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书好几年了,一向都觉得教育面对全体学生、要公平,但实际上并非如此,由于社会、家长、高考及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体系等因素,教育在实际上造成了不公平,牺牲了部分学生的权益。我一直试图去改变这一点,但每每都无功而返,自己的性情也随之变得暴躁,最终经历了高考的挫败,即高考成绩不达标,工作得不到承认后,我接受了现实:在教育战线上也是“结果胜过一切,成败论英雄”,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只能尽力多帮助一些学生,而无法是全部学生,至少目前是这样。

而不少学生在老师的无奈中渐渐掉队了,然后经历了痛苦的无力挣扎,最后自暴自弃了。看着这些学生,他们虽然有老师不断的严格管理、批评和教导,但仍然无法摆脱“掉队”的命运,我沉默了。我自己的命运何尝不也是如此,我还年轻,还有要证明自己,还要为“成绩”而奋战。

08年是多事的一年,注定了有许多故事要上演。510,我们年级召开家长会,一个小小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我也就无意中感受了一次“霍桑效应”的神奇。我的想法也悄然发生了改变。

在“讲故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叫“霍桑效应”。

一位哈佛大学的心理专家梅奥,进行了一项有名的实验。他带领一组研究团队进驻美国西屋电器公司的霍桑工厂,他们试图改变各种工作环境及条件,希望能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实验过程中,他们不断改变照明亮度、薪资福利、休息时间、午餐质量、环境状况等,结果发现,不论他们改变什么外在条件,参与实验的作业员工作效率都持续上升。

这些出乎众人意料的结果,让研究团队十分困惑。后来经过长期探讨,他们得到一个重要的结论。这个结论是:作业员工作效率的提升并非来自于外在工作环境及条件的改变,而是来自于周围额外的关心

 参与实验的作业员,因为知道有研究团队及公司同仁观察及注意他们的表现,所以不管工作环境出现什么变化,都会付出比平常更多的心力去工作,自然会有更高的工作效率,并创造出更好的成绩。这种因为受到额外关注而产生的正向工作或学习成果增加的作用,被称为“霍桑效应”。

 

明白了什么是“霍桑效应”后,下面我们来看看一位高二女生经历的“霍桑效应”。那么在她身上发生了什么故事呢。以下是她亲笔记下的回忆。

 

英语可是一门重要的课程,但是上了高一之后,我的英语成绩一次又一次创新低,记得高一时单词也没有记得多少个,也不重视英语。语法,只是在初中时学过的那些就会一点点,考试时几乎全都不及格。一日又一日过去,但我却什么都没有学到。

到了高二,想到上英语课我都有点害怕,因为我高一已经颓废了一年,英语已经跟不上了,真的很想不上英语课,因为他所讲的我都很想听,但基本上是听不懂,更加让我觉得上英语是很枯燥无味的,所以上一节英语课时,开始是有精神听他讲课的,后来越听越想睡觉,最后真的睡着了,一节又一节英语课就这样过去了,我又学会了什么呢?我自己也不知道。很快一个学期就这样过去了。

岁月不留人,新学期又开始了。我夫法控制自己,在上英语课时,我不知不觉地走神,但每一次的考试,英语成绩不堪入目,到了期中考试,我以为忙羊补牢,犹迟未晚,我就不断复习英语,但什么呢?我的英语成绩怎么又是这么差呢?家长会即将来临了,我心理非常难受。

到了家长会了,我跟我妈妈一起过来学校,她在教室听老师讲,我去球场那边跟同学打球,但我忐忑不安,总是责怪自己,怎么平时不好好学习,家长来了开家长会也令他们难堪,我真的很想学好,我真的不想令她们失望,当时我还是不打球算了,回课室等妈妈,很快家长会结束了,我跟妈妈说:“我考倒数了,这是我上了高中以来,你这一次帮我开家长会,还想不到令你这么难堪”。妈妈说“以后努力一点就可以了,还有一年多的时间,如果你努力了,我相信你能行的,我不会因为你考差了,而责怪你,我骂了你就等于我施加压力给你,令你更加大压力。”听了之后,我情不自禁地哭了,我对妈妈说:“我很想放弃英语,我不学了。”然后我们走出了课室,在走廊上我看见了英语老师,然后妈妈就叫我过去跟英语老师沟通一下。我说跟妈妈走过去。“老师。” “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只不过我英语又考倒数了,我不想读书,怎么学也学不会。”刚才的眼泪还没干,现在却又忍不住了,眼睛真是不争气,老师说:“你哭了吗”?我说:“嗯,我不知为什么怎么学也学不会英语,我真的真的不想学了。”他说:“别哭,我帮你,来,我们握一下手”。他握住我的手,还说帮我,真的吗?当时还不那么相信,我说:“真的会帮我吗?”他说:“是的,一定会帮你”。我说:“我们钩一下手指,你说过的一定要算数哦。”他说:“一定会的。”然后他看了我的成绩,就跟我妈妈说:“这个孩子智力应该没有问题的,数学都可以考117分,慢慢来,有什么不懂的问老师、同学,不怕的,还有一年多时间,可以学好的。”听了老师的话,我没有那种压抑感了,心也放下了一点。

时间过得真快,白天、黑夜不断更替,我在每一节英语课也认真了。老师也对我严格了,在上英语课时,我不敢讲话,而且更加认真上课。突然有一天晚自修,英语老师叫我去办公室。他跟我说:“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但你不能拒绝自己去问别人的权力。”我说:“不行的,他们不会教我的。”我说了“学习是靠主动的,首先你不要拒绝自己问别人的权力,也不能只看到眼前的事,其实学习不要只注重结果,我们要享受他的过程。”我很傻地问:“其实。学习英语有什么用的,学习语法又有什么用的。”他说:“其实,学习英语、语法没有什么用的,现在来说,学习英语也没有什么用的,你也不要问为什么。”回答说:“哦。”我又问:“我应该首先从哪里入手学习啊?”他问我:“你平时有没有按我的要求把那些词组收集起来,遇到不懂的单词你有没有查出来做笔记呢?”我说:“没有”。他又看了那份英语成绩单,跟我分析,听力大概在20分左右,还算可以,阅读错得较多,那就从听力开始,你把听力原文看一遍,把不懂的单词查出来,做一些笔记。我说:“没有听那些也要看吗?”他说:“要。”“嗯。知道了。”

然后我就回教室。从此,我对英语更加重视了,上英语课时走神已经减少了,几乎为零。

时间真的不留人,又要月考了,我很害怕英语又不及格,考英语时,尤其是考听力时,我看了一次又一次,听的时候特别认真,做其它题时也认真了,作文也写得长了。真的很期待分数快点出来,我这次能考多少分呢?我会不会又不及格呢?又排倒数呢?

 …………怎么还不发试卷呢?…………“办公室有英语成绩看了”,听到之后我立刻去办公室看了分数,但是只有主观分看“33.5分。”老师问我客观分你能拿多少分呢?我就算了一下66分,加起来99.5。哇,我英语及格了。过了几天,老师在班上讲英语的平均分,平均分103分,哇,我跟平均分差了4分,我上次跟班上的平均分差了20多分,但这次差了4分,真的很高兴,原来我是可以进步的。

这次英语能够取得进步,谢谢我的英语老师的鼓励和帮助。从中我也发现了态度决定一切。

  

这位女生,在她班主任的印象中是个“学习不认真的”学生。而她自己在家长会过后与我谈话的当时,也直截了当地说自己不认真。然而,在62的一次阶段考试(我们称之为“月考”)中,英语考试从不及格的她考了99.5分(150分制),仅仅比平均分低4分,可见她赶上了班中“大部队”,拉近了与班中“先头部队”的距离。

这让我感到很是惊奇,因为,我的印象中,我并没有帮助她多少,也极少提问她,虽然仅仅和她有过两次并不长的谈话。她的进步让我一时想不通。直到一天我在网络上看到了关于“霍桑效应”的描述,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缘由。

学校里我们时常可见到两种现象。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会因为比其他同学获得老师更多的赞扬,而更加用功学习。反之,一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常会因遭到老师责骂或忽视,在缺乏外界关心的情况下,逐渐自我放弃。这就是“霍桑效应”。

从心理角度来看,不管是成绩优异或是表现差强人意的孩子,人人都需要被关心,惟有给予额外的关心,才会有额外的表现。在上面所提到女生的此次经历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并没有天天在嘴上挂着她的名字或督促她,而仅仅是在谈话中消除了她的心理焦虑,让她明白老师是支持她的。同时,我只是指点了一些具体可做的小事情,让她可以投入学习。她就通过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自己是可以进步的,并领悟了“态度决定一切”的道理。由此可见,所谓额外的关心,就是让直接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关心与支持,并帮助学生思考。

    当然,这个案例中的学生是一位正处在挣扎中,内心仍然急切期盼进步的学生,因此“霍桑效应”在她身上体现得较为明显。虽然我们平时面对的大多“后进生”情况更为复杂,但这个案例仍然给了我们启迪和寻找突破的思路。