個吹孔,將空氣衝擊吹口對側邊緣灌進管內,經過第二個貼著笛膜的膜孔,共振管內空氣柱而發音。一般以 蘆葦膜作為笛膜黏在膜孔上方,擔負音色變化 的作用。 

笛子在我國流傳年代久遠,分佈地域廣大,品種也較多,較普通的有曲笛和梆笛。曲笛笛身粗而長,發音寬廣柔和,流行於南方各地,是崑曲的主要 伴奏樂器。梆笛笛身細而短,發音清亮,高亢尖銳,主要流行於北方,是梆 子戲曲的主要樂器。 

除了常用的六孔笛外,目前在一些樂隊中還使用經過改良的新笛。新笛開有十一孔,不貼笛膜,因此沒有膜孔,具有半音準確、轉調方便、音色在合奏中易協調等優點。 

亦稱洞簫,是我國古老的管樂器,原為古時居住在四川、甘肅一帶羌人所使用的樂器。

簫由一根竹管製成,上端有一V形吹口,由此吹氣發音。在管身中段,正面開了五個音孔, 背面則有一個,用以變化音的高低。管身下端背面的兩個孔是出音孔,用以調音。 

簫聲柔和優美,適宜演奏悠長、恬靜、抒情如歌的旋律,但音量較弱,力度幅度不大,在樂團中未 被廣泛利用,多用於獨奏或重奏。 
嗩吶

嗩吶又稱喇叭,小嗩吶又名海笛。至今有四、五百年歷史,原為波斯、阿拉伯一帶樂器,金元時傳入我國。 

嗩吶由哨子、氣牌、侵子、桿和碗五個部分所組成,在桿子的前面開有七個孔,後面開有一個孔。哨子是嗩吶的發聲器,和今日西方所用雙簧管的簧 片屬於同一源,不過哨子還保有原始面貌。

嗩吶音色清澈亮麗,發音量較大,常用作室外演奏,高音能表達熱烈歡騰情緒,低音則具有憂鬱黯淡的色彩。它的使用相當廣泛,古代用於吹鼓軍樂 ,今日則用於婚喪喜慶、迎神祭祀,在地方戲曲、說唱音樂和國樂團中具有一定的地位,表現出濃厚的地方色彩。嗩吶也善於模仿人聲,增添樂曲詼諧有趣的一面。

是我國古老的一種樂器,傳說女媧氏作笙簧。歷史記載中笙有兩種,即笙和竽,區別在笙體小而簧少,竽體大而簧多。隋唐時期笙有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等多種。明清以來流行的笙多為十七簧、十四簧的方笙、十三簧及十簧等。 

笙利用固定音高的簧片和一定體積的空氣柱,吹奏時將孔按閉,使管構成一個與簧相應的空氣柱而產生共鳴。雖然笙的樣式和種類很多,但其基本構造一致。它是我國傳統民族吹管樂器中唯一能奏出和聲的樂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 

笙音色恬靜優美,華麗豐滿,並兼有清脆秀麗的特點。適合於各種型態的演奏形式,在我國傳統、現代以至未來的民族音樂發展都佔有重要地位。 

目前,在樂隊中還使用經過改革的中音抱笙、低音抱笙和排笙,發音寬厚、柔和,是重要的中音樂器。 

在古代稱作篳篥,起源於中東,早先流傳於我國新疆庫車一帶,南北朝時傳入內地。管身為木或竹製,前開七孔,後開二孔,管口插一蘆葦製的哨子。

管的音量較大,音色高亢嘹亮、渾厚堅實。可獨奏,亦可參加重奏或合奏,在一些地區的吹打樂隊或戲曲伴奏樂隊中往往擔任領奏樂器。 
巴烏

巴烏是雲南省哈尼族的主要傳統樂器,其外型似笛子,開有八孔,以銅質簧片振動發音。巴烏的音色優美、圓潤,極富民族色彩。可演奏技巧性強的華彩樂段,在合奏中音色亦易與其他樂器融合在一起。 

posted on 2007-10-19 10:14 清音 阅读(197) 评论(1)  编辑 收藏 引用 网摘


只有注册用户登录后才能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